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来自大海的礼物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 柯蒂斯·埃贝斯迈尔, 埃里克·西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0089704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海洋是井然有序的,当海风吹拂时,
漂浮世界无形的手在工作,将残骸依照时间和空间归类。
这些漂浮物是来自大海的礼物,
它们把自己的故事,放进日夜回转的洋流中,将海洋的秘密娓娓道来。
瓶中信:一种通信形式。旧时人们将信息放入密封的玻璃瓶投入海中,用以传递给未知的对象。
浮石:一种火山喷出岩,多孔,轻盈,坚韧,表面粗糙,因能浮于水面而得名。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于漂浮在原始海洋上的火山浮石。
橡胶小鸭:1992年1月,一艘货轮在东太平洋海域遭暴风雨袭击,船上装满了塑料泡澡玩具的货柜翻落大海,上万只玩具小鸭开始了历时十多年的环海之旅。
哥伦布:改变了历史的海滩拾荒人,一次海战中,他真的变成了漂流物,在葡萄牙亨利王子门阶前上岸。
海棺材:婴儿从一个充满水的环境来到这个世界,而逝者经由漂浮世界回归来处。
……
一位着迷于漂流物的科学家,研究过古老的瓶中信、采集过世界各地海边的沙砾与碎贝、发现了环游世界的壮观小鸭舰队,并由此发现了规模遍及各大洋的海上垃圾带,推测海上浮石孕育出地球*一个生命的可能,研究出海流和海风如何帮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透过这些漂浮物,
我们仿佛听见了大海的心跳。
这本《来自大海的礼物》,会让让你从全新的角度了解海洋知识。
这本书,献给所有喜爱大海的人!
柯蒂斯·埃贝斯迈尔,美国海洋学家,华盛顿大学海洋学博士,目前定居在西雅图。他是*一位研究海洋漂浮物的海洋学家,登上过美国《人物》杂志。被戏称为“漂浮物侦探”。他创办了“海滩拾荒情报网”,集结世界各地的海滩拾荒爱好者,运用科学仪器、计算机模拟进行分析,一步步探索洋流和漂浮物的秘密。
埃里克·西格里安诺,新闻工作者,采访报导海洋与环境议题长达20多年,目前是《西雅图都会杂志》(Seattle Metropolitan)的新闻主笔。
苏枫雅,墨尔本大学文学学士,曾任台湾天下文化编辑及大小创意的智识编辑。
4 环绕世界的小鸭舰队
海洋永远都在询问,
然后把问题大声地写在海岸上。
-- 罗宾逊[《罗门·巴赛罗》]
1990 年,对我和漂浮物科学而言都是个转折点。一旦我决定减少顾问的工作量,专心做自己的研究,下一步也就跟着尘埃落定了。
1990 年5 月27 日,货柜船“汉撒船运号”从韩国航向洛杉矶途中,突然遭遇严重暴风雨的侵袭。以今日的船运来说,通常甲板上叠满8 英尺×10 英尺×40 英尺的钢铁货柜,高22 米,因此装载货柜的方法往往是关键,如果载重不平均,货船就很容易在暴风雨里倾覆。货柜如果捆得不够牢固,货船可能就会把货柜箱抛落,像狗甩掉虱子那样。
越洋货运的作业如今已大有进步,但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每年大约还是有一万个货柜掉入海里。其中多的一次倾覆发生在1998 年某次台风肆虐期间,约有300 ~ 400 个货柜掉进太平洋的中间地带。
“汉撒船运号”取名自“汉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一个拥有航海历史的中世纪德国商船联盟。但是,联盟的货船名声却不怎么样,还因为船员捆绑货柜过于草率而声名狼藉,甚至有些雇用过“汉撒船运号”的货主称它为“之船”。在5 月27 日的那场暴风雨侵袭中,这艘货船就损失了21 个货柜,其中5 个货柜塞满了耐克鞋--将近8 万只运动鞋、登山鞋及儿童鞋。每双鞋的鞋带都没有绑紧,以至于每只鞋都成了落单的漂浮物。
像以往一样,货运界将这起新闻小心地封锁,货主和制造厂商也都倾向于为货柜落海事件保密,以保住面子和避免赔偿责任。可惜,鞋子本身却揭发了一切。8 个月后,也就是1991 年1 月,这些耐克鞋子在往东漂流了2000 海里之后,陆续搁浅在温哥华岛的岸上。盛行的冬季风和海流接着把鞋子推往北边,远可达夏洛特皇后群岛。然后就像每年春天一样,风向改变了,向南吹送一整个
夏天,好几千只鞋子因此搁浅在俄勒冈州沿岸,离耐克在波特兰外的总部才几十海里远而已。
新闻媒体喜欢报道关于运动鞋漂上岸的题材。一天,当我到父母家去吃午餐(照例是奶油蛋吐司),母亲拿出她的剪报,内容是一则关于俄勒冈鞋子搁浅的报道,我答应我会调查看看。这或许是来自漂浮世界对我的呼唤。
·
对古希腊人而言,耐克是展翅高飞的胜利女神。在20 世纪末,耐克先是美国导弹的名字(胜利女神飞弹),之后才成为运动鞋的名字。对我来说,它则代表一个可以与海洋水流嬉戏的机会,以及恰逢其时的休息,让我可以暂时抛开污水、漏油和远洋钻油平台的设计工作。
