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58包郵 尋力鄉村: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 9787507748048

滿58包郵 尋力鄉村: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 978750774804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學文,肖坤冰,高誌英,王彥,李鬆 著
圖書標籤:
  • 民族文化
  • 鄉村發展
  • 文化遺産保護
  • 社會發展
  • 案例研究
  • 尋力鄉村
  • 包郵
  • 圖書
  • 9787507748048
  • 人文社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東宇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48048
商品編碼:2968338593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尋力鄉村: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

定價:58.00元

作者:王學文,肖坤冰,高誌英,王彥,李鬆

齣版社:學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07748048

字數: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尋力鄉村: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對雲南、貴州6個少數民族發展案例的民族誌式的深描,分彆是:《水各村:民俗旅遊的發展共謀》、《朗德村:從遺産保護到鄉村旅遊》、《恩宗村:內部的競爭與自我的異化》、《丙中洛:NGO的參與》、《石橋:現代市場中的古法造紙》、《三都:馬尾綉“非遺”後的技藝傳承》。這些案例涉及到水族、苗族、納西族、怒族等多個民族,有、民眾、資本閤力共謀型,有NGO協調參與型,有村寨民眾主導型還有精英型等保護發展類型。通過這些案例例,作者探討瞭少數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和社會發展問題,力圖厘清:為誰保護、誰來保護、怎麼保護?為誰發展、誰來發展、怎麼發展?如何認識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目錄


章 引言

第二章 發展的歡歌
一、人類發展報告:“發展”的發展
二、中國:雜糅的發展實踐
三、文化遺産:價值的重新發現”
四、發展視野下的文化遺産保護’

第三章 水各村:民俗旅遊的發展共謀
一、水各村的旅遊發端
二、旅遊協會:博弈中行進
三、共謀的發展
四、脆弱的共謀

第四章 朗德村:從遺産保護到鄉村旅遊
一、村寨基本情況
二、社區發展:從遺産保護到鄉村旅遊
三、走嚮衰落:重重矛盾
四、“遺産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村民自主發展

第五章 恩宗村:內部的競爭與自我的異化
一、恩宗村基本概況
二、拉市鄉的馬場旅遊
三、恩宗三社的馬場
四、李金寶:“流氓村長”
五、被異化、誤讀的文化
六、村民自主發展旅遊業的隱憂
七、思考與建議

第六章 丙中洛:NGO的參與
一、丙中洛概況
二、發展的“資源”
三、TNG和丙中洛的發展
四、TNc項目對丙中洛的影響
五、討論

第七章 石橋:現代市場中的古法造紙
一、村落概況
二、石橋古法造紙
三、問題
四、社會影響
五、建議和對策

第八章 三都:馬尾綉“非遺”後的技藝傳承
一、馬尾綉與水族的傳統生活
二、繁復的工藝
三、古老的紋樣
四、“非遺”後的介入
五、新情境下的馬尾綉傳承
六、馬尾綉製品自身的變化
七、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第九章 結語:有尊嚴的發展
一、共同的問題
二、多樣的態勢
三、激發內生的力量

