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當代北京書畫史話
定價: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劉寶明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706591
字數:
頁碼:1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當代北京書畫史話》用幾個時期作刻度劃分,描述北京書畫一百年間的曆史,後半個世紀將作為重點描述對象,而改革開放的這二十多年將在後半個世紀中的描述中被著力涉及。
《當代北京書畫史話》通過多方位、多層麵、全視角的史實敘述,展現瞭自20世紀到當代的北京書畫的總體狀態。它大量采用這一時期與北京書畫相關的迴憶和記錄,針對現存物象進行深層挖掘和分析,在客觀、完整地記錄北京書畫麵貌的同時,從書畫這一角度,完成對北京這個古老城市文化特徵的反映。
劉寶明,1961年齣生,畢業於北京教育學院美術係。曾從事文化企業經營與管理工作,近年來在書法創作之餘有許多涉及北京傳統文化的著述問世,如《永定門迴望》、《陳氏五傑與北京不解情緣》、《紅螺山下紅螺夢》、《北京酒文化博物館碑文》等。
北京--發現甲骨文的地方
王懿榮(1845-1900),1880年考取殿試二甲第十七名,曾任國子監祭酒。國子監,毗鄰雍和宮,位於北京城北部,舊時也稱太學,時下的解釋是封建統治者培養科舉人纔和各級官僚的皇傢大學;祭酒,當等同於今天的校長。這樣說來王懿榮便是皇傢大學的校長,他對於經文、陶文、金石都頗有研究,是一位於傳統文化造詣極深的清廷高官。這些也許並不足以使其為我們今人熟知,但他晚年的一個偶然發現,將他與北京這座城市和中國古老的文字聯係在瞭一起。
1899年,居住在北安锡拉鬍同11號的王懿榮身染瘧疾,久治不愈。一位醫術高明的老中醫為王懿榮開齣一劑藥方。待傢人將藥從宣南菜市口的鶴年堂藥房抓迴後,其中一味呈碎片狀名日“龍骨”的中藥,錶麵上鎸有奇異的紋絡,這引起瞭對中醫頗有興趣的王懿榮的注意,下意識問他抱病親臨藥房叮囑老闆,如果再有商販送“龍骨”來,請代為引見。不多時日,名揚京華的古董商人範維卿被引見到王傢府邸,並帶來瞭十幾片“龍骨”。之前,他到河南安陽、湯陰一帶去青銅器,沒有如願,但他聽說當地有種“龍骨”是名貴藥材時,抱著“不枉跑一趟”試試運氣的想法,順便收集瞭12片。
王懿榮見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興。他仔細端詳著每一片甲骨上一個個單一成形的“符號”,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數日縈繞在心頭的一個疑團霎時間有瞭答案。他興奮地告訴在場的人:這是比鍾鼎文更古老的中國文字!範維卿這時纔恍然大悟,原來這藥材是真正的古董。於是,王懿榮以每字一兩銀子的高價買下瞭這12片甲骨,並當場給範維卿600兩銀子,指使他為自己繼續大量。隨即,又派傢人到京城各大藥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買下,以至於典當細軟,傾其傢財也在所不惜。
然而,精於算計的商人範維卿唯恐財路被斷,謊稱“龍骨”産於河北、山西,拒不挑明其真正齣土地是河南安陽小屯,以至於早年河北周邊一帶,農民紛紛在田邊地頭揮舞鑊頭尋找寶物“龍骨”。過瞭很長一段時間後,河南安陽小屯是“甲骨”真正産地纔被專傢確定。
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王懿榮自殺殉國。在他去世前共收集瞭甲骨1500片。於是,王懿榮的甲骨轉歸瞭好友、《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所有。當劉鶚的兒女親傢羅振玉得知這些甲骨來自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便多次派人去那裏甲骨,並對其上文字作瞭一些考釋,認為小屯就是文獻上所說的殷墟。
這就是中國古老的文字被近代人後發現的故事。令北京人自豪的是,發現甲骨文這一中國20世紀初大的考古成就,其發端並不在其原齣土地,而是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
1921年,學者、曾任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農科監督的羅振玉在研究之餘,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楹聯,成為早以甲骨文進行書法創作的人。
故宮的書畫收藏
故宮以及宮中文物隨著清王朝命運的日薄西山,開始瞭它曆史上大的劫難。溥儀住在紫禁城的後幾年,小朝廷處在一片末日的混亂當中。齣於為復闢及日後生計考慮,溥儀以贈予的名義,指示溥傑將大量名畫帶齣故宮。同時許多太監開始伺機盜寶,使得當時地安門一帶新開瞭不少古玩店,而且傢傢生意都很興隆,而這些店鋪的後颱老闆大多是宮中的宦官。
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清理故宮時,仍在宮中多處隱秘之處發現瞭被太監們藏匿起來卻沒來得及帶齣宮去的珍貴字畫,解放後還曾在重華宮的戲颱底下發現過一件金代大畫傢趙霖的《昭陵六駿圖捲》。它是根據陝西唐太宗昭陵墓的石刻所繪,是趙霖傳世的作品。
宮中文物的混亂與大量丟失,激怒瞭溥儀,他命內務府徹底查辦。但這卻招來瞭更大的禍患。1923年6月26日,即溥儀決定查辦的前一天,太監放火燒毀瞭建福宮,滅掉瞭偷盜的罪證。當年乾隆皇帝留給嘉慶皇帝的大部分收藏都裝箱封存在這裏。究竟這把火燒掉瞭多少東西,至今還是一個謎,據說,建福宮內曾存放瞭上韆尊金佛。事後,光一傢金店在處理這些灰燼時就揀齣瞭17000兩金塊和金片。於此多年之後,故宮外仍活躍著一批以宮中廢物、淘揀其中寶物為生的人。
……
說實話,我一直對書畫藝術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它離普通人太遙遠,晦澀難懂。《當代北京書畫史話》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作者在寫作時,似乎時刻想著如何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他會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藝術理論,比如用“一股清泉”來形容某種繪畫風格的淡雅,或者用“力透紙背”來形容某種書法筆力的雄渾。這種接地氣的錶達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輕鬆get到其中的精髓。書中的許多例子,都選取瞭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並對其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些平日裏隻能“看個熱鬧”的作品。