我像个海洋侦探似的,偷偷追踪那些搁浅在海滩上的运动鞋。只不过当我向货主询问,从他们货柜散落的漂浮物搁浅在海滩上的事情时,95% 的货主都采取了一致的口径。他们的标准回答通常是:“我们不知道有任何货物遗失。”
因此,我永远无法确切得知,那天从“汉撒船运号”货船上散落的另外16 个货柜中,到底装了什么。
不过,耐克运输部门的坦率让人精神一振。该部门的员工提供了日期、长宽尺寸以及货柜的装货设计,并且列出每个货柜的内容,到每一只鞋。跟其他鞋子制造商不同的是,耐克在每只鞋子上都盖了简单的识别号码,即订单序号。耐克追踪出厂的鞋子异常小心,仔细的程度足以让我们找出任何一只鞋子原来在哪只货柜。例如,在毛伊岛上发现的一只漂流了3 年的耐克鞋,订单序号是900406ST,这说明韩国工厂(ST)在4 月(04)接到这笔订单,1990 年(90)6 月(06)必须交货。
这些订单序号所提供的线索,让我终于能够在谈到“运动鞋大外泄”时,有办法问答每次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在那场暴风雨中,耐克的5 个货柜箱有几个裂开、流失了多少货物?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好几百只鞋子,都来自其中4个货柜,但却没有发现来自第5 个货柜的鞋子。或许终有一天,在太平洋海底的某处,水底考古学家将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钢盒,装满了17112 只运动鞋。
根据耐克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明确地判断,任何一只搁浅的鞋子是否就是从“汉撒船运号”落海的。批发现运动鞋冲上岸的海滩拾荒人,他们的通报也同样明确而仔细。对于这些自然发生的漂浮物(与测定漂流物相反),我手上的资料其实非常稀少:细节A--漂流物从何时何地开始漂流;细节B--又在何时何地遭冲刷上岸。
手上握着这些资料,我想到了我的研究所学长吉姆·英格拉哈姆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发的表层洋流模拟程序(OSCURS),可用来计算海流对鲑鱼迁徙的影响。我很好奇,如果将OSCURS 应用在无生命的漂流物上,效果是否跟用在游动的鱼群身上一样可行,或许减去鱼群的游泳速率,就可得到漂浮物的速率了。自研究所毕业后的几十年当中,吉姆和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领域,而运动鞋外泄事件又重新联结起我们的友谊。我打电话给他,他表示乐意帮忙。
我决定为表层洋流模拟程序进行一次盲测。我只提供给吉姆细节A,也就是“汉撒船运号”货物外泄的资料,然后请他计算出细节B,也就是鞋子将在何时何地遭冲刷上岸。“我一个小时之后会把结果传真给你。”吉姆回答道。
表层洋流模拟程序简直就像信鸽般直中目标,它准确计算出较早的细节B,也就是运动鞋搁浅的地点:1990 年11 ~ 12 月,搁浅在华盛顿州海岸;1991 年1 ~ 2 月,搁浅于温哥华岛。然而吉姆和我还需要更多资料,也就是其他漂流物遭冲刷上岸的时间和地点。
我们开始寻找俄勒冈州的海滩拾荒人,问他们可曾发现任何耐克运动鞋,但是过程既缓慢又费劲。接着,我们碰上了意外的好运气,有位海滩拾荒人指点我们去找画家史蒂夫·麦克劳,他经常出现在坎农海滩(CannoBeach),那儿是个优闲的度假小镇。
史蒂夫是典型的穷画家,拿过一些奖项和大型的委托案,但是拒绝参与商业游戏,只想遵照自己的理念勉强维持生活。史蒂夫也致力于海滩拾荒,借此培养他的灵感,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回史蒂夫有机会改善生活了。
20 年前,仿佛有预感似的,史蒂夫画了一幅画,描绘两只巨大的登山鞋盘旋在虚构的海滩之上。当他开始发现搁浅的耐克球鞋,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当时可是运动鞋流行的全盛时期,报纸大肆报道类似事件,如市中心的孩子为了“飞人乔丹”系列的篮球鞋而互相枪击等。史蒂夫于是将寄生在搁浅球鞋上的甲壳动物剥掉,把这些漂洋过海的耐克鞋丢进洗衣机,加入一点漂白剂,就得到外观和手感都和新的一样的耐克球鞋了。
史蒂夫成了球鞋的邮购媒人,为沿岸南北两地好几百个发现运动鞋的人寻找匹配另一只鞋。他帮忙协调鞋子的交换:这边用一只10 号的左脚换9 号的右脚,那边12 号的右脚换7 号的左脚。很快的,每个人后都找齐了配对的鞋子,史蒂夫则获得了价值一间鞋店的财富。当我拜访他位于坎农海滩的阁楼,一整间屋子都塞满了架子,上头晾着运动鞋。史蒂夫把这些鞋子和其他平常做的饰物作品一起拿到街上卖,每件售价30 美元,一共赚得了1300 美元。
“这只鞋还合脚吧?”吉姆笑着说。他和我都开始喜欢穿海上漂来的运动鞋,我穿的是一双史蒂夫送的荧光粉红耐克Flights。
更幸运的是,史蒂夫搜集的资料比他收集的运动鞋还多。他记录了1600 只鞋子被冲刷上岸的地点与时间,如果没有史蒂夫,我也许只能搜集到三分之一或顶多一半的记录而已。我们总共找出了2.5% 从“汉撒船运号”外泄的鞋子的“细节B”,几乎跟“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成效一样好。在1958 ~ 1959 年,人们在近乎相同的位置,投下了3 万个科学研究用的漂流瓶,后发现的回报率是2.8%。
