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工业与生态
定价:40.00元
作者:于秀娟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5-01
ISBN:9787502544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介绍了工业系统的发展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工业生态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本书从分析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围绕工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按照工业产品生态化、工业企业生态化、工业系统生态化直至实现循环经济社会的脉络,介绍了工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相关实践。
本书注重结合当态工业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取材新,内容丰富,可以作为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讲授工业生态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对于环境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及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章 概论
1.1 工业发展的特点
1.1.1 工业的含义
1.1.2 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2 工业生产的特点
1.2.1 工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2.2 工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工业污染及其影响
1.3.1 工业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3.2 工业生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4 人口增长对工业及生态的影响
1.4.1 世界人口增长动态
1.4.2 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
1.5 人类对工业发展历程的反思
1.5.1 生态学家的思考
1.5.2 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局限性的反思
1.5.3 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1.5.4 对技术进步的反思
1.5.5 对工业管理模式的反思
1.6 新的发展模式
1.6.1 社会的发展战略
1.6.2 科技发展的模式
1.6.3 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2.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2.1 在整个工业领域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技术革命
2.2.2 建立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2.2.3 与环境保护目标相协调的产业政策的制定
2.2.4 加强职能与市场调节作用的结合
2.3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3.1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2 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
2.4 生态工业——解决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4.1 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2.4.2 生态工业学术研究
2.4.3 生态工业的研究内容
2.4.4 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
2.4.5 建立生态工业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3章 自然生态系统与工业生态系统
3.1 生态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3.1.1 生态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1.2 生态学对政治的影响
3.1.3 生态学对经济的影响
3.2 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3.2.1 生态系统的概念
3.2.2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2.3 生态系统的功能
3.2.4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3 工业生态系统
3.3.1 现代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3.2 自然生态系统对工业生态系统的启迪
3.3.3 工业体系的进化
3.4 工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
3.4.1 工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同之处
3.4.2 两类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3.5 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的比较
3.6 工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
3.6.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6.2 工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6.3 工业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章 工业与生态关系的研究方法
4.1 工业代谢分析
4.1.1 工业代谢分析方法
4.1.2 工业代谢的度量
4.1.3 工业代谢研究的应用
4.1.4 材料流分析
4.2 生命周期评价
4.2.1 生命周期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4.2.2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发展
4.2.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4.3 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计
4.3.1 清洁生产的内涵
4.3.2 清洁生产审计
4.3.3 清洁生产的方法与途径
4.3.4 推行清洁生产的影响因素
4.3.5 清洁生产的意义
4.3.6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4.3.7 清洁生产现状
4.3.8 阜阳化工总厂清洁生产实例
4.4 非物质化服务
4.4.1 非物质化的概念
4.4.2 非物质化的影响因素
4.4.3 非物质化的推动力
4.4.4 非物质化的评价方法
4.4.5 非物质化的意义
4.5 环境材料
4.5.1 环境材料产生的背景
4.5.2 环境材料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4.5.3 环境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技术方法
4.5.4 生命周期评价与环境材料
4.5.5 环境材料的发展及意义
4.6 环境友好产品
4.6.1 环境友好产品的研究内容
4.6.2 产品的生态设计
4.6.3 产品环境标志
参考文献
第5章 工业生态化实施途径
5.1 工业生态化建设的研究内容
5.1.1 工业转型的研究
5.1.2 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层次
5.1.3 工业生态化建设技术
5.1.4 工业生态化建设与管理
5.2 工业企业生态化建设
5.2.1 企业生态化战略
5.2.2 企业生态化的支持技术
5.2.3 我国生态化企业建设实例
5.3 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
5.3.1 工业园区及其环境管理
5.3.2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与设计
5.3.3 外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保产业与工业污染防治
6.1 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6.1.1 国际环保产业的发展
6.1.2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6.2 水污染防治
6.2.1 水污染
6.2.2 水污染的防治
6.2.3 废水的回用
6.3 大气污染的防治
6.3.1 大气污染
6.3.2 大气污染的防治
6.4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6.4.1 固体废弃物污染
6.4.2 固体废物处理
6.4.3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
7.1 生态工程学概述
7.1.1 生态工程学
7.1.2 生态工程学原理
7.1.3 生态工程模型
7.1.4 生态工程设计
7.2 生态恢复基本理论与研究概况
7.2.1 生态恢复基本概念
7.2.2 生态恢复理论
7.2.3 生态恢复研究概况
7.3 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恢复
7.3.1 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7.3.2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第8章 循环经济
8.1 循环经济的内涵和保障
8.1.1 循环经济的起源
