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曆史與比較語言學詞典
定價:49.00元
售價:33.3元,便宜15.7元,摺扣67
作者:(英)特拉斯剋著,吳福祥 導讀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00353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kg
特拉斯剋編著的《曆史與比較語言學詞典》收入曆史語言學術語近2400條,覆蓋瞭曆史語言學的各個方麵。絕大多數詞條除瞭清楚準確的定義外,還提供真實的語言學例證、相關的曆史和理論背景以及適當的參考文獻。關於本書的特色,書後的封底列有六個方麵:即(1)曆史語言學的本詞典,(2)對曆史語言學知識體係的全麵覆蓋,(3)囊括傳統和當代術語,(4)提供所釋術語的語言學例證,(5)安排大量相關詞條的互見參照,(6)包含數以百計的原始文獻的參考書目。不過在筆者看來,本書*的特色是充分吸收瞭曆史語言學的新成果。眾所周知,曆史語言學進入20世紀以後:獲得瞭長足的發展,特彆是近30年來,語言變異和演變的社會語言學研究(語言變異研究和語言接觸研究)以及功能主義語言學流派(語言類型學、認知語言學、語法化、篇章語言學以及語用學)的迅速發展使曆史語言學的理念、方法和視角發生瞭重大變革。本書的相關詞條對這些新成果都有比較全麵的反映。
《西方語言學視野》總序《曆史與比較語言學詞典》導讀原書目錄前言本書所用符號列錶縮略語列錶錶格列錶緻謝詞條A—Z參考文獻
Trask(1944—2004)是英國蘇塞剋斯大學的語言學教授。他學識淵博,著作等身,尤其在曆史語言學和巴斯剋語研究方麵卓有建樹。Trask一生齣版專著近30種,他齣版的專著和辭書還有A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 (1993),A Dictiona ryof Phoics and Phonology(1995),HistoricalLinguistics(1996),Language:The Basics(1999)等。
我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古典語言的“復興”運動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他們如何試圖通過對希臘語和拉丁語的重新學習,來“淨化”中世紀拉丁語的“汙染”,並試圖重建一種理想化的“純淨”的錶達方式。我想瞭解的是,這種語言純潔性的追求,在當時是如何與政治權力、宗教改革以及民族身份的建構交織在一起的?比如,在不同國傢,對古典語言的推崇程度和采用的具體策略有何差異?我期望看到的是對當時語言改革傢們的思想脈絡的深入剖析,他們是如何界定“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的?這些語言上的爭論,最終如何投射到對社會結構和教育體係的重塑上?如果能引用一些當時學者的私人信件或辯論記錄,來展示這種學術追求背後激烈的思想衝突,那就太精彩瞭,這樣纔能感受到那段曆史的鮮活張力。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構建一個關於印歐語係核心詞匯擴散和分化的模型,但總感覺缺乏一個堅實的、係統化的工具書來支撐我的論證。我需要的不是一本厚厚的語法手冊,而是一個能快速查閱和交叉引用的參考資料,最好能涵蓋從巴爾乾語支到印度伊朗語支的關鍵高頻詞匯的係統性對比。我特彆想知道的是,哪些被認為是“核心詞匯”(比如親屬稱謂、基本動詞、自然現象詞)的演變路徑最為清晰,哪些又是最容易受到藉用或重構影響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時間軸,標注齣關鍵的語音變化點(如格裏姆定律等)在不同分支上的具體體現,那簡直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像一個精確的導航儀,幫我定位不同語支間詞源的漂移距離和方嚮,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詞匯羅列上,那樣我用任何在綫詞庫都能做到。
評分天哪,這本書的裝幀簡直讓人愛不釋手!硬殼的質地摸起來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足瞭功夫的精品。封麵設計簡潔中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那種墨綠和金色的搭配,讓我想起瞭一些年代久遠的手抄本,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之中。內頁的紙張選得非常好,光滑又不反光,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我特彆喜歡那種字體排版,疏密有緻,邊距留得恰到好處,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擁擠,反而有一種呼吸感。而且,書脊的設計也很講究,可以完全平攤開來,這對於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翻閱查找起來省力極瞭。光是捧著它,聞著那股新書特有的油墨香,就覺得自己的書架增添瞭一份厚重和曆史感。這本書的實體體驗,絕對是那種會讓人忍不住想去圖書館書架上尋找的“寶藏”級彆。它不僅僅是內容重要,光是作為一件物品來收藏,都是極具價值的。我敢說,這本書的印刷和裝幀工藝,絕對是國內頂尖水平的體現,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製作者的匠心獨木。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神話與民間傳說的演變路徑,特彆是那些跨文化傳播的母題,比如洪水、創世神話等等。我希望能找到一個清晰的脈絡,梳理齣不同文明在麵對相似自然現象時,是如何構建齣各自獨特的敘事體係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敘事結構對比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故事內容的羅列上。比如,為什麼在某些文化中,英雄的旅程總是以犧牲或迴歸故土告終?這種模式的重復齣現,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深層的社會心理或原始信仰的遺存?我更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新穎的理論框架,比如結閤認知科學或者比較宗教學的視角,來剖析這些古老故事的生命力,而不是僅僅用傳統的文獻對比法來打轉。如果能有高質量的圖錶或思維導圖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譜係關係,那就更完美瞭,畢竟視覺化的輔助能大大降低理解門檻。
評分作為一個對早期文字和符號係統特彆癡迷的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連接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體,以及早期漢字起源的比較性研究著作。我深知這方麵的難度和爭議性,但正是這種跨越地域和時代的溝通嘗試纔最具魅力。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符號體係,在發展初期,是否遵循瞭某些普遍的視覺邏輯或信息編碼的底層規律?例如,它們在錶意嚮錶音的過渡階段,各自采用瞭哪些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份詳盡的、跨語言的符號對譯錶,並且對那些已經被學界認可的“共源假說”進行審慎的評估,而不是盲目地推崇。對於那些尚未完全破譯的古代銘文,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基於當前語言學模型的推測性解讀?這對於拓展我們對人類早期抽象思維的理解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