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喻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114576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喻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1145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中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苏格拉底
  • 哲学史
  • 比较哲学
  • 自由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西方哲学
  • 人民大学出版社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4576
商品编码:29687508879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丛书名:  
作者/主编: 喻中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300114576 
出版年份:  2009年12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282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5元
实际重量:  3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要想成功地表现一个民族,特别是它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浪漫的艺术家可以使用艺术的语言,通过民歌演唱来实现这个目标;严谨的学者运用学术的语言,通过民俗研究或人类学考察,同样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然而,在这两种途径之外,负责的立法者运用法律的语言,通过法律创制,依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从表面上看,隐者的归隐是从朝廷返回到山林,是从政治返回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质,归隐是从外物返回到内心,是从他者返回到自我。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归隐的终目标,就是要走向这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因此,归隐的方向,不是向前,不是向后,而是向内。归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类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过程。

作者简介

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已经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论授权规则》等。




上编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3
治道之辨:柏拉图与孟子/20
谁之法理,何种法意?/31
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48
中国法理学界的“立法者与阐释者”/63

中编
法律与时间/83
法律与空间/102
法学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122
“征服”还是“转化”/138
寻找中国法学的时空坐标/157

下编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迈向何方?/189
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203
法律的象征性及其意义/222
再访法的阶级性理论/236
关于法律哲学与法律科学的随想/262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274
后记/281




