|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化轉場:中國與他者 |
| 作者 | (法)金絲燕 |
| 定價 | 26.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
| ISBN | 9787500099628 |
| 齣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文化轉場:中國與他者》是漢學 |
| 作者簡介 | |
| 金絲燕,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係,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2年獲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博士學位。法國阿爾多瓦大學 (Université d’Artois)東方學係主任、教授,孔子學院法方院長。法國國傢行政學院(ENA)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跨文化對話》雜誌副主編,“遠近叢書”法方主編。研究領域:中法詩學、接受研究、跨文化學。 主要著作有《文學接受與文化過濾——中國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接受》、《中國二十世紀文學的主體性》、《中國二十世紀女性文學》、《中國早期的期待視野:漢譯〈大本經〉研究》等5部,主編研究論著7部,發錶研究論文60篇。 |
| 目錄 | |
| 總序I 導論跨文化研究與文化轉移1 節佛經漢譯:中國早期的文化接受26 第二節中國文學西渡:近代法國對中國的期待 視野124 第三節中國新詩源:本在與外在 168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並不是具體的論述,而是它那種流暢而又不失嚴謹的語言風格。即便作者是位法國學者,但譯者的功力也顯而易見,將學術概念轉化為清晰易懂的中文,並且保留瞭原有的思辨深度。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知識的殿堂,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文化議題娓娓道來。他/她提齣的觀點,往往是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和敏銳的觀察之上,每一次論述都像是在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將讀者引嚮更深的思考。我尤其喜歡他/她那種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在作者的筆下,卻能被賦予全新的解讀,展現齣其背後深層的文化邏輯。這種發現的樂趣,是閱讀一本好書最大的迴報。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讓人反復咀嚼的書。初讀時,你會被其流暢的敘述和新穎的觀點所吸引;再讀時,你會發現更多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甚至在日後的生活中,書中某些觀點也會在你遇到相關情境時,悄然浮現,帶來新的啓發。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而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隨你成長的夥伴。它所引發的思考,會不斷地在你腦海中發酵,讓你對周圍的世界,對我們自身的文化,産生更深刻、更全麵的認知。這種長效的價值,正是優秀學術著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根本原因。
評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感,好像作者所描述的,正是自己曾經感受過、思考過,卻無法清晰錶達齣來的東西。這種“說道說道”的感覺,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遙不可及的學術專著,而是一位智者在與我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他/她提齣的問題,往往具有普適性,觸及到文化身份、身份認同、跨文化交流等核心議題。這些議題,無論是在個人層麵還是在社會層麵,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時代,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變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思考框架和分析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確實是相當考究,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紙質觸感,以及書名“文化轉場:中國與他者”的字體設計,都透露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拿到手裏,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醒目的國際標準書號,緊接著是齣版社的信息,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份厚重的信任感,讓人覺得這本書一定經過瞭嚴謹的學術審查和編輯流程。封底的作者名字,“(法)金絲燕”,則引發瞭我的好奇心。一位法國學者,對中國文化有著如此深入的研究,這本身就為本書濛上瞭一層國際化的視角,預示著書中可能會有許多我們習以為常卻被忽略的文化現象,通過一個外部觀察者的視角來呈現,或許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這本書的體量也顯得相當可觀,拿在手裏能感受到它厚實的重量,這不禁讓人期待,裏麵一定承載瞭作者相當多的心血和研究成果。那種期待感,就像是即將打開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充滿瞭神秘和探索的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巧妙,每一章似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內在的聯係,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作者並沒有將內容生硬地堆砌,而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理解。有時候,讀完一章,我會停下來思考,迴味剛纔的內容,然後帶著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去迎接下一章的挑戰。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深度。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觀點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例證,這些例證往往非常生動形象,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論。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枯燥的學術論述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作者的學識和研究功力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