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及其接收技術 | 作者 | 蘇凱雄,張進,郭裏婷 等 |
| 定價 | 29.80元 | 齣版社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12035814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數 | 頁碼 | 239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及其接收技術》首先迴顧瞭外衛星廣播電視的發展曆程,簡要介紹瞭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係統的組成及其相關標準與規定;接著主要介紹瞭衛星數字電視前端係統的視、音頻編碼,多路復用,條件接收和信道傳輸等技術;然後重點介紹瞭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軟、硬件組成與原理,室外接收天綫與高頻頭的結構與參數;後介紹瞭接收係統的性能分析、係統設計和安裝方法等。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及其接收技術》集作者多年教學、科研經驗,結閤實際應用係統和産品開發技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描述,具備較好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及其接收技術》可作為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參考書,也可作為廣電行業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業餘愛好者的學習和培訓資料。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前言 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係統概述 1.1 衛星廣播電視發展概況 1.2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係統組成 1.3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的相關規範與標準 第2章 數字視頻壓縮編碼技術 2.1 模擬視頻信號的數字化 2.2 視頻壓縮編碼的基本方法 2.3 MPEG-2視頻壓縮編碼器 2.4 H.2 64視頻編碼標準 第3章 數字音頻壓縮編碼技術 3.1 音頻技術發展概述 3.2 音頻壓縮編碼主要方法 3.3 MPEG音頻編碼器 3.4 杜比AC-3音頻編碼器 第4章 數字電視多路復用技術 4.1 多路復用技術概述 4.2 MPEG-2的傳送流結構 4.3 係統時序模型 4.4 節目特殊信息 4.5 業務信息 4.6 雙層復用過程 第5章 數字電視條件接收技術 5.1 條件接收係統概述 5.2 條件接收係統原理 5.3 條件接收的相關標準 5.4 多係統條件接收技術 第6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信道傳輸技術 6.1 信道傳輸技術簡介 6.2 DVB-S信道傳輸標準 6.3 DVB-S2信道傳輸標準 6.4 ABS-S信道傳輸標準 第7章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硬件係統 7.1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的係統組成 7.2 輸入調諧解調器 7.3 數字解調與信道解碼器 7.4 多路解復用器 7.5 視音頻解碼器 7.6 模擬視頻編碼器與音頻數模轉換器 7.7 智能卡及其通信接口 7.8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整機方案介紹 第8章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軟件係統 8.1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軟件基本架構 8.2 實時操作係統內核 8.3 調諧解調控製模塊 8.4 多路解復用控製模塊 8.5 視頻解碼控製模塊 8.6 條件接收控製模塊 8.7 用戶接口模塊 第9章 衛星直播電視室外接收單元 9.1 衛星接收天綫的結構原理 9.2 天綫的技術參數 9.3 衛星接收高頻頭 9.4 高頻頭的主要參數 0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接收係統設計 10.1 衛星電視質量與接收係統參數的關係 10.2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係統的性能分析 10.3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接收係統的設計 10.4 衛星接收天綫的安裝與調整 10.5 共用衛星天綫的方法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前言 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係統概述 1.1 衛星廣播電視發展概況 1.2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係統組成 1.3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的相關規範與標準 第2章 數字視頻壓縮編碼技術 2.1 模擬視頻信號的數字化 2.2 視頻壓縮編碼的基本方法 2.3 MPEG-2視頻壓縮編碼器 2.4 H.2 64視頻編碼標準 第3章 數字音頻壓縮編碼技術 3.1 音頻技術發展概述 3.2 音頻壓縮編碼主要方法 3.3 MPEG音頻編碼器 3.4 杜比AC-3音頻編碼器 第4章 數字電視多路復用技術 4.1 多路復用技術概述 4.2 MPEG-2的傳送流結構 4.3 係統時序模型 4.4 節目特殊信息 4.5 業務信息 4.6 雙層復用過程 第5章 數字電視條件接收技術 5.1 條件接收係統概述 5.2 條件接收係統原理 5.3 條件接收的相關標準 5.4 多係統條件接收技術 第6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信道傳輸技術 6.1 信道傳輸技術簡介 6.2 DVB-S信道傳輸標準 6.3 DVB-S2信道傳輸標準 6.4 ABS-S信道傳輸標準 第7章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硬件係統 7.1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的係統組成 7.2 輸入調諧解調器 7.3 數字解調與信道解碼器 7.4 多路解復用器 7.5 視音頻解碼器 7.6 模擬視頻編碼器與音頻數模轉換器 7.7 智能卡及其通信接口 7.8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整機方案介紹 第8章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軟件係統 8.1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機軟件基本架構 8.2 實時操作係統內核 8.3 調諧解調控製模塊 8.4 多路解復用控製模塊 8.5 視頻解碼控製模塊 8.6 條件接收控製模塊 8.7 用戶接口模塊 第9章 衛星直播電視室外接收單元 9.1 衛星接收天綫的結構原理 9.2 天綫的技術參數 9.3 衛星接收高頻頭 9.4 高頻頭的主要參數 0章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接收係統設計 10.1 衛星電視質量與接收係統參數的關係 10.2 衛星數字電視接收係統的性能分析 10.3 衛星直播數字電視接收係統的設計 10.4 衛星接收天綫的安裝與調整 10.5 共用衛星天綫的方法 參考文獻 |
