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文化研究 總輯(2016年輯)
定價:79.00元
作者:曹衛東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97950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依托該校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閤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曆史、宗教、哲學、語言融於一體。該集刊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緻力於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本刊常設“經典論繹”、“經典導讀”、“異邦視野”、“文論前沿”和“新著攬英”等欄目。力求每輯聚焦一個領域,烘托一個主題,突齣中國問題意識、中國解決方法和中國學理構建。
內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閤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曆史、宗教、哲學、語言融於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緻力於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目錄
經典論繹·
孟德斯鳩與普遍曆史【劉小楓】
登梯觀美與遊心聞道——探尋智慧人生的兩條路徑【王柯平】
希臘公民、城邦和古希臘悲劇——基於曆史人類學的考察【蘭善興】
以教養和:柏拉圖與孔子的和諧觀比較【本尼特茲(Rick Benitez )】
親希臘主義和反猶主義——阿諾德和他的德國模型【高斯曼(Lionel Gossman)】
現代人文教育中阿波羅的
——阿諾德、白璧德和瑞恰慈文學思想論略(上)【斯潘諾斯(William Spanos)】
·異邦視野·
從邊緣到中心——媵妾們的文學誌業【方秀潔(Grace S.Fong)】
《》在20世紀中國的譯介——以《詩篇》為例【高利剋(Marián Gálik)】
·文論前沿·
方法有限與哀悼理論——從新批評到新生命論【李博雷特(Jeffrey S.Librett)】
·新著攬英·
批判的人文主義(等5則)【孫立武 等】
·本刊特稿·
“一帶一路”與日本——以中日文化交流為中心【孟慶樞】
《跨文化研究》稿約
作者介紹
曹衛東,男,1968年5月齣生,江蘇阜寜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雲儀器廠勞動鍛煉。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職於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讀於德國法蘭剋福大學社會學係。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主要社會: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德國《論證》雜誌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編委、德國普萊斯納學術委員等。
文摘
序言
這本《跨文化研究總輯(2016年輯)》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雖然我並非專攻此領域的研究者,但書中內容所展現的廣闊視野和嚴謹的態度,無疑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不同文化之間互動模式的認知。書中對“文化”這一概念的界定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其內在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從曆史演變、社會結構、宗教信仰、語言習俗等多個維度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尤其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文化視為孤立的存在,而是著重探討瞭不同文化在接觸、碰撞、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效應,無論是積極的文化交流與創新,還是消極的文化衝突與誤解,都被剖析得淋灕盡緻。書中引用瞭大量鮮活的案例,有的來自國際政治舞颱的博弈,有的則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摩擦,這些案例的選取既有代錶性,又極富啓發性,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具體,易於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已經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共同進步的基石。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身文化,也讓我對其他文化産生瞭由衷的敬意和好奇。
評分《跨文化研究總輯(2016年輯)》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本書對“身份認同”在跨文化情境下的變遷與重塑,有著極其精妙的闡釋。它讓我意識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環境中,個體的身份不再是單一、固定的標簽,而是呈現齣流動性、多元性和復閤性的特點。書中對移民社群、跨國企業員工、以及在不同文化間遊走的人們的經曆的描繪,深刻地展現瞭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它們如何在原有文化背景和新接觸的文化之間尋找平衡?如何處理內心的文化衝突?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被不同文化所接納的自我?這些問題在書中得到瞭深刻的探討。本書還探討瞭文化認同與權力關係之間的聯係,以及在曆史進程中,某些文化如何被邊緣化,而另一些文化又如何獲得主導地位。這種對權力動態的關注,使得本書的分析更加深刻和全麵。它讓我明白,理解跨文化現象,不僅要關注錶麵的習俗差異,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曆史敘事。這本書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背後那更為宏大而復雜的圖景。
評分閱讀《跨文化研究總輯(2016年輯)》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跨文化對話體驗。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有特色,它並非簡單羅列事實,而是將讀者帶入一個個具體的文化場景之中,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糾葛,從而展現齣文化差異對個體行為和人際關係的影響。書中對不同文化群體的刻畫,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在努力避免刻闆印象的同時,又精準地捕捉到瞭那些能夠代錶其文化獨特性的細微之處。例如,在探討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對立,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深層的哲學觀念、價值取嚮以及社會環境的塑造作用。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我對這些差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不再輕易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人的行為。書中也探討瞭文化適應過程中的挑戰,以及個體如何在新的文化環境中尋找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這些內容觸及瞭許多人的普遍經驗,充滿瞭人文關懷。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智慧與溫度的作品,它鼓勵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差異,以包容的精神去化解矛盾。
評分《跨文化研究總輯(2016年輯)》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審視瞭人類社會在不同文化交織下的發展軌跡。本書對於全球化進程中跨文化現象的分析,極具前瞻性和洞察力。作者將曆史的長河與當下的現實巧妙地結閤,揭示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背後,往往潛藏著深刻的跨文化動力。書中對文化殖民、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國主義等議題的探討,發人深省。它促使我反思,在現代社會中,究竟是文化在相互學習與豐富,還是某些強勢文化在悄然侵蝕和同化其他弱勢文化?本書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對於理解當今世界格局,包括國際關係、文化貿易、信息傳播等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化混雜”(hybridity)現象的研究,它打破瞭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揭示瞭文化在接觸中不斷生成新的、更復雜的形態。這本書讓我對“世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再是地圖上的區域劃分,而是無數種文化交織、碰撞、共生的復雜網絡。
評分我對《跨文化研究總輯(2016年輯)》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本書在理論構建上,充分吸收瞭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且能夠將這些復雜的理論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並沒有迴避跨文化研究中的爭議性話題,而是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呈現瞭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例如,書中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溝通差異的分析,讓我大開眼界。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意識到的肢體語言、眼神交流、空間距離等細微之處,竟然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引發巨大的誤解。通過閱讀本書,我學會瞭如何更加敏銳地觀察和解讀這些信息,也明白瞭在跨文化交流中,“無言的溝通”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書中提供的實用性建議,對於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很有幫助,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實踐的指南。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跨文化研究並非是學術的象牙塔,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影響著我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