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波技术(第2版)
定价:28.00元
作者:董金明 林萍实 邓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112863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本书第2版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在多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和有限的授课课时数,并征求相关师生的意见,对原教材作了修正和补充,重点突出微波三大理论,使结构更加紧凑,便于讲授和自学。
全书分五章。**章绪论,介绍微波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应用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长线理论,是微波传输线理论与计算的基础,讲述传输线方程及其解、无耗传输线上工作状态及阻抗圆图、阻抗匹配等。第三章波导理论,运用场论的方法讨论微波传输线,并用纵向场法推导出规则金属波导中波的传输特性及模式理论,着重分析矩形波导和圆波导,也介绍同轴线、微带传输线及几种介质波导和光波导。第四章微波网络,介绍微波等效电路理论,解决“化场为路”的方法,并把场与路的描述统一起来;讨论微波网络的各种参量,突出散射参量的定义、特性和应用。第五章微波元件,舍弃本课程范围以外的元件设计理论,而着重应用三大理论去阐明元件特性,分析常用的一、二、三、四端口微波元件,介绍微波铁氧体元件,讨论常用传输线型微波谐振腔的基本原理。
内容提要
本书以场、路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微波的特点和应用、长线理论、波导理论、微波网络、微波元件(包括微波谐振腔)。附录中给出了有关参量及矢量、矩阵运算。针对各部分内容选择适当的习题安排在书后,以便于读者练习和加深理解。
本书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其他相关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或供从事微波技术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章 绪论
节 什么是微波
第二节 微波的主要特性
第三节 微波的一些应用
第四节 本课程基本内容
第二章 长线理论
节 传输线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第三节 均匀长线上行波的传播特性
第四节 均匀无耗长线
第五节 均匀无耗长线终端接不同负载时的工作状态
第六节 有耗长线
第七节 圆图
第八节 长线的阻抗匹配
第三章 波导理论
节 引言
第二节 麦克斯韦方程与边界条件
第三节 导行波的一般形式
第四节 导行波按纵向分量分类
第五节 相速群速和色散
第六节 矩形波导通解
第七节 矩形波导中的H10模式
第八节 矩形波导中的高次模式和场的对称性质
第九节 圆波导
第十节 同轴线
第十一节 微带传输线
第十二节 其他传输系统简介
第十三节 微波传输线的几个实用问题
第四章 微波网络
节 引言
第二节 等效电压、等效电流与等效特性阻抗
第三节 散射参量
第四节 阻抗及导纳参量
第五节 双口网络
第六节 散射参量(续)
第七节 场与路的网络
第五章 微波元件
节 一端口元件
第二节 二端口元件
第三节 三端口元件
第四节 四端口元件
第五节 微波铁氧体元件
附录
附录A 空心金属波导参数表
附录B 常用同轴线参线表
附录C 常用导体材料的特性
附录D 常用介质材料的特性
附录E 常用矢量运算
附录F 矩阵运算简介
习题
一、传输线理论
二、波导理论
三、网络理论与元件
参考文献
Smitch圆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传输线理论的那几个核心章节,但阅读体验简直是身处迷雾之中。作者在阐述基本概念时,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远超本科入门阶段的扎实基础,使得很多关键的推导过程被“一笔带过”,留下的只有一串串让人望而生畏的符号。例如,在讲解史密斯圆图的应用时,讲解的步骤跳跃性极大,从一个复杂的阻抗匹配问题,直接跳到了最终的结论,中间大量的计算细节和物理意义的解释完全缺失。我不得不频繁地翻阅我大学时代用的那本老教材,甚至去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教程来“反哺”这本书的内容,这完全违背了购买一本系统教材的初衷——它应该是一个自洽的知识体系。更让我感到沮丧的是,书中对新一代材料和器件的更新速度明显滞后,比如对于高频PCB材料的介电常数变化、新型低损耗连接件的特性讨论,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书中的很多“先进”例子在实际工程中已经显得过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本能够引领我进入当前行业前沿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技术水平的参考书,这种内容上的保守和讲解上的跳跃,让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评分从整体结构和逻辑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明显的“拼凑感”,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的教学主线。前半部分对于基础的电磁场理论和亥姆霍兹方程的介绍显得冗长且过于偏重纯理论的证明,与后续的实际应用章节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鸿沟,过渡显得生硬且缺乏必要的桥梁章节来平滑这种转变。