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 編者:王勝三,浦善新

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 編者:王勝三,浦善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勝三,浦善新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地方誌
  • 行政區劃
  • 地名學
  • 曆史地理
  • 乾隆
  • 方輿
  • 王勝三
  • 浦善新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品讀天下齣版物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社會
ISBN:9787508758466
商品編碼:2969689601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

定價:50.00元

售價:37.5元,便宜12.5元,摺扣75

作者:編者:王勝三,浦善新

齣版社:中國社會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8758466

字數:250韆字

頁碼:23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瞭更好地推進和加深行政區劃與地名的工作,
王勝三、浦善新主編的《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
》從方輿傳真、體國經野、地名探賾、大地芳菲、地
方風物、文化長廊等方麵探討交流區劃與地名的實際
工作,從高層聲音、特彆關注、專傢觀點、視界
等方麵分析區劃與地名工作的意義、價值,並分析存
在的問題及給齣解決的方法,通過國際視野欄目介紹
國外在區劃與地名工作中的經驗。

目錄


高層聲音
宮蒲光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 紮實做好新時代地名工作
**視界
王勝三 關於地名文化的幾點思考
地名探賾
車威 淺談使用羅馬字母**的人名命名地名現象
莫俊洪 蘇州市區道路地名的命名特色
雍玉國 中華**傳統地名納入“非遺”是地名文化邏輯的必然
——南京老地名納入“非遺”十周年的幾點思考
吳堅 因地製宜精彩紛呈發揮實效
——地名普查地方亮點舉措評介
萬繼海 厚植五大發展理念構建地名管理新體係
舊雨 蘇州市不規範地名命名方案案例分析
地名二普
山西省晉中市加強和改善地名管理工作
貴州省正安縣完善地名標誌設置
青海省大通縣地名成果轉化見成效
青海省貴德縣三方麵抓好地名普查外業工作
專傢觀點
田碩 劉靜 地名規劃專名設計的整體思路
王建富 執行《漢語拼音方案》是地名走嚮標準化、與世界接軌的必需
閆雪怡 試論政區地名同音問題解決之對策
戚慶賀 李治修 淺談地名錄與地名誌的編寫
羅劍興 範晨芳 推進新時期地名工作改革創新的幾點思考
鬍阿祥 立足世界共識關注“非遺”地名
牛汝辰 古代西域地名族名漢字譯寫理論研究
美麗河湖
河北省:邯鄲永年廣府古城水利風景區 邢颱紫金山水利風景區
山西省:懷仁鵝毛河水利風景區
內濛古自治區:烏海市烏海湖水利風景區 鄂爾多斯馬顫溝神龍寺水利風景區
吉林省:白城牛心套保水利風景區
黑龍江省:呼蘭河口水利風景區
江蘇省:無锡江陰芙蓉湖水利風景區 揚州古運河水利風景區
浙江省:樂清中雁蕩山水利風景區 永嘉黃檀溪水利風景區
安徽省:祁門牯牛降水利風景區 蕪湖陶辛水韻水利風景區
福建省:邵武天成奇峽水利風景區 寜德洋中水利風景區 漳平颱灣農民創業園水利風景區
江西省:崇義上堡梯田水利風景區
山東省:禹城徒駭河水利風景區 成武縣文亭湖水利風景區
河南省:林州太行平湖水利風景區 許昌曹魏故都水利風景區
湖北省:宜昌百裏荒水利風景區 黃岡白蓮河水利風景區 荊州北閘水利風景區
湖南省:漣源楊傢灘水利風景區 江永韆傢峒水利風景區
廣東省:湛江鶴地銀湖水利風景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澄江水利風景區
海南省:海口美捨河水利風景區
重慶市:豐都龍河榖水利風景區 榮昌榮峰河水利風景區
四川省:西昌邛海水利風景區 雅安飛仙湖水利風景區
貴州省:福泉灑金榖水利風景區
雲南省:丘北納龍湖水利風景區
陝西省:延川乾坤灣水利風景區 鎮坪飛渡峽水利風景區
甘肅省:白銀景電水利風景區 慶陽市慶陽湖水利風景區
寜夏迴族自治區:銀川黃河橫城水利風景區
學術爭鳴
溫生雲 對我國少數民族語地名工作的思考
陳愛存 打造地名導航係統助推宜居城市建設
史海迴眸
彭雪開 汩羅地名源流考
**視野
劉伉 印度尼西亞國名變換始
速度杯·“大美中國”地名故事徵文
戚慶賀 交子故裏話交子
超微星 馮玉祥與“口號式”縣名
王東友 太和老街
莫俊洪 柯繼承 諸傢瑜 硃買臣與藏書鄉
彭亮 楚王城上水雲蒸 白馬湖邊舊采菱
大地芳菲
山東省曆下區曆史地名將人“地名保護名錄”
江蘇省南京市召開老地名與古詩詞研討會
重慶市奉節縣多舉措傳承和保護曆史地名文化
寜夏迴族自治區中衛市加快標準地名圖錄典誌編纂
地方風物
童舒 地名再生産中的災害記憶
王殿彬 寜夏:望不盡的遠山,隔不斷的詩情
方輿傳真
安徽省順利完成地名普查市級接邊工作
江西省部署跨省界自然地理實體普查成果核實與完善
四川省推進跨省界自然地理實體地名普查“接邊”核實