附錄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四種傾嚮”及對策分析
附錄二 覺醒與期待——中國民間文藝知識産權保護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綠野迴響:中國鄉村社區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國不同地區鄉村社區在麵對現代化浪潮時,如何積極而審慎地保護和傳承其獨特的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並以此為驅動力,探索可持續的社會發展之路。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個案,而是通過係統性的田野調查、深入的訪談以及曆史文獻的梳理,力圖揭示鄉村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內在的、復雜的互動關係。 本書的核心在於“活態傳承”,即強調文化遺産並非塵封的古董,而是根植於村民日常生活,並在與時俱進中不斷煥發生機的生命體。作者聚焦於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民族村寨,這些村寨往往承載著悠久的曆史記憶、獨特的生産生活方式、精湛的傳統技藝、豐富多樣的民俗風情以及和諧的生態觀念。然而,隨著人口流動、市場經濟的衝擊、傳統價值觀的變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部分技藝瀕臨失傳,民俗活動逐漸式微,傳統建築日漸破敗,年輕一代對自身文化認同感減弱,等等。 在此背景下,本書的研究重點之一便是考察各村寨如何因地製宜,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振興: 重點關注那些曾經輝煌但如今麵臨睏境的傳統技藝,如古老的紡織、染織技術,精美的木雕、石刻工藝,獨特的歌謠、戲麯錶演,以及世代相傳的醫藥、農耕知識等。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技藝的傳承人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尋找新的生存空間,例如通過開發文創産品、開展手工藝體驗課程、與設計師閤作等方式,讓古老的技藝重煥生機。同時,本書也會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宣傳和政策支持,提升村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識和自豪感,鼓勵年輕人學習和參與,打破“老一輩的傳承,年輕一輩的遺忘”的睏境。 物質文化遺産的修復與活化: 關注具有曆史價值的傳統村落、古建築、古街道等物質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本書將呈現不同村寨在麵對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經濟發展壓力時,如何運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閤的方式進行修復,如何通過閤理規劃,將這些遺産融入現代旅遊開發、社區活動甚至特色民宿經營中,實現“修舊如舊,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會探討如何在保護曆史風貌的同時,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和居住環境。 民族村寨的社會組織與治理創新: 深入分析在傳統社區結構日益鬆散的情況下,鄉村社區如何重塑或創新社會組織,以更有效地推動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這可能包括重新激活或改革宗族組織、村民理事會、閤作社等,賦予它們新的職能,使其能夠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協調資源,解決矛盾,並為社區發展提供動力。本書將特彆關注那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的關鍵要素,如民主決策機製、公平的利益分配、有效的溝通與協商等。 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融閤路徑: 探討如何將鄉村文化遺産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而非僅僅停留在觀光旅遊層麵。本書將審視那些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生態旅遊、民俗文化體驗、鄉村手工藝品製造等方式,實現文化與經濟雙贏的村寨。在此過程中,本書會深入分析其發展模式,如如何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原真性的破壞,如何讓經濟收益真正惠及當地村民,如何構建公平的閤作平颱,吸引外部資本的同時,確保社區的主體地位。 社區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重塑: 關注在現代化進程中,村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如何重新認識和珍視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書將探討通過教育、節慶活動、文化交流等多種途徑,如何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如何讓其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産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投資。同時,本書也會關注外部力量(如政府、學者、社會組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與當地社區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推動文化自信的建立。 本書的研究方法強調在地性和參與性。作者深入鄉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建立信任,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與睏境。研究成果並非僅是作者的學術論斷,而是植根於村民的實踐經驗和智慧。書中包含大量生動的田野故事、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充滿地方色彩的語言,力求真實地展現鄉村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開篇將描繪中國鄉村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麵臨的普遍挑戰與時代背景。隨後,將選取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發展階段的代錶性村寨進行深入剖析,形成多個獨立的案例研究。每個案例研究將圍繞上述核心議題展開,既有共性分析,也有個性特徵的挖掘。最後,本書將進行綜閤性的理論總結,提煉齣鄉村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發展模式,並為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政策建議和啓示。 《綠野迴響:中國鄉村社區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份對中國鄉村文化生命力的深度關懷。它試圖迴答這樣一個重要問題: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守護住那些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並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本書適閤對中國鄉村文化、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遺産保護、城鄉發展等領域感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鄉村工作者以及廣大關心中國鄉村未來的讀者閱讀。它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真實中國鄉村,感受那裏蘊藏的深厚底蘊和蓬勃生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抱有極大熱情的學生,目前正在尋找能夠為我的畢業論文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案例的書籍。這本書的 ISBN 碼(9787507748048)讓我確信這是一本正式齣版的學術著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作用機製的深入探討。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嚴謹的理論框架,並用紮實的田野調查數據來支撐這些理論。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社會變遷、文化適應、社區認同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等人類學和社會學概念的應用非常感興趣。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如何平衡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化進程之間矛盾的深刻見解,以及在社區發展過程中,如何調動村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在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研究方法論的啓示,或是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研究問題,那將對我未來的學術研究非常有價值。

評分

我是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問題的研究者,在閱讀瞭大量相關文獻後,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供更具體、更接地氣的案例分析的書籍。這本書的副標題“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正是我所需要的。“案例研究”這幾個字讓我看到瞭書中將會有深入的田野調查和細緻的分析,這對於我理解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聚焦於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民族村寨,深入剖析他們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所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為瞭保護自身文化所采取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這些保護措施是如何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輔相成,例如如何通過發展特色旅遊、傳統手工藝品銷售等方式,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從而增強他們保護文化遺産的動力。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政策建議、社區參與機製以及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的角色扮演等內容尤為感興趣。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將極大地提升其學術價值。

評分

我是一名熱愛旅行,尤其喜歡探尋獨特民俗風情的人。每次齣行,我最喜歡做的就是深入當地的村落,感受最真實的生活氣息。這本書的標題“尋力鄉村:民族村寨文化遺産保護與社會發展案例研究”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雲遊”一些我可能暫時無法親自前往的民族村寨,瞭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建築特色、傳統服飾、飲食文化等等。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為我展現一個又一個充滿魅力的民族村寨,讓我感受到他們獨特的文化基因。同時,我也關注書中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內容,我想知道這些古老的傳統是如何被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它們是如何被保護和發揚的。如果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關於旅行目的地的新靈感,並且讓我對中國的鄉村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那麼我一定會非常享受這次閱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一種樸實而又充滿力量的設計感撲麵而來。我是一名對中國鄉村文化和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尤其關注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被遺忘的民族村寨。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被“尋力鄉村”這個詞組所吸引,它仿佛在召喚著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鄉村深處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民族村寨獨特文化遺産的實際案例和方法,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同時,我也關注這些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如何能夠與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閤,實現可持續發展。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鮮活的人物故事,那些為保護傢鄉文化而默默奉獻的人們,他們的堅持和智慧,能夠給我帶來深刻的啓發。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不同民族村寨的風土人情、傳統技藝、節日習俗等有更深入的瞭解,並且能從中看到鄉村發展的新可能,那將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夠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古老村落在新時代的脈搏。

評分

作為一名剛剛開始涉足鄉村旅遊規劃的年輕從業者,我渴望從實踐中學習,尋找可復製的經驗。“滿58包郵”這個信息雖然是購買時的附加條件,但它也傳遞瞭一種樸實的商業理念,似乎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價值的呈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民族村寨的文化魅力轉化為旅遊産品的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列舉一些成功的鄉村旅遊案例,分析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例如如何挖掘和包裝當地的文化資源,如何設計有吸引力的旅遊綫路和體驗活動,以及如何處理好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同時,我也關注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如何提升村民在旅遊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水平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鄉村旅遊的可持續性。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應對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旅遊吸引力和傳播效率,那將對我的工作大有裨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