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
定价:69.00元
作者:(美)JOSH CLARK(乔石·克拉克),C7210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213111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触屏设计开山之作,也是一本著译双馨的佳作。
作者Josh Clark(乔什 克拉克)被业内公认为触屏设计领域的“超级行家”,他的前一本Tapworthy(<触动人心>)被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触屏手机设计的经典。
《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根据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从握持方式、用户使用习惯、个体行为差异甚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触屏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实现的要素、并辅以实际的案例,让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直接告诉读者如何灵活地付之实践、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一项设计被拿在手里使用的感觉如何?
严谨、务实、强调重点、没有废话,是本书写作上的突出特点。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阅读享受。
译者C7210是知名设计Beforweb.博主(公众号“Beforweb”),多年来一直致力向读者传达国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他选择并翻译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触屏人机交互构成的核心,以大量的用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多终端时代触屏设备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及其对设计的影响,总结出了触屏界面设计原则和规律,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案例。这是一本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设计范本,值得每一位界面设计师及希望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读者珍藏并作为案头参考。
目录
1 实体化界面 /1
数字与工业设计的融合 /3
人们怎样使用手机 /4
人们怎样使用平板手机 /7
平板电脑:屏幕更大,变数更多 /11
混合型设备:带有键盘的触屏 /13
触屏设备界面布局设计 /17
手机的界面布局 /20
平板手机的界面布局 /30
平板电脑的界面布局 /38
混合型设备的界面布局 /41
2 靠不住的屏幕 /45
靠屏幕尺寸判断输入方式?没那么简单 /46
假设所有设备都有触屏 /49
同时面向触屏和鼠标进行设计 /50
7毫米=足够大 /56
位置,位置,位置:目标元素尺寸与布局的关系 /57
交互元素的小尺寸:44(像素、点、dp) /58
关于em /60
避免拥挤 /61
像素与视口 /62
3 高效的触屏界面 /67
即时呈现 /68
控制内容的高度 /73
被滥用的轮播 /75
精简表单 /81
真的需要键盘吗 /85
选择正确的键盘类型 /87
<select>下拉列表 /89
手势vs. 确认对话框 /93
解放双手 /95
4 手势 /99
基础手势 /100
麻烦的按钮 /104
以现实世界为指引 /115
将手势作为快捷方式 /121
混乱与疏导 /124
在网页中实现手势操作的复杂性 /130
聚焦click事件 /132
在相册和轮播中通过CSS实现滑动浏览 /133
中的触控事件 /137
300毫秒的延迟问题 /141
指针事件带来的希望与困扰 /143
怎样发现手势 /146
5 手势的可发现性 /149
与实际行动脱节的前置教学 /149
拟物化设计:“我知道该怎样使用它” /151
界面被拍平之后 /154
不要过于拟真 /156
多玩些游戏 /158
路漫漫其修远 /169
鸣谢 /171
作者介绍
Josh Clark是设计咨询公司Big Medium的创始人,专注于互联网设计领域,曾与TechCrunch、TimeInc等多家知名媒体品牌合作打造世界的移动互联体验。Josh曾著有四部书籍,其中包括为的《触动人心:设计的iPhone应用》(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O’Reilly,2010)。此外,Josh还在世界各地进行讲演,主题涉及数字化界面设计的方方面面。Josh曾于1996年发明Couch-to-5K(C25K)跑步日程表,帮助数百万人进行了有效的运动练习。无论对于健身,还是用户体验设计,Josh都有着相同的座右铭:轻松高效,大家开心(no pain,no pain)。
邹正,笔名C7210 ,交互设计师、UX设计热爱者、VR探索者、译者、猫奴、吉他手、鼓手。希望为设计师及移动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技术书籍抱持着比较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炒冷饭或者空泛的理论堆砌,但《触类旁通》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经验老道的行业前辈的私房笔记,充满了实战智慧。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书中对于设计决策背后的“为什么”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比如,在讨论按钮尺寸和间距时,它不仅引用了Fitts定律等经典理论,更结合了当下主流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实际触控精度差异进行权衡。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让我这个有几年经验的设计师都感觉大受启发。我曾经为平板电脑上的复杂表单设计感到困扰,总觉得信息密度太高会压垮用户,但书中关于“信息分层与渐进披露”的章节,提供了一套优雅的解决方案,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保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优化用户首次接触时的认知负荷。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设计”从美学层面提升到了工程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非常适合那些想从“画图匠”蜕变为“架构师”的设计师们。
评分阅读体验上,《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这本书的流畅度简直一流。我通常阅读技术类书籍容易感到枯燥,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技术术语或抽象概念,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叙事的连贯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注意力曲线”,总能在关键概念阐述后,立刻插入一个贴近现实生活或行业前沿的案例进行巩固。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的是“跨设备手势的迁移性”,一开始读起来有点抽象,感觉手势的记忆负荷是个伪命题,但作者随后引用了几个大型App的实际A/B测试数据,清晰地展示了用户在不同平台间切换时,不一致的手势导致的点击失败率和用户挫败感的对比。这种基于数据的佐证,让原本理论化的内容立刻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说服力。我甚至在咖啡馆里读的时候,忍不住拿出手机,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操作我自己的设备,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非常强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参与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记得当时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因为我正为我们公司的新项目犯愁,那个项目涉及好几个平台的适配问题,从手机到平板再到触摸屏一体机,每个界面的交互逻辑和视觉呈现都让人头疼。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设计规范,而是真正深入地探讨了用户在不同设备上操作时的心理预期和行为模式。作者对触控手势的分析细致入微,比如“滑动”这个简单的动作,在不同情境下应该如何给予恰当的反馈,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案例支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情境感知设计”的章节,它强调了界面设计不能脱离用户所处的环境,光是理解了这一点,我就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超预期了。随后的实践中,我发现遵循书中的一些核心原则,我们团队在界面一致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之前悬而未决的细节问题,在参考了书中的建议后迎刃而解。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图文并茂,很多插图和对比图都清晰地展示了“好设计”和“坏设计”的区别,让人一目了然,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评分如果非要从一个苛刻的读者的角度吹毛求疵的话,这本书的唯一“缺点”,可能就是它涵盖的知识点实在太过丰富和扎实,导致初次阅读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了解个大概的轻量级读物。例如,在讲解如何设计适合户外强光环境下使用的界面亮度与色彩饱和度时,作者引用了光学和显示技术的专业知识,对于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停下来做一些额外的背景查询。但这恰恰也是它的优点所在——它拒绝肤浅,坚持深度。对于希望真正精通多终端触屏交互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深度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干货”。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查阅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故事书”。我已经准备好在接下来的项目迭代中,把它用作主要的参考标准和团队内部培训的教材了。
评分对于那些刚踏入移动和触屏设计领域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毋庸置疑的“宝典”。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科学,从基础的物理交互原理讲起,逐步过渡到高级的系统级设计考量,最后落脚于未来趋势的展望。我特别喜欢它对“可访问性”的重视,很多触屏设计书籍常常忽略了这块,或者只是简单提及。但《触类旁通》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深入讨论了视障用户和运动障碍用户在使用触屏界面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高对比度模式下的设计调整和触控目标面积的再定义。这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必须是包容性的。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让产品“好用”,更教会了我如何让产品“对所有人友好”,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在技术文档中是相当难得的。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全面、更负责任的设计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