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通信技术
: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李式巨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121049651
字数:440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数字通信技术是传递和交换数字信号的技术。本书基于信号检测、参数估计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对数字通信中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全书分为11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数字通信中常用的调制解调技术,第3章介绍锁相和同步技术,第4章介绍扩频通信基本原理及扩频同步技术,第5章介绍无线通信中具有代表性的移动无线信道,第6章从反卷积的角度介绍信道辨识和均衡技术,第7章介绍分集技术,第8章介绍合并技术,第9章从信道资源利用角度讨论多路复用和多址接入技术,第10章讨论蜂窝网中的接续技术,第11章讨论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本书是高等院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类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和自学用书。
李式巨,1947年生,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为数字通信与网络、移动多媒体通信、通信信号处理与软件无线电;先后开设数字通信、程控交换与通信网、数字通信技术、ATM与BISDN、网络综合理论、计算机通信网等课程
这本《数字通信技术》(ISBN: 9787121049651)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清晰的几何图形,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面向专业领域,内容扎实可靠的教材或参考书。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感受到了它厚重的分量,这通常意味着内容详实,知识点覆盖面广。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它似乎没有停留在基础的信号与系统层面,而是直奔主题,详细阐述了从信源编码到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等一系列数字通信的核心流程。特别是对现代通信系统中越来越重要的多址接入技术和MIMO系统的介绍,相信会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啃下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理解底层原理的工程师或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深度恰到好处,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实桥梁。我期待着它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尤其是那些涉及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新颖的阐释角度,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中那种枯燥的堆砌感。
评分坦白讲,我是在一个研究小组的推荐下购买的这本《数字通信技术》。我们小组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关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上的通信系统实现项目,所以我们对教材的“可操作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很多理论书籍虽然严谨,但在指导实际编程实现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具体的算法描述和伪代码参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在适当的章节穿插一些关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代码的指引。例如,在介绍维特比译码器时,如果能提供清晰的状态转移图和具体的迭代步骤描述,那将对我们的项目进度有巨大的帮助。此外,对于通信系统仿真,MATLAB/Simulink的模块化思维是理解系统的捷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多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直观的演示,将抽象的数学变换过程“可视化”。如果这本书能够有效弥合理论推导与工程实现之间的鸿沟,那就称得上是一本杰出的著作了。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在“信道编码”部分所做的承诺。在很多传统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公式推导冗长,让人抓不住重点,更别提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了。而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清晰阐述Turbo码、LDPC码这类现代高性能编码技术背后的核心思想,同时又能提供一些实际的仿真案例或设计思路的书籍。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工整,图表绘制得十分精良,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复杂的星座图、眼图以及误码率性能曲线都展示得一目了然,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如果它真的能在讲解完理论后,紧接着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最佳编码率、如何权衡编码增益与解码复杂度这些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了。我特别关注了它对“有限域运算”的介绍,希望能看到对GF(2^m)运算在DSP实现中的具体讨论,这对于实际的基带处理至关重要。
评分我对这本《数字通信技术》的购买体验是极为满意的,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多年来在不同文献中散落的知识点,终于被一位博学且有条理的导师系统地整合在了一起。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连贯,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在哪些地方产生疑惑,并在关键节点处提前进行了铺垫和回顾,使得知识的继承性非常强,不会读到一半就感到思路中断。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数字调制体制(如QAM)时,对“能量归一化”和“平均功率约束”的处理方式,这些看似细微的细节,恰恰是决定系统性能和实际功耗的关键。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证明,但同时又巧妙地通过图示和具体案例来辅助理解,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而非纯粹的公式轰炸。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得非常好,无疑为我后续深入研究现代无线通信系统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通信行业的从业者,我阅读技术书籍时最看重的是其前瞻性和对最新标准的兼容性。目前,5G以及未来的6G技术已经将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OFDM系统中的关键挑战,比如载波间干扰(ICI)和循环前缀(CP)的设计优化。这本书厚度适中,但内容密度极高,这意味着作者在取舍信息时非常谨慎。我希望看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层面,而是能结合实际的射频前端特性、非理想信道对信号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如何处理非平坦衰落信道下的均衡技术,以及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带来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获取和反馈难题,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工程热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这些前沿课题的权威解读,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