8.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8.1.3 循环经济的框架
8.1.4 循环经济的作用
8.2 循环经济的制度保证
8.2.1 环境责任
8.2.2 法律支撑
8.2.3 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
8.3 循环经济的实践
8.3.1 垃圾中淘金
8.3.2 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
8.3.3 产品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8.4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
8.4.1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共同点
8.4.2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联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附录2 《德国循环经济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了《工业与生态》,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淹没,很难形成对事物发展的整体认知。而《工业与生态》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将工业发展这个宏大主题与生态环境这一同样宏大的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如何一步步改变地球面貌的梳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演变,都写得鞭辟入里,让我对“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展现了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力量的博弈,以及技术进步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复杂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深入探讨,比如能源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演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连锁反应地影响到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方面面。这种宏观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环境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昭示着未来发展方向的紧迫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但逻辑清晰,读起来并不枯燥,反倒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
评分读完《工业与生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连接”的视角。在当下,我们习惯于将工业和生态看作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一个代表着进步和发展,另一个则象征着保护和限制。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发展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又如何反过来制约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书中对全球供应链、资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议题的深入剖析,都让我看到了工业与生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跨学科方法,它不仅借鉴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也融合了生态学、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种“整合”式的研究,使得书中对工业生态系统的描绘,既有宏观的洞察,又有微观的细节。它让我明白了,我们无法孤立地谈论工业,也无法脱离工业的背景去谈论生态。这本书为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工业-生态复合体”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框架。
评分要说《工业与生态》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那大概是它所展现的“时间维度”。我们通常谈论工业,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当下和近期的发展,而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革命至今的漫长历史。它像一本摊开的史书,记录着人类如何从一个相对自然的生存状态,一步步走向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工业时代的特征分析,例如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它们各自对环境的独特“贡献”,都写得非常到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庞杂信息时的严谨和耐心。例如,关于工业排放物如何累积,对全球气候产生长远影响的分析,就让我对“温室效应”这些名词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历史,它也在警示我们,过去的选择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困境,以及如果不加以改变,未来的图景又会是怎样。这种回溯和前瞻性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类与地球关系的哲学课。
评分《工业与生态》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工业的宏大叙事与生态的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专业,但却充满了故事性。他并不回避工业发展中那些黑暗和令人不安的方面,比如工业污染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健康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但同时,书中也穿插了许多关于人类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的例子,比如一些社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环境的改善,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在实验室里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发展”这个词的解剖,它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包括对自然资本的考量,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以及对可持续性的承诺。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工业看作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而是理解了它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联动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在合上书本后,对工业化进程中的伦理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工业与生态》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它的内容,与其说是关于具体的工业技术或者生态保护措施,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反思。作者以一种抽离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探讨了工业文明与自然界之间那种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进步”概念的重新审视。我们常说工业发展带来了进步,但这种进步是以什么为代价?书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历史事件,揭示了这种代价的沉重性,从空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再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工业化在地球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但作者并没有走向悲观主义,反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工业,而是试图寻找一条工业与生态和谐共存的道路。这种探索,体现在对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等概念的引入,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对策略的比较。作为普通读者,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工业发展的多面性,也看到了人类在适应和修正自身行为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挑战。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别致,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站,从不同角度审视工业与生态的互动,最终汇聚成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