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 理解科学丛书
定价:39.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卢昌海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24006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这是“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一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论、相对论、反物质、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成果、数学猜想和问题、谷歌背后的数学等诸多深受科学爱好者喜爱的内容。本书的取材和分析严谨深入,文笔却生动诙谐,深入浅出,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了解知识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这是“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的姊妹篇。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一系列科普作品,包括混沌理论、相对论、反物质、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成果、数学猜想和问题、谷歌背后的数学等诸多深受科学爱好者喜爱的内容。本书的取材和分析严谨深入,文笔却生动诙谐,深入浅出,适合广大科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阅读。通过本书,读者既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也可以了解知识背后的科学探索故事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序言
作为一位出版了四本书的作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书的感觉的话,那就是:写书比写文章累。这貌似是一句显而易见的大白话,对我这种在写作上有一定兴趣,甚至以写作为乐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只有经历过了才意识到的新感觉。这新感觉的起因也是一句显而易见的大白话,那就是:书比文章长。不过,这个“长”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篇幅之长,不如说是指所费时间之长。因为在一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不断约束自己的阅读兴趣,把主要精力于单一主题。另一方面,我的写作速度又比较慢(或美其名曰“认真”),从而使得写作过程往往长到了对题材的兴趣将尽而书稿远未完成的程度。这时候,写书就变成了对恒心和毅力的考验,而我——很遗憾地——曾两度在这种考验面前失败过,致使《黎曼猜想漫谈》和《从奇点到虫洞》“烂尾”多年(对这一“丢人”事迹感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那两本书的后记),其“累”亦由此可见。
在这种感觉下,若有谁愿把我的文章汇集成书出版,让我既免除写书之累,又可得出书之乐,那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馅儿饼”的美事,几乎要让我生出一种“偷懒”的愧疚了。近,这样的美事居然落在了我的头上——清华大学出版社愿意出版我的两本文章合集,一本收录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一本收录科普方面的文章。
兴奋之下,我很快选好了篇目,但问题来了:一堆文章汇集在一起,以什么作为书名呢?当然,假如我是作者,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大可取名为“卢昌海科学史作品集”和“卢昌海科普作品集”。但对于明显不的我来说,就算不怕僭越地将自己的名字厚颜纳入书名,也只会成为“票房毒药”,因此必须另谋思路。读者可能会笑话我这么小的事情都不能轻松搞定,其实非独我如此,像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那样的大牌作家也常常为书名发愁呢,以至于在文章合集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简介中感慨地说,他几乎想用数字编号来作书名了——当然,他发愁的原因跟我是不同的,他那是因为作品实在太多,显而易见的书名几乎用遍了。
经过思考,为了让两本书略显对仗,我提议将科学史合集取名为《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将科普合集取名为《科学殿堂的砖与瓦》。但编辑看了之后觉得这两个标题太平淡。于是我又绞尽脑汁想了半天,却没再想出什么点子来。无奈之下,我决定效仿阿西莫夫,他虽然也为书名发愁,点子可比我多多了,在The Sun Shines Bright的简介中做完了用数字编号作为书名的“白日梦”后,随即采用了一个颇有些取巧的办法,那就是从所汇集的文章中选取一篇的标题作为书名。现在您所看到的这两本文章合集的书名——《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和《因为星星在那里:科学殿堂的砖与瓦》——便也是如此而来。
关注我文章的读者或许注意到了,收录在这两本书中的某些文章是曾经在杂志或报纸上发表过的。不过,杂志和报纸大都有自己固定的风格,有时不免需要作者“削足适履”来契合之。因此,发表在杂志和报纸上的版本与我自己的版本相比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经过编辑的改动,以及因字数所限作过删节等。此外,发表在杂志上的版本大都略去了注释及对人名和术语的英文标注等,这其中后者——即英文标注——或许并不重要,但前者——即注释——其实是颇为重要的,往往起着补充正文、澄清歧义等诸多作用。所有这些缺陷在此次汇集成书时都尽可能予以消除了。
与以前的四本书一样,这两本书也是非常接近原稿风格的,在个别细节上甚至有可能略胜于原稿,因为编辑订正的个别错别字由于未曾标注,我未必能在阅读校样时一一察觉并在自己的版本上做出相应的订正。在尊重原稿这个至关重要的特点上,我要再次对清华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感谢其对我作品及写作风格的长期——从出版本书至今已五年了,够得上用这个词了吧——信任和支持。
后,希望读者们喜欢这两本新书。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科学书籍,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广袤无垠的科学世界中进行一次深度的徒步旅行。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常了得,他能够将那些常常被认为枯燥晦涩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科学史的叙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挣扎、有自己的 Eureka 时刻,也有面对质疑时的坚守。书中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联系的阐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物理学的定律可以用来解释生物体的行为,数学的工具可以描绘宇宙的演化,化学的反应可以催生出新能源。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展现了科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迷人的科学图景。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科学是孤立的学科集合,而是像一幅巨大的织锦,各个学科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我们所认识的宇宙。它激发了我学习更多科学知识的欲望,也让我对未来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我的大脑进行一次精细的“打磨”。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他对“科学方法”的深入讲解,他不仅仅是列举了科学方法论的步骤,更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发挥作用的。这种“学以致用”的引导,让我对如何科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科学“边界”的探讨,也让我反思了科学能够回答的问题和不能够回答的问题。它让我明白,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但并非万能。这种对科学局限性的认知,反而让我对科学本身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是要取代一切,而是要在一个清晰的框架内,不断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科学、如何理解科学的“指南”。它帮助我建立了一种更扎实的科学认知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指引。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我将看到的是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公式,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带来的却是一种温暖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作者没有试图用大量专业术语来压倒读者,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感受科学的魅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科学的“不确定性”和“修正性”,这与我过去对科学“绝对正确”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它让我理解到,科学的进步恰恰在于敢于质疑和修正,在于不断地逼近真相,而不是宣称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理。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觉得科学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不断演进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教条。此外,书中对科学家们探索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的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科学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如何提问、如何验证、如何反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一种更有效、更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将各种科学的“点”连接成一片广阔的“面”。作者巧妙地在不同的科学主题之间穿梭,时而深入探讨一个基本概念,时而又将它置于更宏大的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让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智力寻宝。书中对科学“误解”的澄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常识”其实并不准确,或者说存在被简化的成分。这让我警惕在获取信息时,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同时,作者对于科学研究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讨,也让我对事物的发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很多伟大的发现,并非完全是计划之内的产物,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世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充满了严谨的逻辑。它改变了我对科学“公式化”的看法,让我看到了科学背后更多元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理解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科学是某个遥远、冰冷、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事物,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科学离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它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石。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一拆解,就像是在我面前搭建一座座精美的模型,让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前人辛勤耕耘、甚至历经挫折才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种“砖与瓦”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科学发展的厚重感和累积性。它不是一座宏伟的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坚实的砖瓦堆砌而成,每一块砖瓦都有它的故事,都承载着探索的智慧和对未知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现象,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背后都有科学的规律在支撑。这种顿悟的感觉,真的非常奇妙。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启迪,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好奇、更加审慎的态度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