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原生態文化問題研究:文化經濟學的視野
定價:76.0元
售價:51.7元,便宜24.3元,摺扣68
作者:劉宗碧,唐曉梅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6157749
字數:401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原生態文化是我國近年興起的文化現象。劉宗碧和唐曉梅編著的《中國原生態文化問題研究(文化經濟學的視野)》立足文化經濟學的視野,通過大量調查實證,梳理瞭我國原生態文化概念使用譜係,尤其梳理瞭在市場化過程中齣現的傳統文化再生産,即文化産品在商業活動、企業開發、文化市場中的實際發生,呈現瞭原生態文化實踐的産業事實。在把握事實的前提下,在理論上分析瞭原生態文化現象産生的當代性以及錶達為一種主體生産活動的實質;同時基於目前市場經濟的文化産業化背景分析瞭這種就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重構性生産的特點、價值及意義,解答瞭當代齣現原生態文化現象的原因並揭開瞭其錶達為經濟範疇的屬性。
劉宗碧,1965年生,貴州天柱人,1988年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訪問學者,2011年華中師範大學政法學院訪問學者,中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會員。曾任《凱裏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學報主編,現任凱裏學院價值學與經濟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唯物史觀和價值學。迄今主持完成教育部、貴州省社科規劃課題等共g項,齣版專著1培,在《學術研宄》、《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兩次獲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
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原生態文化”的理解可能比較淺顯,甚至帶有些浪漫化的色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通過大量紮實的案例研究,展現瞭原生態文化在現實世界中所麵臨的復雜挑戰,以及人們為瞭守護這些文化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析瞭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對原生態文化帶來的雙重影響:一方麵,它可以帶來資金和技術,幫助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播;另一方麵,它也可能導緻文化的商品化、符號化,甚至被過度開發而喪失其原真性。書中關於“文化生態係統”的論述,讓我對文化的存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他社會、經濟、環境因素緊密相連。作者在這裏提齣的“文化承載者”的概念,也讓我更加關注那些在第一綫默默守護傳統文化的人們,他們的聲音和睏境值得被聽到。書中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文化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也為我提供瞭許多思考。我開始意識到,對原生態文化的保護,並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與經濟之間一種更加和諧、互利的共生關係,它不再是簡單的“取”與“予”,而是相互滋養,共同發展。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那種能讓你在書桌前坐一整天,沉浸其中,欲罷不能的讀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原生態”這個概念的界定,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保留,更是精神層麵的傳承與堅守。書裏那些鮮活的案例,比如某個深山裏的古老村落如何通過微型旅遊經濟重拾文化自信,又比如某個瀕臨失傳的手工藝如何在一個現代化的城市裏找到新的生命力,都讓我深受觸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歌頌過去,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瞭在現代化浪潮下,傳統文化所麵臨的挑戰,以及那些試圖在保留本真與追求發展之間尋求平衡的智慧。我一直在思考,在日益同質化的全球文化背景下,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守護住那些獨一無二的“中國原生態”。這本書給瞭我很多啓發,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瞭文化與經濟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看到瞭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可能性。例如,書中關於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産品,並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論述,就非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我甚至開始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嘗試去發現和支持那些“原生態”的價值,比如去支持那些堅持傳統手工藝的小店,去瞭解那些地方特有的風俗習慣。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化深厚而多元的肌理,也讓我對未來的文化發展有瞭更多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本“文化地圖”,它為我勾勒齣瞭中國原生態文化豐富而多樣的版圖,並引導我深入探索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珍貴寶藏。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她沒有停留在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經濟邏輯和文化動因。書中對“文化失落”的分析,既有宏觀的政策層麵的反思,也有微觀的個體層麵的痛苦掙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文化創意産業”與“原生態文化”融閤的探討,它並非簡單的“嫁接”,而是如何在尊重文化原貌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活力,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書中提到的那些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成功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案例,讓我看到瞭希望。它證明瞭,原生態文化並非隻能成為曆史的遺跡,而是可以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作者在這裏對“文化認同”的探討,也讓我深思。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不忘本來,同時擁抱未來?這本書讓我對“文化自信”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並非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對自身文化深刻認知和尊重的基礎上的堅定。我甚至開始在旅行時,更加關注當地的“原生態文化”,並嘗試去理解和支持它們。
評分從一本學術著作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是相當獨特的。它並非那種乾澀難懂、充斥著晦澀術語的論述,而是將深厚的理論根基與生動的田野調查相結閤。作者在書中構建瞭一個非常宏大的分析框架,用文化經濟學的理論來剖析中國原生態文化所麵臨的諸多睏境,但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文化僅僅視為研究對象,而是將其視為有生命、有故事的“人”和“社群”。書中對某個少數民族聚落如何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艱難地維持其傳統祭祀儀式的描寫,就非常觸動人心。它讓我們看到,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一些看似“無用”的文化元素,卻承載著一個族群的身份認同和精神寄托。作者在這裏提齣的“文化資本”概念,也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金錢的積纍,更是知識、技能、價值觀等非物質財富的體現。書中所討論的如何通過“文化符號”的再創造,來提升文化産品的附加值,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將原生態文化的故事傳播齣去,都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生態文化並非隻能被束之高閣,而是可以通過閤理的經濟模式,煥發齣新的生機。我甚至開始思考,在我們的日常消費中,是否也能將對原生態文化的支持,納入考量範圍,成為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對中國原生態文化的描繪,充滿瞭深情與敬意,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泥土的芬芳和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文化根脈”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地域性,更是時間維度上的代代相傳。書中提到的那些散落在廣袤土地上的古老村落,它們如同中國的“文化基因庫”,保存著我們民族最原始、最珍貴的基因。作者在分析這些村落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艱難地進行文化存續與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展現齣瞭極強的洞察力。她沒有簡單地批判商業化對文化的侵蝕,而是試圖理解其中的復雜性,並提齣一些建設性的建議。比如,關於如何通過發展“文化旅遊”來反哺當地文化,但又避免過度商業化導緻文化失真,這其中的尺度把握非常微妙。書中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探討,更是讓我感觸良多。在麵對外部強勢文化的衝擊時,如何讓原生態文化重新找迴自我認同,並以此為基礎,與其他文化進行平等對話,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化”的含義,它不應該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替代,而應該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甚至在想,我身邊的那些傳統習俗,是否也屬於廣義上的“原生態文化”,它們又該如何在新時代獲得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