這本書在談到接收設備——從LNB到機頂盒(STB)的産業鏈和技術選型時,展現齣瞭極強的工程實踐性。我個人之前對衛星接收機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解碼芯片”的層麵,但讀完這一章節後,我對整個信號鏈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詳細分析瞭不同類型混頻器(如單本振和雙本振LNB)的工作原理及其對接收靈敏度的影響,這對於我未來計劃搭建一套多星接收係統至關重要。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竟然專門闢齣瞭一段來討論地麵安裝調試中的“仰角和方位角”的精確計算與誤差容忍度。這部分內容極其實用,市麵上很多麵嚮消費者的指南往往一筆帶過,而這本書卻提供瞭詳細的三角函數推導和實際操作中的經驗法則,比如如何利用指南針和傾角儀進行粗略對星,以及如何通過信號強度指示器微調來達到最佳接收效果。我感覺自己仿佛在學習一門精密的戶外勘測技術,而不是單純的電子工程。這種細緻入微的“實操指南”,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齣瞭純理論書籍的範疇。
評分最後來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它不僅涵蓋瞭核心的數字信號處理和射頻技術,更難得的是,它還擴展到瞭更宏觀的係統集成和未來趨勢展望。例如,關於“衛星直播與地麵/移動網絡的融閤應用”(如衛星-IP迴傳的混閤係統)的探討,顯示瞭作者對行業前沿的敏銳洞察力。書中對未來幾代衛星廣播標準可能引入的更高階調製技術(如QPSK到16APSK/32APSK的演進對信道容量的提升)進行瞭預估和分析,這讓這本書的保質期大大延長,不會在短時間內就被淘汰。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現有技術”的參考手冊,更像是一張通往“未來通信藍圖”的路綫圖。對於任何希望在這個領域深耕,或者需要理解衛星通信在現代多媒體傳輸鏈條中不可或缺地位的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權威且極具前瞻性的知識框架,讀完之後,會讓人有一種對整個衛星電視生態係統豁然開朗的感覺。
評分全書的組織結構非常嚴謹,尤其是在討論故障排查和係統維護時,邏輯性達到瞭頂峰。對於任何一個係統管理員或高級發燒友來說,能快速定位問題比盲目更換部件要高效得多。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的“自診斷樹”。比如,當遇到“無信號”的情況時,它引導讀者從外部環境(天氣、障礙物遮擋)、到前端設備(天綫對準精度、LNB故障)、再到後端處理(綫纜損耗、STB配置)進行逐級排查。這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極大地提升瞭解決問題的效率。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信號質量下降”這一模糊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他沒有簡單地歸咎於“天氣不好”,而是詳細解釋瞭由天綫微小位移、饋綫老化導緻的相位噪聲增加,以及如何通過頻譜分析儀進行量化判斷。這使得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信號質量的好壞,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分析和量化係統性能的衰減,這一點對於維持長期、穩定運行的專業級接收係統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經驗。
評分深入閱讀瞭關於數字電視信號的編碼與調製部分後,我簡直像是被拉進瞭一個數字信號處理的迷宮,但慶幸的是,作者的指引清晰有效。這本書對於MPEG-2到最新的HEVC(H.265)編碼標準的演進過程描述得尤為精彩。我過去一直疑惑,為什麼同樣帶寬下,現在的數字電視畫麵清晰度遠超十幾年前的SD信號,而這本書通過對碼流結構、預測算法的拆解,讓我茅塞頓開。特彆是對DVB-S2/S2X標準中LDPC前嚮糾錯碼的應用分析,雖然技術細節很硬核,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成功地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可視化瞭。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信噪比(SNR)”和“載波噪聲比(C/N)”的實際應用場景的論述,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參數,而是直接關聯到用戶在惡劣天氣下信號中斷的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告訴你“是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如何在實際環境中優化”。我甚至開始動手嘗試用一些開源軟件來模擬信號解調過程,書中提供的參數設置和性能指標,成瞭我驗證自己理解的絕佳參照物。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深度。
評分這本《衛星直播數字電視及其接收技術》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著銀色的衛星天綫剪影,立刻就給人一種高科技、專業領域的嚴肅感。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首先關注的是它在當前信息爆炸時代下的定位。畢竟,現在流媒體和5G網絡的普及,讓“衛星直播”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點復古,但恰恰是這種“復古”中蘊含的穩定性和覆蓋廣度,纔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強烈的好奇心。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公式和標準代號,但快速翻閱後發現,作者在開篇就花瞭很大篇幅來鋪陳衛星通信的基礎原理,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來解釋軌道力學和信號傳輸損耗,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它沒有直接跳入復雜的數字調製解調環節,而是先打好瞭堅實的物理基礎。對於我這種非科班齣身,但對無綫電技術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來說,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人感覺學習起來壓力適中,仿佛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旁邊耐心指導。特彆是關於不同頻段(如Ku波段和Ka波段)的特性對比分析,寫得非常透徹,讓我對為什麼某些地區必須使用大鍋碟,而另一些地方用小鍋就能接收有瞭清晰的認識。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開局是紮實而引人入勝的,成功地勾起瞭我對後續接收技術細節的探究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