例如,在介绍了大量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后,并没有立即将其与实际的微波元件(如腔振荡器或放大器设计)的边界条件联系起来,导致读者在初学时会产生强烈的“学了这么多,但不知道能用来干什么”的困惑。反观一些优秀的教材,它们会巧妙地将理论与应用穿插进行,每介绍一个新工具,立刻就用它来解决一个小型的工程问题。这本书的问题在于,前半部分像一本纯粹的理论物理教材,后半部分又试图跳跃式地成为一本应用手册,两者之间的知识体系缺乏有效的粘合剂。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断断续续,难以建立起一个全面且连贯的微波系统认知框架,让人感觉像是同时在读两本风格迥异、作者不同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和排版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直觉的典范。如果你想通过图示来辅助理解复杂的电磁场分布或者波导结构,那你可就找错地方了。首先,所有的示意图都采用了单一的、毫无层次感的线条勾勒,缺乏必要的阴影、剖面或者颜色区分来增强三维感和结构差异。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矩形波导的TE/TM模式分析,书本上的图形完全无法清晰地展示出场强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更别提区分不同模式之间的能量流向了。其次,排版上的选择也让人费解,大量需要并列展示的公式和对应的文字解释被拆分到不同的页面,或者被奇怪地穿插在段落中间,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不断地在书页和书页之间来回翻找,思绪被打断得七零八落。最让人抓狂的是,有些重要的数学推导,特别是涉及到积分和矢量场的公式,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设置得极不协调,好几行公式紧密地挤在一起,看起来就像一堆密集的蚂蚁,根本无法快速定位到关键的变量或运算符。这种对视觉阅读体验的漠视,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荷,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疲劳感。
评分我在尝试使用书中的习题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时,遭遇了另一道无法逾越的坎——答案和详细解题过程的缺失。一本技术类书籍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那些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上,它们是检验理论掌握程度的试金石。然而,这本书的后记部分,除了少数几章有非常简略的、只有最终数值的答案外,绝大部分的难题都处于“无解”状态。这对于自学者或者需要进行深入复习的在职工程师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完成了一道关于阻抗匹配网络的计算题,满怀信心地核对答案,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对照。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是那些提供了答案的题目,也往往只是给出了最终数值,完全没有展示出如何一步步推导至此的过程,这使得我即便知道自己哪里算错了,也无法追溯到错误的概念应用点。我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反馈机制,而不是一个只能给出结果的“黑箱”,这种不负责任的习题设置,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沦为了只能“看”不能“练”的摆设。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拿到手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纸张的厚度完全不符合一本专业技术书籍的标准,薄得像是报纸,而且光泽度极差,拿到手里那种廉价感扑面而来,让人对里面的内容都先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更糟糕的是,装订工艺更是敷衍了事,书脊部分在只翻阅了几次之后就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甚至有几页书在书架上放着的时候自己就滑落了出来。我记得有一次在查找某个重要公式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扶着书页,生怕用力过猛就把整个章节给弄散架了。而且,油墨的附着力似乎也存在严重问题,一些图表的线条边缘模糊不清,即便是高分辨率的电路图也显得灰蒙蒙的,很多精细的走线和元件标识都难以辨认,这对于需要精确操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甚至怀疑出版社在出厂前是否进行过任何基本的质量检测,这样的产品投放市场,完全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如果内容本身再有一些疏漏和错误,那这份糟糕的物理体验就彻底毁了学习的心情,让人不禁想问,花了这么多钱,难道买到的只是一堆易碎的纸张吗?这种低劣的制作水准,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一本经典教材应有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