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军著的《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技术(精)》 介绍了基于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的新技术。主要内 容包括光子辅助的单载波和多载波的矢量毫米波信号 产生技术,利用光纤极化复用、天线极化复用、多波 段复用等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宽带毫米波信号传输技 术,以及各种用于提高传输容量和提高接收机性能算 法的、基于外差相干探测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网 络架构方面介绍了双向全双工毫米波传输和光纤无线 无缝传输,也介绍了在大容量和长距离传输方面的* 新研究成果。本书概括了光子辅助毫米波通信中从系 统到网络的新技术,从原理到应用都有系统而又详细 的介绍。
本书适合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 校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阅读。
序
前言
第1章 基于强度调制器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1.1 引言
1.2 光子辅助毫米波产生技术
1.3 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工作原理
1.4 基于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载波抑制方式的矢量信号产生系统
1.4.1 基于外部调制器产生载波抑制的毫米波信号
1.4.2 基于外部调制器产生载波抑制的矢量毫米波信号
1.4.3 理论推导
1.4.4 实验测试
1.5 基于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的四倍频毫米波产生技术
1.6 基于单个马赫一曾德尔调制器的偏振复用矢量信号传输系统
1.6.1 原理介绍
1.6.2 实验装置
1.6.3 实验结果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2.1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光子倍频的矢量毫米波信号生成
2.2 基于相位调制器的随机光子倍频的矢量毫米波信号生成
2.2.1 数值仿真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结果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直接调制激光器产生SSB和DSB矢量信号
3.1 引言
3.2 原理介绍
3.3 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性能的单载波矢量毫米波生成技术
4.1 光载波抑制矢量毫米波中的平衡预编码技术
4.2 相位因子优化的预编码矢量信号系统
4.2.1 原理介绍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结果
4.3 基于外差拍频和强度调制器的矢量信号产生
4.4 无预编码的光子辅助SSB单偏振毫米波信号产生
4.5 无预编码的光子辅助SSB双偏振毫米波信号产生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预编码的OFDM矢量毫米波信号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载波抑制OFDM矢量信号系统
5.3 偶数阶载波抑制OFDM矢量信号系统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结果
5.4 奇数阶载波抑制w波段毫米波OFDM矢量信号系统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气息浓厚,但绝不枯燥乏味。它成功地在深奥的理论阐述与清晰的逻辑推演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很多关键公式和模型需要结合书后的附录进行反复推敲,才能真正领会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例如,在处理太赫兹频率段的信道建模时,作者引入了先进的电磁波传播模型,并结合光场对传输损耗的修正,得出的结论比标准模型更具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一套严谨的思维训练。它教会我们如何将一个宏大的系统目标(如超高容量、低延迟)拆解到最基础的光电元器件层面,然后再逐层向上构建起完整的系统方案。这种自底向上的架构设计能力,是任何纯粹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算法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率地说,对于一个侧重于底层物理和系统架构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综述或教程。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研发蓝图的纲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大规模MIMO与波束赋形时,所引入的光学相控阵(OPA)的概念。传统的毫米波波束赋形受限于功耗和散热问题,而利用光子技术实现的超宽带、高精度波束控制,无疑是解决大规模用户接入和高可靠性连接的关键。书中对混合集成技术路径的探讨尤为详实,从硅光子到III-V族材料的集成,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性能权衡、成本预估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的关注,通过光域的天然隔离特性来增强通信安全,这是一个常被忽略但极其重要的维度。在阅读相关章节时,我不断在脑海中勾勒出未来户外基站和室内接入点的具体形态,那种集成度高、能效比惊人的设备场景,似乎触手可及。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评价是“启发性大于操作性”,当然,这并非贬义。它更像是一本“灯塔”之书,指引方向,而非一本“工具箱”之书,提供现成的代码或配置手册。例如,书中关于自由空间光通信(FSO)与毫米波融合的章节,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峡谷和高密度区域数据回传的独特视角。它没有详细罗列现有的FSO系统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光子技术实现对毫米波信号的“隐形”传输和无缝切换,这种跨域的思维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边界。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如果将这些光电技术应用于特定的工业物联网场景,例如远程操控高精度机械臂,其延迟表现和可靠性会得到怎样的质变。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激发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技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使用这种技术”的层面。它挑战了既有的技术范式,鼓励我们去探索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性能边界。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光子辅助的毫米波通信技术(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大门。初捧此书,便被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技术视野所吸引。作者并未将重点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毫米波通信的修修补补上,而是大胆地将光子学与毫米波技术深度融合,探讨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光电调制器、集成光子芯片在毫米波信号产生与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如何突破传统射频器件带宽限制、实现Tbps级数据传输至关重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未回避技术实现中的复杂性,而是深入剖析了光电转换过程中的非线性效应、噪声模型及其抑制策略,为工程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关于微波光子前端的集成化设计部分,提供了多种创新的架构思路,结合了先进半导体工艺的最新进展,让人不禁对5G-Advanced乃至6G的实际部署充满了期待。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上的深厚功底,他巧妙地将量子光学中的概念引入到相干检测理论中,使得对信道容量的分析更加贴近物理极限。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下一代通信系统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份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一套创新的设计工具集。这本书在对现有技术瓶颈的批判性分析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传统电子技术在频率、功耗和集成度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光子辅助技术,如书中详细阐述的,正是在这些痛点上对症下药。例如,对光子辅助频率合成器的详细介绍,揭示了如何利用光频率梳实现超低相位噪声和极高频率分辨率的本振源,这对于毫米波和太赫兹的精确同步和高阶调制是至关重要的。书中的图示和仿真结果清晰地展示了光电混合架构在系统噪声系数和EVM(误差矢量幅度)上的显著优势。对于那些致力于突破当前通信速率瓶颈的研发人员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储备,它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深刻地阐释了“为什么是它”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