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桂海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5161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较全面地讨论了与语音通信相关的交换技术。其内容包括: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我国电话网的结构,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结构,数字交换原理,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程控交换软件的基本特点,交换机运行软件的结构,程控操作系统和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及信令,移动通信呼叫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的信令过程,固定智能网和移动智能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几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技术(X.25、帧中继、ATM、IP)的协议结构和工作原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和分层结构,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演进步骤,我国固定电话网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本书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及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章 电信交换基础
1.1 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
1.2 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
1.3 主要的交换方式
1.4 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信令系统
2.1 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 用户线信令
2.3 中国No.1信令
2.4 No.7信令系统概述
2.5 消息传递部分
2.6 电话用户部分
2.7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2.8 事务处理能力
2.9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3.1 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的基本结构
3.2 数字交换原理和数字交换网络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与接口
3.4 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
4.1 程控交换软件的概述
4.2 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
4.3 操作系统
4.4 呼叫处理程序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5章 移动交换技术
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接口
5.2 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计划
5.3 移动交换信令系统
5.4 移动交换的处理过程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6章 智能网
6.1 新业务的传统实现方法
6.2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6.3 几种典型的智能业务
6.4 固定智能网的结构
6.5 智能网应用部分
6.6 移动智能网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7章 分组交换技术
7.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7.2 X.25简介
7.3 帧中继
7.4 ATM
7.5 IP交换与MPLS
小结
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8章 下一代网络
8.1 电信网发展概述
8.2 下一代网络概述
8.3 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
8.4 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的演进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论证。它不仅仅关注单一设备的工作原理,而是将整个交换网络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研究,强调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与制衡。作者在描述分布式控制架构和集中控制架构的演进时,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技术决策背后的权衡。书中对于未来网络管理和运维的展望也十分引人深思,特别是对自动化和智能化运维的探讨,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总的来说,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术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系统论述现代通信交换系统演进和未来趋势的权威著作。即便是作为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它在网络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论述去的。果不其然,作者在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和冗余备份机制上着墨颇多。书中关于SS7信令安全和信令防火墙的介绍,让我对传统电信网络的脆弱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面向未来的SDN/NFV在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前景,这部分内容紧跟技术前沿,非常具有前瞻性。关于虚拟化交换的实现原理,书中给出了清晰的逻辑模型,虽然涉及到一些云计算的基础知识,但作者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交换原理的框架内,使得衔接非常自然。对于正在从事或计划从事电信运营商核心网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参考手册,里面关于故障诊断和恢复策略的描述非常具有实操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对软交换技术深入探讨的部分。作者对于SIP、H.323等信令协议的讲解,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同类书籍中较为全面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这些协议时,不是简单地罗列RFC文档的内容,而是结合实际的网络架构,分析了协议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比如,关于媒体流的传输和控制,书中详细分析了RTP/RTCP的作用,并且用案例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协议来保证QoS。对我来说,最实用的部分是那些关于网络融合的章节,如何将传统的语音业务与现代的IP数据业务进行整合,书中的架构设计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本书的难度确实不低,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数字通信基础,但一旦掌握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现代电信网络的核心机制将会有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大气,黑白灰的配色透着一股学术的沉稳感。作为一名通信工程的学生,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章。作者在开篇部分对现代交换系统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机电交换到如今的软交换,每一个阶段的技术演进都阐述得深入浅出。尤其是对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原理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不仅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工作机制,还深入探讨了各自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书中大量的流程图和框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难度,比如讲解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时,那些示意图简直是救星。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不仅仅是想传授知识,更像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网络设计中去。书中的术语解释也很详尽,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很快上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值得称赞,字体清晰,图表精美,阅读体验极佳。相对于一些陈旧的教材,这本书的例子更新了很多,更贴近当前5G、物联网时代的网络需求。比如,书中讨论的关于边缘计算(MEC)与交换网络融合的章节,虽然篇幅不长,但点出了未来网络架构的一个重要方向。作者在阐述复杂算法时,常常会采用逐步推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给出最终公式,这一点非常照顾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模型的读者。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书中关于负载均衡和流量工程的部分,书中提出的几种优化算法,虽然在理论上有些烧脑,但通过随后的仿真例子,我感觉自己对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如果有的话,虽然我主要看书)也应该会很丰富,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