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 2009 |
| 作者 |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 |
| 定價 | 68.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271747 |
| 齣版日期 | 2010-04-01 |
| 字數 | 368000 |
| 頁碼 | 207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16開 |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內容簡介 | |
| 本報告的主題是金融危機、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報告圍繞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起源及創新的關係作瞭深入的分析。報告解剖瞭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並對我國及地方如何應對這場危機作瞭分析。然後,報告結閤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實,就如何進行危機後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與産業升級提齣瞭看法和政策建議。 此外,報告還對一年以來的若乾熱點問題進行瞭分析,包括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集成電路産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文化建設等。 本報告可供各級領導乾部、有關決策部門、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的師生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閱讀這份報告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深度對談。2009年這個時間點非常微妙,它既是全球金融危機餘波未平之時,也是中國開始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關鍵轉摺期。因此,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一年科技成果的記錄,更像是一份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路綫圖。我從中體會到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那種“時不我待,必須超越”的集體情緒似乎透過字裏行間彌漫開來。那些關於人纔引進、基礎研究投入的討論,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結閤瞭具體的政策工具和實施睏境的深度剖析。這讓我思考,在那個特定曆史階段,決策者們是如何平衡短期經濟穩定與長期科技積纍之間的矛盾的。閱讀這樣的文獻,能讓人對我們身處的時代背景有更深刻的代入感,仿佛親身參與瞭那場宏大的國傢級創新實踐之中,感受著每一次技術突破背後的博弈與堅持。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類“研究報告”的心理預期通常是比較低的,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枯燥,充斥著讓人打瞌睡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圖錶,要麼就是為瞭配閤某個政策導嚮而進行的美化性總結。然而,當我開始翻閱這本書的正文時,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被迅速瓦解瞭。它在敘事結構上展現齣一種令人驚訝的流暢性。作者們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平衡學術的嚴謹性與讀者的可讀性。他們並沒有僅僅羅列事實和數字,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戰略目標分解為若乾個可觀察、可分析的子領域,然後逐一進行深入剖析。我特彆欣賞那種帶有曆史縱深感的分析角度,比如追溯某項關鍵技術在過去十年中的演變軌跡,這讓我能夠跳齣僅僅關注“當下”的局限性,更全麵地理解“現在”是如何一步步塑造而成的。這種敘事的力量,使得即便是涉及復雜的工程學或基礎科學進展的章節,也變得引人入勝,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科技自我超越的史詩序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相當深刻的印象,那種沉穩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字體,立刻讓人感受到一股嚴謹和專業的學術氣息。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架上偶然瞥見它的,當時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硬核”氣質所吸引。雖然我不是直接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專業人士,但我對國傢層麵的發展趨勢,尤其是科技創新如何驅動經濟轉型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拿到書後,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齣版信息和作者背景,畢竟“科學齣版社”這塊金字招牌本身就提供瞭一種質量保證。我期待它能像一個透徹的X光片,清晰地展示齣2009年前後中國科技領域的脈絡和關鍵布局。通常這類年度報告,內容會非常翔實,數據支撐會是重頭戲,我希望它能提供那些宏觀數據背後的故事,比如某個重點項目從立項到初見成效的關鍵轉摺點,或者在國際閤作中我們扮演瞭何種角色。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份國傢科技戰略的“內部備忘錄”,雖然內容一定是公開且正式的,但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日常新聞報道所能提供的。這份期待感,光是翻開扉頁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尤其是對不同層級研究成果的組織處理,體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我注意到,它不是簡單地按學科分類,而是更側重於“應用場景”和“政策影響”來劃分篇章結構。比如,它可能用一整章來討論“信息技術在提升社會治理效率方麵的應用進展”,而不是單獨地討論軟件工程或網絡安全。這種“結果導嚮”的分類法,極大地增強瞭報告的實用價值,尤其對於像我這樣,希望瞭解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和社會福祉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量身定製。此外,那些附錄中的數據索引和圖錶設計也值得稱贊,它們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塞進去湊數的材料,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可視化工具,能夠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提取齣最核心的對比信息,比如不同年份間的研發投入産齣比變化,或者特定區域的技術集群效應。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編輯團隊對信息傳遞效率的極緻追求。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一份年度“總結”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診斷性的科技發展“體檢報告”。我尤其喜歡它在探討挑戰與不足時所持有的那種建設性的批判態度。它沒有迴避在某些前沿領域存在的“卡脖子”現象,也沒有粉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方麵暴露齣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坦誠,反而讓報告的說服力倍增。讀完之後,我的腦海中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技術名詞,而是一個相互關聯、不斷演化的技術生態係統。它成功地將復雜的科技發展圖景,轉化成瞭一個有邏輯、有溫度、有麵嚮未來的清晰藍圖。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國科技發展邏輯的非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係統化的入門和參考框架,其深度和廣度,足以支撐數次反復閱讀和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