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防災減災叢書 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

新農村防災減災叢書 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傑秀 著
圖書標籤:
  • 災害
  • 自然災害
  • 防災減災
  • 新農村
  • 安全知識
  • 科普
  • 應急
  • 災害案例
  • 風險防範
  • 圖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168186
商品編碼:2969204794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新農村防災減災叢書 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

:12.80元

售價:8.7元,便宜4.1元,摺扣67

作者:王傑秀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50216818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00kg

編輯推薦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比平時多得多。
——恩格斯

內容提要

“農傢書屋”工程是由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也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一項民生工程。
2008年是“農傢書屋”工程全麵建設的年。從2006年提齣試點,2007年開始實施,至2015年,這項工程將覆蓋全國每一個行政村。中央財政將投入補助資金6億元用以推動“農傢書屋”工程建設。其中,對中部地區的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十省,中央財政將按照每個農傢書屋投入2萬元的建設標準,補助50%的建設資金,即每個農傢書屋補助l萬元;對西
部地區的內濛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寜夏、新疆、西藏等十二省(區、市),中央財政將按照每個農傢書屋投入2萬元的建設標準,補助80%的建設資金,即每個農傢書屋補助l.6萬元。“農傢書屋”工程在解決廣大農村地區“買書難、藉書難、看書難”問題的同時,也將讓農民群眾分享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成果。
作為“農傢書屋”圖書係列的組成部分,石油工業齣版社首批齣版瞭“新農村防災減災”叢書。這套叢書將農村地區發生頻率高、波及範圍廣、危害結果嚴重的自然災害,以科普教育與專業指導相結閤的形式分類編寫齣版。既有病、蟲等農業災害*的防治技術,又有地震、洪澇等其他自然災害避災減災的體係建設,還有涉災人員“自救、互救、公救”的現代理念,等等。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傑秀,男,1963年齣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民政部國傢減災中心副主任。曆任《鄉鎮論壇》雜誌主編,中國社會齣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社會新聞齣版總社副總編輯。

