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
定价:76.0元
售价:51.7元,便宜24.3元,折扣68
作者:刘宗碧,唐晓梅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6157749
字数:40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原生态文化是我国近年兴起的文化现象。刘宗碧和唐晓梅编著的《中国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文化经济学的视野)》立足文化经济学的视野,通过大量调查实证,梳理了我国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谱系,尤其梳理了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再生产,即文化产品在商业活动、企业开发、文化市场中的实际发生,呈现了原生态文化实践的产业事实。在把握事实的前提下,在理论上分析了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的当代性以及表达为一种主体生产活动的实质;同时基于目前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化背景分析了这种就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构性生产的特点、价值及意义,解答了当代出现原生态文化现象的原因并揭开了其表达为经济范畴的属性。
刘宗碧,1965年生,贵州天柱人,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访问学者,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员。曾任《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报主编,现任凯里学院价值学与经济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和价值学。迄今主持完成教育部、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等共g项,出版专著1培,在《学术研宄》、《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两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原生态文化”的理解可能比较浅显,甚至带有些浪漫化的色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大量扎实的案例研究,展现了原生态文化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人们为了守护这些文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析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原生态文化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带来资金和技术,帮助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文化的商品化、符号化,甚至被过度开发而丧失其原真性。书中关于“文化生态系统”的论述,让我对文化的存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紧密相连。作者在这里提出的“文化承载者”的概念,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在第一线默默守护传统文化的人们,他们的声音和困境值得被听到。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也为我提供了许多思考。我开始意识到,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之间一种更加和谐、互利的共生关系,它不再是简单的“取”与“予”,而是相互滋养,共同发展。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对中国原生态文化的描绘,充满了深情与敬意,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化根脉”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地域性,更是时间维度上的代代相传。书中提到的那些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古老村落,它们如同中国的“文化基因库”,保存着我们民族最原始、最珍贵的基因。作者在分析这些村落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艰难地进行文化存续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洞察力。她没有简单地批判商业化对文化的侵蚀,而是试图理解其中的复杂性,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关于如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来反哺当地文化,但又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这其中的尺度把握非常微妙。书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探讨,更是让我感触良多。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冲击时,如何让原生态文化重新找回自我认同,并以此为基础,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化”的含义,它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而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甚至在想,我身边的那些传统习俗,是否也属于广义上的“原生态文化”,它们又该如何在新时代获得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文化地图”,它为我勾勒出了中国原生态文化丰富而多样的版图,并引导我深入探索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珍贵宝藏。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文化动因。书中对“文化失落”的分析,既有宏观的政策层面的反思,也有微观的个体层面的痛苦挣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原生态文化”融合的探讨,它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如何在尊重文化原貌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书中提到的那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证明了,原生态文化并非只能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是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作者在这里对“文化认同”的探讨,也让我深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不忘本来,同时拥抱未来?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坚定。我甚至开始在旅行时,更加关注当地的“原生态文化”,并尝试去理解和支持它们。
评分从一本学术著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相当独特的。它并非那种干涩难懂、充斥着晦涩术语的论述,而是将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生动的田野调查相结合。作者在书中构建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分析框架,用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来剖析中国原生态文化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但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文化仅仅视为研究对象,而是将其视为有生命、有故事的“人”和“社群”。书中对某个少数民族聚落如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艰难地维持其传统祭祀仪式的描写,就非常触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看似“无用”的文化元素,却承载着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寄托。作者在这里提出的“文化资本”概念,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金钱的积累,更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等非物质财富的体现。书中所讨论的如何通过“文化符号”的再创造,来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如何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将原生态文化的故事传播出去,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生态文化并非只能被束之高阁,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经济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消费中,是否也能将对原生态文化的支持,纳入考量范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让你在书桌前坐一整天,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读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原生态”这个概念的界定,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保留,更是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坚守。书里那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个深山里的古老村落如何通过微型旅游经济重拾文化自信,又比如某个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找到新的生命力,都让我深受触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过去,而是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在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那些试图在保留本真与追求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同质化的全球文化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守护住那些独一无二的“中国原生态”。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论述,就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甚至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尝试去发现和支持那些“原生态”的价值,比如去支持那些坚持传统手工艺的小店,去了解那些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深厚而多元的肌理,也让我对未来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