……
很难得有一本书,会让你对自以为认识了一辈子的东西,完全改观。埃贴心斯迈尔和西格里安诺以古老的瓶中信、漂流的运动鞋及科学,将复杂、深奥、如生命般充满律动的大海,展现在我们眼前。
——Denies Hayes,“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创办人
这是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得*好的一本书。
——David Suzuki,科学家、环保人士、电视主持人
海洋世界以神秘的方式运作着。感谢老天,我们有埃贝斯迈尔这位洋流侦探,为我们解开海水冲到岸上的各种谜题。
——Bruce Barcott,生态观察家、科普作家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尤其是那些细腻而难以言说的部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就像潮汐一样,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又归于平静,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与村里长者的对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那些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少年在深夜独自一人坐在海边,望着无垠的星空,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他的思绪飘忽不定,一会儿想起和朋友们无忧无虑的玩耍,一会儿又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念头而心神不宁。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他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他细微的动作,比如反复摩挲手中的一块石头,或者眺望远方的眼神,来传递他复杂的情感。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不得不去猜测、去体会,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着那份孤独与渴望。书中还有几位配角,他们的出现虽然不多,但都给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比如那位饱经风霜的老渔夫,他的皱纹里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他的故事里充满了智慧与无奈,几次简短的交流,却让主人公和读者都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如同夜晚的大海,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让人立刻联想到神秘与未知。当我翻开书页,一股清新而略带咸湿的海风仿佛扑面而来,故事的开端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小渔村。村庄里的生活质朴而富有节奏,海浪的低语、鸥鸟的鸣叫、渔民的欢笑……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主人公,一个有着澄澈眼眸的少年,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大海的眷恋和对未知的好奇。从他口中细致入微地描绘村庄的日常,我仿佛能感受到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海风吹拂发梢的轻柔,以及泥土和鱼腥混合的独特气息。他对于海边每一处景致的描绘都极其生动,无论是礁石上闪烁的贝壳,还是潮水退去后留下的五彩斑斓的海藻,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花费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一次在黎明时分出海的经历,海面上薄雾缭绕,远处的灯塔若隐若现,而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海平线,整个世界都被染成了金色,那一刻的壮丽与宁静,通过他的笔触,我仿佛身临其境,屏住了呼吸。故事的前半部分,更多的是对环境的细腻刻画,以及少年内心世界的初探,充满了诗意和淡淡的忧伤,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某种改变。