雲南省多策並用提高普查工作成效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 編者:王勝三,浦善新 內容簡介 《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是一部由王勝三、浦善新編著的,以清代康熙年間(1704年)為時間節點,係統梳理和呈現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及地名變遷的重要學術著作。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區域進行詳盡的方誌式描述,而是聚焦於一個宏觀的時間斷麵,以前所未有的係統性和深度,揭示瞭康熙時期國傢治理的基石——行政區劃體係及其背後蘊含的地名文化。 全書的編纂,其核心在於對1704年前後這一時期行政建置的精準定位與梳理。作者們深入清代檔案、地方誌、輿圖、碑刻等一手史料,爬梳文獻,將復雜的行政層級、區劃名稱、隸屬關係以及因時勢變化而産生的變動,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本書所考察的行政區劃,並非僅僅停留在朝代更迭的錶層,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府、州、縣、廳、衛、所等各個層級,力圖展現一個完整、清晰的行政脈絡。 核心研究視角與內容呈現: 1. 行政層級的係統性梳理: 本書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對清代行政層級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界定。例如,在中央層麵,本書會提及各部院的職能與管轄範圍,雖然這些不是直接的行政區劃,但它們構成瞭全國行政體係的上層架構。在地方層麵,本書將重點放在省、府、州、縣的層層遞進關係,並對一些特殊的行政單位,如直隸州、散州、散縣,以及廳、衛、所等進行瞭專門的界定和說明,闡明它們在當時的行政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及其與傳統府、縣製的異同。 2. 地名變遷的溯源與考辨: 地名是行政區劃最直觀的載體,也是曆史文化的活化石。本書在梳理行政區劃的同時,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地名。作者們不僅僅羅列地名,更注重對這些地名背後曆史淵源的挖掘。例如,一個地名可能因為政治變動、軍事需要、自然地理特徵、曆史名人紀念,甚至是民間俗語的演變而産生。本書將考辨這些地名的由來,分析其與行政區劃變動的關聯性。例如,某個州因升格為府而改名,或是因為某個重要人物的封地而得名,亦或是因為地理上的顯著特徵(如山、河、湖、海)而命名,這些都會在書中得到細緻的闡述。1704年作為一個具體的時間點,也使得本書在考察地名變遷時,能夠更加聚焦於這一時期內新設、廢止、改名或遷治的行政區劃及其地名。 3. 1704年這一曆史節點的意義: 1704年,正值康熙皇帝統治的第四十三年,是清朝國力強盛、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此時,康熙帝在位已久,對國傢疆域的認識和治理經驗日趨成熟。在行政區劃方麵,許多沿襲明代的舊製,但也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瞭調整和鞏固。本書之所以選擇1704年為參照點,很可能是因為這一年左右,國傢的行政區劃體係基本定型,或者在此前後齣現瞭具有代錶性的變動。例如,書中可能會涉及康熙時期對邊疆地區的改土歸流、對一些戰亂後地區的重新設置,或是對原有行政單位的整閤與優化。理解1704年的行政格局,對於理解清朝初期至中期國傢治理的穩定性和演變軌跡至關重要。 4. 行政區劃與國傢治理的互動: 本書的研究不僅限於對行政區劃和地名的記錄,更進一步探討瞭行政區劃體係如何影響當時的國傢治理。例如,一個閤理的行政區劃有助於稅收的徵繳、司法的執行、軍事的調動以及人口的管理。反之,不閤理的區劃設置則可能導緻效率低下,甚至引發地方矛盾。本書會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說明1704年時的行政區劃是如何服務於當時清朝中央政府的統治需求,又是如何應對和解決地方治理中齣現的問題的。 5. 地圖學與曆史地理的交叉: 曆史上的行政區劃離不開地圖的輔助。《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的編纂,必然會參考和引用大量的曆史地圖。這些地圖不僅直觀地展示瞭行政區劃的範圍和位置,也是研究地名演變和區域變遷的重要資料。本書在解讀行政區劃時,可能會結閤當時的地圖進行分析,揭示地圖繪製與行政區劃的相互影響,以及如何在曆史地圖中辨析和理解當時的行政建置。 6. 文化與曆史的交融: 地名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一個地名可能與某個曆史事件、民族融閤、宗教信仰、民間傳說緊密相關。本書在梳理行政區劃的同時,也會觸及這些地名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展現地名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在行政區劃變動中所留下的印記。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並非一部簡單的地名錄或行政區劃錶,它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行政製度、地名文化和曆史地理的學術力作。通過對1704年這一關鍵時間節點的聚焦,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清朝初期至中期國傢治理體係的獨特視角。 對於曆史學、地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者而言,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它為深入研究清代政治製度、地方管理、區域經濟、民族關係、文化傳播以及中國古代地圖學的發展,提供瞭紮實的史料依據和精闢的理論分析。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本書也是瞭解中國曆史進程、認識國傢行政區劃演變、探尋地名背後故事的絕佳讀物。它能夠幫助讀者撥開曆史的迷霧,更清晰地理解古代中國的疆域是如何形成和管理的,以及那些我們今天熟悉的地理名稱,是如何曆經歲月變遷,最終被定格在曆史的長捲之中的。 總而言之,《方輿》(行政區劃與地名1704)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和廣泛社會意義的著作,它以嚴謹的考證和係統的梳理,展現瞭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與地名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我們理解和認識中國曆史的深度與廣度,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的體驗感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需要“陪伴”而不是“速讀”的作品。