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温斌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151962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McWiLL的体系结构、空中接口规范和工程规划,并对其主要应用领域及网络解决方案做了简要介绍。
全书共分9章,首先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McWiLL技术特征及其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第2章对McWiLL网络架构的设计理念、参考模型和各个业务平面的实体及其接口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第3章介绍了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McWiLL相对于其他的城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区别在于空中接口,在接下来的4章中详细描述了McWiLL空中接口协议相关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空中接口层3和网络安全机制,读者通过这4章的阅读可以深入地理解McWiLL的空中接口协议。第8章给出了工程实践中网络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第9章给出了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组网方案,供读者在工程实践中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论述深入浅出,在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上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工程技术人员、网络设计和运营管理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科研机构相关专业人员阅读使用。
章 概述
1.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1.2 宽带无线个域网
1.1.3 宽带无线局域网
1.1.4 宽带无线城域网
1.1.5 宽带无线广域网
1.2 McWiLL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1.2.1 McWiLL的由来
1.2.2 McWiLL与WiMAX的技术对比
1.2.3 McWiLL的后续演进
1.3 McWiLL产业发展情况
1.3.1 论坛暨产业联盟
1.3.2 标准
1.3.3 频率
1.3.4 产品概况
1.3.5 市场应用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网络架构
2.1 设计原则
2.2 网络参考模型
2.2.1 用户终端(UT)
2.2.2 基站(BS)
2.2.3 用户数据库/鉴权中心(UDB/AUC)
2.2.4 业务汇聚网关(SAG)
2.3 数据业务平面功能
2.4 语音业务平面功能
2.5 业务支撑平面功能
2.6 接口描述
2.6.1 SUm1接口
2.6.2 St接口
2.6.3 Sm接口
2.6.4 Si接口
2.6.5 SUc接口
2.6.6 SAbis1接口
2.6.7 Sd接口
2.6.8 Sv接口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关键技术
3.1 移动宽带无线系统设计的主要技术挑战
3.1.1 路径损耗和链路预算
3.1.2 多径信道
3.1.3 小区间干扰
3.1.4 宽带和窄带业务的高效融合
3.2 智能天线技术
3.2.1 提升覆盖范围
3.2.2 干扰抑制和同频组网
3.3 CS-OFDMA
3.3.1 OFDMA
3.3.2 CDMA
3.3.3 SCDMA
3.3.4 CS-OFDMA
3.4 TDD
3.5 自适应调制
3.6 动态信道分配(DCA)
3.7 编码技术
3.8 MIMO和SDMA
3.9 高效语音网络架构
3.10 先建后拆的切换(MBB,Make Before Break)
3.11 QoS和GoS
3.12 安全和欺保护
3.13 软件无线电
3.14 VLAN技术
3.15 ARP代理
3.16 广播过滤
3.17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中接口物理层
第5章 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
第6章 空中接口层
第7章 网络安全
第8章 网络规划
第9章 组网方式及其应用
附录A
附录B
缩略语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学习地图”。我通常不喜欢直接跳到应用层去讨论,而是倾向于理解技术背后的“为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介绍物理层接口和帧结构时,作者没有直接甩出复杂的时序图,而是先回顾了上一代技术的局限性,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标准是如何为了解决这些瓶颈而设计的。这种“循序渐进、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的章节,写得尤其精彩,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多用户共享频谱资源时,如何在保证个体性能和系统整体吞吐量之间进行巧妙的权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某个技术参数的设置,更是理解了设计者在面对真实世界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工程取舍。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大部头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这个领域更新换代太快了,很多书籍可能前脚刚出版,后脚技术标准就迭代了。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既没有沉溺于追逐最新的碎片化技术热点,而是扎扎实实地构建了整个技术体系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原理。例如,它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详细剖析,从数学基础到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干扰抑制方案,都讲解得极其透彻,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它是当前主流宽带技术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不同接入技术(比如WiMAX后期的演进方向)时,总是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技术的优劣势,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罗列和赞美。这种深度的思考,让我对整个无线通信领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模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那种带着点复古未来感的蓝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内容的专业性。我本来对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翻开目录后,立刻被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把复杂的概念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块,即便是那些涉及到底层物理层和协议栈的部分,也能用清晰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文字来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宝典级别的存在。我记得当时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书里的一个关于MIMO技术的实现流程图反复研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看其他泛泛而谈的资料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关键术语都有加粗处理,阅读起来不至于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疲惫,可以说,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的优秀教材。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案例分析上的扎实力度,这几乎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本“工具书”的关键所在。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虽然概念讲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到实际的系统部署和故障排查,就显得苍白无力了。然而,这本关于宽带接入的书籍,在讲解如小区规划、资源调度算法时,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步骤和指标。我尝试着将书中提到的几种资源块分配策略,在我们的模拟环境中跑了一遍,结果发现书中的理论预测与实际观测到的性能衰减曲线高度吻合。这说明作者不仅精通理论,更是在实际的运营商环境中摸爬滚打过多年。对于希望提升自己网络优化能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法论和实践指南,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清晰和流畅。尽管涉及到大量公式和协议栈的细节描述,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核心思想,没有那种为了堆砌专业术语而故作高深的倾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同技术标准之间进行转换理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桥梁”。它不仅仅是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标准,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技术演进的维度去探讨,使得读者能够触类旁通,更容易理解不同代际技术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点。可以说,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技术发展史和方法论的结合体,对于任何想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