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所深深打动。作者并没有将大海描绘成一味温柔的存在,而是充分展现了它的多面性。有时是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有时又是波涛汹涌,展现出令人敬畏的狂野。书中有一段关于风暴的描写,场面极其震撼。海面上瞬间被撕裂,巨浪如同咆哮的巨兽,拍打着海岸,房屋在风雨中摇曳,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而脆弱。在这样的场景下,人们的渺小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闪光点。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陌生人之间的义无反顾的帮助,那些微小的善意在黑暗中闪耀,给予了人们希望和力量。主人公在经历这场风暴后,对大海的认知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他不再仅仅是看到大海的美丽,更体会到了它的力量和无常。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人类韧性,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思考之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时,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前半部分如涓涓细流,细腻而舒缓,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和内心的萌动。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情节逐渐变得紧凑,引入了新的元素,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转折点,它并没有采用惊天动地的戏剧性冲突,而是通过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悄然改变了故事的走向。这个细节的铺设非常巧妙,直到故事的后期才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让我忍不住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之前的篇章,惊叹于作者的构思之精巧。书中关于“寻找”的主题,贯穿始终。主人公在寻找什么?是失落的记忆,是未知的答案,还是内心的归属?这种模糊而引人入胜的探寻过程,驱使着我不断地往下阅读。每一次的发现,都带来新的疑问;每一次的经历,都让他离真相更近一步,却又似乎更加扑朔迷离。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让这本书充满了吸引力,让我欲罢不能。我常常在想,下一个转折会是什么?主人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种期待感,贯穿了我的整个阅读过程。
评分整体而言,这是一本能触及心灵深处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海边生活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失去与得到的深刻探讨。书中那些关于梦想的片段,以及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坚持,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喜欢它不落俗套的结局,没有过于圆满的交代,留下了一些开放式的思考,让我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关于选择与放弃,关于爱与守护的段落,仿佛在我脑海中回响,引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审视。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无论是描绘景色的壮丽,还是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尤其欣赏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主人公也从未放弃希望,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像是一位老友,在我需要慰藉的时候,给予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