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小說,更像是一部需要時常停下來,拿齣地圖冊對照,或者在網絡上進行輔助搜索的參考工具。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知識的結構化過程,它引導著你的思維去建立空間節點與時間序列之間的復雜關聯。我嘗試著去追蹤某一條古代的漕運路綫,發現書中關於沿綫重要州縣的區劃歸屬和管轄層級的記錄,清晰地勾勒齣瞭這條生命綫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維護和變遷。這種“互動式”的閱讀,極大地提升瞭知識的內化程度,比起單純的理論灌輸,它更像是在大腦中繪製一幅動態的曆史地理地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用心,封麵采用瞭復古的牛皮紙質感,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年代感和厚重感,讓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它內容的嚴謹和專業。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觸感溫潤,即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墨跡清晰,排版布局閤理,圖錶的繪製清晰明瞭,這對於一部涉及大量地理信息和曆史變遷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封麵的設計仿佛在暗示著,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工具書,而是一部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文獻匯編。細節之處見真章,從裝訂的牢固程度到頁眉頁腳的設計,都體現齣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尊重和匠心。即便是對於我這種對專業曆史地理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說,光是這精美的外在,就足以激起探索內部知識的欲望。它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地名異讀和沿用問題上所展現齣的細緻態度。眾所周知,中國的地名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方言區,往往存在音譯、意譯或純粹的筆誤導緻的差異。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比對工作,它不僅僅記錄瞭某一地點的現名,更像是提供瞭一份詳盡的“身份核驗報告”,列舉瞭其在不同曆史文獻中齣現過的彆名、曾用名及其對應的年代區間。這對於需要進行精確學術溯源的學者而言,無疑是省卻瞭大量基礎性的交叉驗證工作。這種對細節近乎偏執的追求,使得這部著作在專業領域的可靠性大大增強,它建立瞭一個堅實的數據基礎,供後來的研究者在此之上繼續延伸。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嚴謹剋製,有一種古典學者的風範,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於編年史的冷靜筆調,客觀地陳述事實和變化。然而,正是這種平實的敘述,反而醞釀齣一種強大的曆史張力。比如在描述某一處邊界的變動時,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背後復雜的政治博弈與軍事考量,不需要作者直接渲染衝突,讀者自己就能從區劃調整的頻率和幅度中感受到當時的動蕩或穩定。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錶達方式,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耐人尋味,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看“是什麼”,更要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對於希望深入研究中國地方治理史的人來說,這種不帶主觀臆斷、純粹依靠史料構建的敘事框架,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

初次瀏覽目錄時,那種撲麵而來的信息量和體係化的構建立刻吸引瞭我。它並非簡單的地名羅列,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行政區劃演變的時間軸。我注意到它對特定曆史時期,比如某個朝代或特定的改革階段,是如何進行空間層級劃分和職能配置的,描述得極為細緻,絕非走馬觀花。特彆是對於那些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行政單位,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精力去考證其管轄範圍和名稱沿革,這種深度挖掘,遠超一般的地方誌範疇。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著兩位深諳此道的嚮導,在古代的輿圖上巡遊,每一個箭頭、每一個方框背後,都藏著權力結構的變動和民生生活的軌跡。這種對“空間如何被組織和定義”的細緻梳理,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視角,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行政區劃是如何一步步凝固下來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