本书汇集的文字,是我近四五年间陆续写成的学术思想笔记的一部分。它们的体裁,介于论文与评论之间;多数篇什,与其说是俨然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是一些个性化的学术思想评论。在写作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梦想:力图使学术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力,同时,也希望为思想层面上的阐释找到某些学术性的支撑。我担心,没有思想的学术,虽然可以做得很精致、很工整,但却可能流于匠气与琐碎(象山所谓的支离事业);而没有学术的思想,虽然看上去很飘逸、很玄妙,但却可能不着边际、大而无当(庄子所谓的屠龙技术)。写一本书,能够兼具思想与学术之美,能够益人神智,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直悬挂在我心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把这本小册子题为“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别无深意,主要是想凸显两种不同的圣贤气象,以及由此“开”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想传统与政治法律实践。表面上看,“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中西关系。但是,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为古今关系,因为,在当前的语境下,孔子常常被归属于古代或传统,苏格拉底则象征着或现代。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思想、关于自由、关于哲学与历史交融的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与古希腊的智者苏格拉底置于同一时空维度,展开一场跨越文化、跨越时代的深刻对话。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或学术观点,而是着力于挖掘他们思想的内在联系与张力,探寻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下,他们对于“自由”这一永恒命题的理解与践行。 思想的碰撞:自由的维度 在本书的叙事中,孔子被描绘成一位“自由的”思想家。这里的“自由”,并非指西方哲学中常说的个体解放、反抗权威的自由,而是指向一种“内在的自由”——一种源于对道德法则的自觉遵从,以及对个体责任的深刻担当。孔子所倡导的“仁”,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是对社会秩序和谐的追求。他所推崇的“礼”,规范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旨在构建一个有秩序、有伦理的社会。在孔子的世界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通过自我修养,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道德的坚守和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之上。他关注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君子,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实现个体的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他并不鼓励颠覆性的革命,而是强调通过教育和示范,逐步感化人心,实现社会的美好。 与之相对,苏格拉底则被刻画为一位“不自由的”哲学家。这里的“不自由”,并非指他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和最终的死刑,而是指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种不计代价、不畏强权的独立思考精神。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诘问方式(苏格拉底方法),挑战雅典城邦的既定观念,揭示人们认识的局限,引导人们去反思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道德和政治原则。他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认知的自由”,一种摆脱愚昧和迷信,走向理性的自由。他敢于质疑权威,挑战传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捍卫思想的独立和真理的尊严。这种自由,充满了勇气与牺牲,也蕴含着对个体理性的无限信任。苏格拉底的“不自由”,恰恰体现在他为了追求更高级别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理性的自由——而甘愿承担世俗意义上的束缚与代价。 本书通过对比和映照,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由观。孔子的自由是“入世”的、是“社会化”的,它关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关乎和谐与秩序的构建。而苏格拉底的自由则更显“出世”的、是“个体化”的,它关乎个体对真理的独立探索,关乎摆脱蒙昧与奴役的勇气。这种对比并非是要分出高下,而是要展现人类思想史上关于自由探索的广阔图景。 历史的语境:文明的回响 作者并非将两位思想家孤立地看待,而是将他们置于各自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孔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末期,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无疑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一种有力回应。他试图通过重建道德秩序,来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他的“自由”,是一种在乱世中寻求秩序的智慧,是一种对稳定与和谐的渴望。 苏格拉底则活跃在古希腊雅典的黄金时代,一个城邦民主蓬勃发展,思想文化繁荣昌盛的时期。然而,繁荣之下也隐藏着虚伪和腐败。苏格拉底的诘问,是对这种表象下的虚无的一种反思。他所追求的自由,是在一个看似自由的社会中,对自由的真实内涵进行拷问,是对个体理性觉醒的呼唤。他的“不自由”,是在一个以自由自居的社会中,一种对真理的执着守护,一种对个体独立思考的坚持。 本书通过对两位思想家所处时代背景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思想产生的土壤,以及他们思想的时代意义。孔子的“自由”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对秩序的维护,是对“成人之美”的追求。而苏格拉底的“不自由”则是一种对个体理性解放的追求,是对真理的赤诚,是对“认识你自己”的实践。 哲学的深度:人性的追问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两位哲学家思想的梳理,更在于其对人类普遍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两位思想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都指向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孔子的“仁”与“礼”,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是对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思考。他的“自由”在于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于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个体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求知”与“美德”,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挑战,是对真理的无限追求。他的“不自由”恰恰体现在他对个体独立思考的极端重视,对真理高于一切的信仰。他引导人们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身的无知,从而迈向真正的智慧。 本书巧妙地将两者的思想融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孔子的社会责任感与苏格拉底的个体求真精神,并非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或许,真正的自由,既需要孔子般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关怀,也需要苏格拉底般的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的执着。 历史的想象:思想的桥梁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喻”的运用。它并非强行将两位思想家进行匹配,而是通过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对话,让他们的思想在虚构的场景中得以碰撞、交流。这种“喻”,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更直观地感受到思想的魅力。 读者仿佛能看到,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方的庭院或西方的广场上,进行着一场心与心的交流。他们会谈论“善”是什么?“正义”从何而来?“幸福”的真谛是什么?他们的对话,将带领读者一同思考这些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 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哲学史,也不是一本教条式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思想旅行,一次跨越千年的智慧启迪。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流畅的文笔,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变得鲜活而易懂,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思考。 本书适合谁阅读?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思想、哲学、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如果你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如果你对这两位思想家知之甚少,本书也能够为你打开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大门。 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理解个体的责任与社会的和谐之间的关系。它能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勇气,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思想对话,是多么地富有魅力和力量。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它将带你进入一个思想的殿堂,让你与两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单从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来看,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庞大而又影响深远,似乎总是与“礼”、“道”等概念紧密相连,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约束,一种“不自由”。然而,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追求,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自由。而苏格拉底,以其标志性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以及在雅典街头不厌其烦的诘问,展现出一种对真理赤裸裸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是无畏的,但这份“自由”最终却将他推向了审判席,甚至生命的终结。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解读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孔子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找到了在既定秩序内的精神自由,而苏格拉底则是在挑战既定秩序的过程中,最终被秩序所吞噬,从而体现出一种悲剧性的“不自由”?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先哲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迫切想知道作者的独到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在书架上寻找了片刻。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搭配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那个9787300114576的ISBN,总让人在拿到手之前,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我尤其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视角,能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置于“自由”与“不自由”的天平两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被描绘成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温和,似乎总是在倡导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秩序。而苏格拉底,则以其诘问精神闻名于世,那种“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背后,隐藏着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也常常招致误解与敌意。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各自所处的社会语境、哲学体系,乃至个人命运的维度来解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虽然战乱频仍,但他似乎总能在礼乐的框架内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与“自由”的实践路径,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从容。而苏格拉底,虽然在古希腊的民主土壤中,其质疑精神显得尤为“自由”,但最终却因为这种“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否又是一种“不自由”的宿命?这些都是我在翻开书页前,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疑问,也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大气,封面的题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更是直击人心。我一直对“自由”这个概念的边界感到困惑,尤其是在面对像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时。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似乎是一种内在的充实与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安然,这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或许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即便他终生奔走,希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屡屡受挫。他的“自由”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人道精神的坚守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而苏格拉底,他以其无畏的求真精神,在当时雅典的社会氛围中,无疑是一种“自由”的姿态。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暴露无知,这种不畏强权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和思想的解放。然而,正如书名所言,他最终却为这份“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否就意味着他的“自由”最终走向了“不自由”的终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两位思想家在追求思想解放的过程中,是如何与社会、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博弈的,从而揭示他们身上“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统一。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着实吸引人,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我一直觉得,孔子身上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约束与责任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内在地自由”,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自觉遵循。他的“仁”、“礼”、“恕”等思想,都是在强调个体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如何在一个既定的规则下实现个人的价值。而苏格拉底,他以一种近乎“无赖”的姿态,在雅典的街头巷尾不断追问,挑战既有的权威和观念,这种质疑的精神,无疑是充满了“自由”的空气,但也正是这份“自由”,让他最终被指控亵渎神明,饮毒而亡。这种反差,让我对接下来的论述充满了好奇。作者会不会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土壤,以及这种土壤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命运?孔子身处的东方宗法社会,强调等级秩序与家族伦理,而苏格拉底则活跃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舞台,那里个体权益的边界更加模糊,冲突也更为激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历史背景与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精妙的结合,从而揭示他们“自由”与“不自由”的深层含义。

评分

翻开这本《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一种探究精神便油然而生。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独特的书名,将两位历史悠久但截然不同的思想巨擘并置,并且用“自由”与“不自由”来概括,这本身就极富张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孔子温文尔雅、倡导“克己复礼为仁”的形象,他似乎总是在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身品德的修养,这究竟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遵循?而苏格拉底,那个在雅典广场上旁若无人地质问他人的智者,他的“苏格拉底方法”便是对既有知识的彻底颠覆,其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似乎是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然而,也正是这份“自由”的代价,让他面临死亡。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两种“自由”和“不自由”的。是否存在一种“自由”是源于对内在秩序的建立,另一种“自由”则是对外界规则的挑战?孔子的“不自由”是否在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备性与社会期望的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不自由”又是否源于其极端追求真理而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