文摘


序言



傾聽曆史的迴響,洞察人類的韌性——《世界之殤:文明與浩劫的交織》 自文明的曙光點燃以來,人類便與自然界的偉力以及自身行為的後果,在一次次的碰撞與抗爭中,刻畫下跌宕起伏的史詩。我們仰望星辰,探索宇宙的奧秘,卻也時常在腳下的土地上,麵對突如其來的挑戰,見證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世界之殤:文明與浩劫的交織》並非一本簡單羅列災難的編年史,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尋,一次對人類文明在麵對極端事件時的應對、反思與成長的深刻描摹。 本書精選瞭人類曆史上最具代錶性的五十場浩劫,它們如同烙印般銘刻在文明的進程中,或因自然的無情肆虐,或因人禍的陰影籠罩。這些事件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以復雜的因果鏈條相互關聯,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文化觀念乃至科技進步。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從陸地到海洋,我們追溯那些改變世界格局、顛覆人類認知的重大災難,試圖在它們留下的廢墟之上,尋找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力量源泉。 自然之怒,文明的考驗: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那些源自大自然的嚴峻考驗。我們迴溯地質年代的深邃記憶,探尋那些足以撼動大陸闆塊的超級火山噴發,它們曾以毀天滅地之勢,改變地球的氣候,甚至導緻物種的滅絕,為新一輪生命演化鋪就瞭殘酷的舞颱。緊接著,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人類早期文明形態的洪荒之災。尼羅河畔的定期泛濫,滋養瞭古埃及的繁榮,卻也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組織能力;黃河的桀驁不馴,一度成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巨大障礙,但也催生瞭古代中國水利工程的輝煌成就。 地震,這位沉默的殺手,總是不經意間摧毀繁華的都市,留下觸目驚心的斷壁殘垣。從古羅馬的龐貝城被火山灰掩埋,到現代智利的特大地震,再到中國唐山的毀滅性地震,每一次地殼的劇烈運動,都帶給人類難以磨滅的傷痛,也促使我們不斷加深對地震機理的認識,並發展齣更有效的預警和抗震技術。海嘯,尤其是印度洋海嘯和日本福島海嘯,則以其巨大的破壞力,展現瞭海洋的恐怖力量,迫使人類重新審視海岸綫的脆弱性,並加強對海洋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體係建設。 極端天氣事件,如橫掃北美洲的超級颶風,肆虐全球的史詩級洪水,以及在數十年間悄然改變瞭許多地區生態格局的長期乾旱,都在不斷地提醒我們,氣候變化並非遙遠的威脅,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氣候災害的成因、影響,以及它們如何與人類的活動相互作用,加劇瞭災難的烈度與頻率。我們還將探討曆史上那些曾經威脅人類生存的瘟疫,如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它們不僅造成瞭巨大的人口損失,更深刻地改變瞭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和宗教信仰,成為人類曆史上的重要轉摺點。 人禍之殤,文明的反思: 除瞭自然的挑戰,人類自身行為所帶來的浩劫同樣不容忽視。戰爭,作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道難以愈閤的傷疤,其毀滅性的力量通過本書得以展現。從古代的徵服與掠奪,到兩次世界大戰的全球性衝突,戰爭不僅帶來瞭生靈塗炭、傢園盡毀,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麵留下瞭深遠的創傷,並催生瞭國際閤作與和平的強烈願望。 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伴隨著難以預料的環境後果。工業事故,如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其輻射塵的恐怖蔓延,警示著人類對核能利用的潛在風險,並推動瞭全球範圍內對核安全標準的提升。環境汙染,從霧霾籠罩的城市到被化學物質毒化的河流,這些長期積纍的“人禍”,正以緩慢而持續的方式,侵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傢園,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技術進步的雙刃劍效應也在本書中有所體現。交通運輸的便捷,在帶來交流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瞭大規模的交通事故,如海難和空難,它們不僅是技術失誤的悲劇,也反映瞭人類在管理復雜係統時的挑戰。信息時代的到來,雖然加速瞭信息的傳播,卻也帶來瞭信息失序的風險,例如大規模的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它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脅著全球的信息安全與社會穩定。 應對之道,文明的韌性: 《世界之殤:文明與浩劫的交織》並非僅僅聚焦於災難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人類在一次次危機中的應對策略、頑強生命力以及從中汲取的寶貴經驗。我們審視那些在災難麵前挺身而齣的英雄事跡,那些在廢墟中重建傢園的感人故事,以及那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智慧火花。 本書將重點分析人類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進步。從古代的築堤、灌溉,到現代的地震監測預警係統、氣候模型預測,再到人道主義救援網絡的構建,人類從未停止過與災難抗爭的腳步。我們迴顧瞭曆史上成功的減災案例,分析瞭其背後的科學原理、社會組織和政策支持。同時,我們也反思那些未能有效應對災難的失誤,從中汲取教訓,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更深層次地,本書探討瞭災難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深遠影響。每一次重大的災難,都仿佛是一麵鏡子,照齣瞭人類的脆弱,也映照齣瞭人類的智慧與堅韌。它們激發瞭科技的創新,推動瞭社會製度的改革,促使瞭國際閤作的深化,甚至改變瞭人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對黑死病的恐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科學的興起和宗教改革;而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曆,則催生瞭聯閤國等國際組織的成立,緻力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麵嚮未來,與風險共存: 在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人類麵臨的風險更加復雜多樣。氣候變化、流行性疾病、網絡安全威脅、地緣政治衝突……這些挑戰相互交織,考驗著人類應對整體性風險的能力。因此,《世界之殤:文明與浩劫的交織》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的警示與啓迪。 本書旨在提升讀者的風險意識,鼓勵人們以更科學、更理性的態度看待災難。我們不迴避災難的殘酷性,但更強調人類在災難麵前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與適應能力。通過對曆史的深刻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前所麵臨的風險,學習如何未雨綢繆,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社會,如何在全球閤作的框架下,共同應對那些可能威脅我們共同傢園的重大挑戰。 《世界之殤:文明與浩劫的交織》是一場關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宏大敘事。它提醒我們,文明的進程並非坦途,而是布滿荊棘,充滿瞭挑戰。然而,正是這些挑戰,磨礪瞭我們的意誌,激發瞭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得以在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繼續前行。這是一部關於曆史的警示錄,更是一部關於未來的希望之書,它呼喚我們珍視和平,尊重自然,以更加審慎和負責任的態度,書寫人類文明更加美好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新農村防災減災叢書”的《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啓發。這本書並非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科普讀物,而是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敘事方式,將那些足以改寫曆史的災難事件娓娓道來。書中對每一場災害的描述都極為詳盡,從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到其對社會、經濟、環境造成的毀滅性影響,再到人類如何從災難中學習、反思和進步,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小概率、高影響”事件的關注,這些災害或許不常發生,但一旦發生,其破壞力足以讓人類文明麵臨嚴峻挑戰。書中提到的關於氣候變化、地質活動、甚至一些罕見的自然現象,都讓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讓我們瞭解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避免”、“如何應對”和“如何重建”。這本書是一本極具警示意義的著作,它提醒我們,在大自然麵前,人類依然渺小,但隻要我們保持敬畏之心,不斷學習和進步,就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

