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要想成功地表现一个民族,特别是它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浪漫的艺术家可以使用艺术的语言,通过民歌演唱来实现这个目标;严谨的学者运用学术的语言,通过民俗研究或人类学考察,同样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然而,在这两种途径之外,负责的立法者运用法律的语言,通过法律创制,依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从表面上看,隐者的归隐是从朝廷返回到山林,是从政治返回到自然。然而,究其本质,归隐是从外物返回到内心,是从他者返回到自我。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归隐的终目标,就是要走向这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因此,归隐的方向,不是向前,不是向后,而是向内。归隐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类未知的精神世界的探寻过程。
喻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土,博士生导师。已经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主要有:《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论授权规则》等。
上编
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3
治道之辨:柏拉图与孟子/20
谁之法理,何种法意?/31
法学研究中的主体迷失现象/48
中国法理学界的“立法者与阐释者”/63
中编
法律与时间/83
法律与空间/102
法学提问方式的两次转向/122
“征服”还是“转化”/138
寻找中国法学的时空坐标/157
下编
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迈向何方?/189
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203
法律的象征性及其意义/222
再访法的阶级性理论/236
关于法律哲学与法律科学的随想/262
民歌·民俗·民法(代跋)/274
后记/281
本书汇集的文字,是我近四五年间陆续写成的学术思想笔记的一部分。它们的体裁,介于论文与评论之间;多数篇什,与其说是俨然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是一些个性化的学术思想评论。在写作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梦想:力图使学术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冲击力,同时,也希望为思想层面上的阐释找到某些学术性的支撑。我担心,没有思想的学术,虽然可以做得很精致、很工整,但却可能流于匠气与琐碎(象山所谓的支离事业);而没有学术的思想,虽然看上去很飘逸、很玄妙,但却可能不着边际、大而无当(庄子所谓的屠龙技术)。写一本书,能够兼具思想与学术之美,能够益人神智,对我来说,虽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一直悬挂在我心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把这本小册子题为“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别无深意,主要是想凸显两种不同的圣贤气象,以及由此“开”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思想传统与政治法律实践。表面上看,“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中西关系。但是,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为古今关系,因为,在当前的语境下,孔子常常被归属于古代或传统,苏格拉底则象征着或现代。
这本书,单从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来看,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庞大而又影响深远,似乎总是与“礼”、“道”等概念紧密相连,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约束,一种“不自由”。然而,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追求,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自由。而苏格拉底,以其标志性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以及在雅典街头不厌其烦的诘问,展现出一种对真理赤裸裸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是无畏的,但这份“自由”最终却将他推向了审判席,甚至生命的终结。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解读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孔子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找到了在既定秩序内的精神自由,而苏格拉底则是在挑战既定秩序的过程中,最终被秩序所吞噬,从而体现出一种悲剧性的“不自由”?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让我对这两位伟大的先哲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迫切想知道作者的独到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在书架上寻找了片刻。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搭配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那个9787300114576的ISBN,总让人在拿到手之前,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我尤其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视角,能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置于“自由”与“不自由”的天平两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被描绘成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温和,似乎总是在倡导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秩序。而苏格拉底,则以其诘问精神闻名于世,那种“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背后,隐藏着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也常常招致误解与敌意。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极具挑战性。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各自所处的社会语境、哲学体系,乃至个人命运的维度来解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虽然战乱频仍,但他似乎总能在礼乐的框架内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与“自由”的实践路径,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从容。而苏格拉底,虽然在古希腊的民主土壤中,其质疑精神显得尤为“自由”,但最终却因为这种“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否又是一种“不自由”的宿命?这些都是我在翻开书页前,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疑问,也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寻找答案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大气,封面的题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更是直击人心。我一直对“自由”这个概念的边界感到困惑,尤其是在面对像孔子和苏格拉底这样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时。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似乎是一种内在的充实与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安然,这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或许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即便他终生奔走,希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屡屡受挫。他的“自由”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人道精神的坚守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而苏格拉底,他以其无畏的求真精神,在当时雅典的社会氛围中,无疑是一种“自由”的姿态。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暴露无知,这种不畏强权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和思想的解放。然而,正如书名所言,他最终却为这份“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否就意味着他的“自由”最终走向了“不自由”的终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两位思想家在追求思想解放的过程中,是如何与社会、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博弈的,从而揭示他们身上“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统一。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书名《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着实吸引人,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我一直觉得,孔子身上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约束与责任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内在地自由”,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自觉遵循。他的“仁”、“礼”、“恕”等思想,都是在强调个体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如何在一个既定的规则下实现个人的价值。而苏格拉底,他以一种近乎“无赖”的姿态,在雅典的街头巷尾不断追问,挑战既有的权威和观念,这种质疑的精神,无疑是充满了“自由”的空气,但也正是这份“自由”,让他最终被指控亵渎神明,饮毒而亡。这种反差,让我对接下来的论述充满了好奇。作者会不会深入剖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土壤,以及这种土壤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命运?孔子身处的东方宗法社会,强调等级秩序与家族伦理,而苏格拉底则活跃于古希腊城邦民主的舞台,那里个体权益的边界更加模糊,冲突也更为激烈。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历史背景与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精妙的结合,从而揭示他们“自由”与“不自由”的深层含义。
评分翻开这本《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一种探究精神便油然而生。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独特的书名,将两位历史悠久但截然不同的思想巨擘并置,并且用“自由”与“不自由”来概括,这本身就极富张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孔子温文尔雅、倡导“克己复礼为仁”的形象,他似乎总是在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身品德的修养,这究竟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遵循?而苏格拉底,那个在雅典广场上旁若无人地质问他人的智者,他的“苏格拉底方法”便是对既有知识的彻底颠覆,其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似乎是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然而,也正是这份“自由”的代价,让他面临死亡。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两种“自由”和“不自由”的。是否存在一种“自由”是源于对内在秩序的建立,另一种“自由”则是对外界规则的挑战?孔子的“不自由”是否在于其思想体系的完备性与社会期望的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的“不自由”又是否源于其极端追求真理而与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