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書畫收藏、鑒賞的小貼士,以及當代書畫市場的一些觀察,這些內容都非常有實用價值,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本實用的藝術指南。它拉近瞭藝術與我的距離,讓我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翻開《當代北京書畫史話》,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作品介紹,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仿佛是在聽一位資深收藏傢或者藝術評論傢,在老北京的一間茶館裏,一邊喝著老茶,一邊娓娓道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生動,充滿瞭生活氣息,很少有枯燥的學術術語。他會穿插很多有趣的故事和軼聞,比如某位名傢是如何因為一次偶然的際遇而走上書畫之路,或者某幅名作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情感糾葛。這些細節的處理,讓原本有些遙遠的藝術史變得親切可感。更重要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流派、不同時期書畫風格的闡釋,也並非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例,並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抽象的藝術概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這些藝術大師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你能夠感受到他們創作時的心境,理解他們筆墨的深意。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藝術史,原來可以如此輕鬆有趣,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一種享受。
評分我一直覺得,藝術史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摺射齣時代的精神風貌。《當代北京書畫史話》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書中對於20世紀前半葉北京書畫界的描述,簡直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社會風俗畫。作者通過梳理那個時期活躍在北京的書畫大傢們的藝術生涯,生動地勾勒齣瞭一個知識分子群體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起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藝術社團、展覽活動以及畫廊經營情況的詳細描述,這些都為我們瞭解當時藝術生態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書裏提到的一些關於如何評價一幅作品優劣的標準,以及不同評論傢之間尖銳的觀點碰撞,都讓我對藝術的價值判斷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告訴你“誰是誰”,更是讓你理解“為什麼他們是”。這種對藝術背後社會、文化、經濟因素的深刻洞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它將書畫藝術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考察,展現瞭藝術與時代、與人生的緊密聯係。
評分拿到《當代北京書畫史話》後,我並沒有立刻著手閱讀,而是先隨意翻閱瞭一下目錄和章節標題。但即便隻是 cursory的一瞥,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這裏的章節設置非常巧妙,不像一般的史書那樣按時間順序,而是選取瞭幾個非常具有代錶性的切入點,比如“京派山水的新氣象”、“文人畫的堅守與創新”或者“書法藝術的時代變奏”等等。每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彼此關聯,共同構成瞭一幅當代北京書畫史的整體圖景。作者在內容組織上,也力求從多個維度進行闡述,比如在談到某位藝術傢時,他會同時分析其繪畫技法、用墨用色,也會深入探討其師承淵源、創作思想,甚至還會涉及其在社會活動中的錶現。這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立體地認識每一位藝術傢及其作品。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寶庫,每一次翻頁,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啓發。
評分這本《當代北京書畫史話》雖然書名就點明瞭它聚焦的是北京近現代的書畫藝術,但讀完後,我卻在其中看到瞭許多意想不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梳理藝術脈絡的史書,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時代畫捲。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藝術傢的個人經曆與宏大的時代背景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書中對於某位在解放前後經曆劇烈社會變遷的書畫傢,其創作風格從早期寫實到後期寫意的轉變,描述得細緻入微,不僅分析瞭藝術上的技術層麵,更深入探討瞭社會思潮、政策導嚮乃至畫傢個人命運對其創作的深遠影響。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藝術傢和作品,而是通過大量史料和二手文獻,還原瞭當時藝術界激烈的爭論,新舊觀念的碰撞,以及藝術傢們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錶達的艱難與執著。這種深入骨髓的時代印記,讓書中的每一幅畫作、每一位藝術傢都仿佛活瞭過來,不再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靜止符號,而是帶著時代溫度和個人情感的鮮活生命。它讓我意識到,藝術史的背後,是無數個體的悲歡離閤,是整個社會變革的縮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