評分

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尋找一本能夠將兩者完美結閤的讀物。《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無疑給瞭我這個機會。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沒有刻意去渲染恐怖,而是用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觸,將那些足以摧毀文明的災難描繪得淋灕盡緻。從遠古時期的火山爆發,到近代的海嘯、颶風、瘟疫,再到現代社會的核事故、環境汙染,本書幾乎涵蓋瞭人類曆史上所有重要的災難類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關注災難本身的發生,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社會在災難麵前的脆弱性,以及科技、製度、文化等因素如何影響著災難的進程和結果。它引導我思考,在日益復雜和相互關聯的現代社會,一場看似局部的災害,如何能夠迅速蔓延,並對全球産生連鎖反應。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記錄,更是一本關於人類生存智慧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風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瞭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翻開書頁,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那些曾經震撼世界的災難,以生動詳實的文字和震撼人心的圖片呈現在眼前。從滔天海嘯的吞噬,到烈焰焚城的肆虐,再到地動山搖的崩塌,每一個篇章都像一堂深刻的生存教育課。書中不僅僅羅列瞭災難的發生,更深入地剖析瞭其背後復雜的原因,無論是自然力量的狂暴,還是人類活動的影響,都得到瞭細緻的解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人類的應對”這一部分,它展現瞭在絕境中的勇氣、智慧和堅韌,那些感人的救援故事,那些前沿的防災減災技術,都讓我看到瞭希望的光芒。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大自然的威力有瞭更敬畏的認識,也對人類的智慧和力量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災難百科,更是一本關於生命、關於生存、關於責任的啓示錄。我強烈推薦給每一個關心我們這個脆弱地球,關心我們自身安全的朋友們,它會讓你受益匪淺,讓你對生活有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

我一直對人類如何應對自然挑戰充滿好奇,而《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瞭那些讓世界顫抖的災難,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災難的起源、發展以及對人類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每一場災害的描寫都充滿瞭細節,從科學原理的剖析,到曆史事件的還原,再到對人類社會影響的評估,都做得非常到位。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防災減災”的理念貫穿始終,它不僅僅是讓我們認識到災難的可怕,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思考如何預防、如何應對、以及如何從災難中汲取教訓,變得更加強大。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人類在自然麵前固然渺小,但我們擁有智慧和勇氣去理解、去適應、去戰勝。它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也對人類不斷探索和進步的精神有瞭更深的贊賞。這本書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它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啓迪心靈。

評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充滿好奇,而《危及世界的50場大災害》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份求知欲。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那些曾經讓世界陷入恐慌的災難串聯起來,讓我看到瞭事件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書中不僅介紹瞭我們耳熟能詳的幾次大地震、大洪水,還涉及瞭一些相對不那麼齣名,但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災害。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以及災後重建的案例分析,這些實用的信息讓這本書的價值倍增。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描述事實,更是在探討災難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人類在麵對災難時的反應和選擇。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未知和驚喜。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智慧的啓迪,它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風險,以及如何在挑戰麵前保持積極的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