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手機:劃時代的魔器
定價:25.00元
售價:20.0元,便宜5.0元,摺扣80
作者:躍鋼,硃誌遠,張建國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302587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95年,廣東開通瞭中國個GSM網絡,1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有3億多手機用戶。手機,到底有何魔力,能獲得如此的關注,得到如此迅猛的發展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作者不僅通俗地介紹瞭手機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原理、手機的軟硬件應用機理,還談到瞭手機文化的形成與衝擊、手機禮儀和手機道德。在五彩繽紛的方寸天地間,在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按鍵下麵,手機也是充滿人文情懷的魔器。
手機的普及,劃分瞭一個技術時代,也劃分瞭一個新文化時代,是一部劃時代的魔器。
目錄
前言
鳴謝
章 手機的外圍科技話題
1.1 魔器的謎思:手機的使用有損健康嗎?
1.2 魔器的魔技:手機的移動通訊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1.3 魔器的魔跡:手機的漫遊
1.4 魔器的軟肋:手機綫路為什麼會被打爆?
1.5 魔器的魔域:手機的地域局限性——手機頻帶的設定,兼談手機的解鎖
1.6 魔器的簡語:手機的短信服務
1.7 魔器的魔語:手機的彩信服務
1.8 魔器的魔配:什麼是藍牙?
1.9 魔器的魔徑:手機通過WI-FI遊覽互聯網
1.10 魔器的代價:手機收費的知識
1.11 魔器的由錶及裏
第2章 手機自身的技術話題
2.1 魔器的傢譜:什麼是1G,2G,2.5G和3G手機?
2.2 魔器的麵貌:手機的硬件數據介紹
2.3 魔器的身份:手機用戶標識卡(SIM卡和UIM卡)
2.4 魔器的儲倉:手機記憶儲存卡
2.5 魔器的舞颱:手機的操作係統
2.6 魔器的魔棒:手機
2.7 魔器的能量:平話手機的電磁輸齣功率和電磁頻率
2.8 魔器的強化:手機外接天綫的製作
第3章 手機的社會話題
3.1 魔器修身:手機禮儀和手機道德
3.2 魔器齊傢:手機輔傢書
3.3 魔器治國:手機對國法民情的監督作用
3.4 魔器平天下:手機可以拯救世界?
3.5 魔器史話:手機技術發展簡史
3.6 魔器憂患:手機帶來的信息安全隱患
3.7 魔器雜話:手機飛機不投緣
3.8 魔器前景:手機通訊的未來
附錄1 無綫通訊應用協議標準-WAP
附錄2 世界各國手機頻道使用一覽錶
附錄3 相關技術名詞英文縮寫的簡釋
附錄4 移動通訊技術發展大事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技術細節的闡述略顯晦澀,尤其是涉及到最新的無綫通信協議和新材料應用的那部分內容時,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網絡資料來輔助理解。但這並非是貶低,反而凸顯瞭作者們追求深度和準確性的決心。他們似乎拒絕做任何技術上的“簡化處理”,而是堅持用最嚴謹的術語去構建知識體係。對於我這種並非科班齣身的科技愛好者來說,這構成瞭一定的閱讀門檻,但也正因如此,每當攻剋一個技術難點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主動學習和吸收前沿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碎片化的信息。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為你搭建瞭一個穩固的知識框架,讓你在麵對未來技術爆炸時,不至於迷失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硬朗又不失科技感的配色,仿佛已經能觸摸到未來世界的脈搏瞭。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處理,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易翻閱的“小冊子”,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行業洞察報告。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圖文並茂,信息密度控製得恰到好處,既有深入的技術剖析,又不至於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把第一部分啃完,主要是因為那些關於芯片架構和軟件生態演進的曆史脈絡梳理得太細緻瞭,簡直就像是給一位初學者上瞭堂大師級的公開課。作者們顯然是下瞭苦功夫的,對於一些關鍵技術節點的描述,那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敘事手法,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美的收藏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提升整個房間的“科技指數”。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們對於“時代變遷”的捕捉異常精準。他們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手機功能的迭代上,而是將手機視為一個社會文化符號的載體,深入探討瞭它如何重塑瞭我們的社交模式、工作效率乃至個體認知結構。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分析瞭移動互聯網早期,人們對於“隨時在綫”這種狀態的集體焦慮與狂熱,那種描述極其生動,仿佛把我拉迴瞭十年前那個諾基亞與早期智能機群雄逐鹿的年代。我印象特彆深的是他們對於用戶體驗設計哲學演變的論述,從早期的“功能至上”到後來的“情感化設計”,這種思考層次的遞進,遠超齣瞭普通的技術評論範疇,更像是一種對人類行為學的細緻觀察。這種宏大敘事和微觀案例的結閤,讓閱讀體驗變得極為豐滿和立體,讀完後感覺對過去十年生活軌跡都有瞭更清晰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尤其是在論述競爭格局的那幾章,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作者們采用瞭非常冷靜、近乎紀錄片的視角,去剖析各大手機製造商之間的技術角力、市場策略調整以及供應鏈的博弈。我特彆欣賞他們對“生態係統”這個概念的界定,他們不僅僅將之視為硬件的組閤,更是將其拓展到瞭開發者社區、應用商店政策乃至跨國貿易摩擦等多個維度。那些關於專利大戰和技術封鎖的描述,讀起來就像是精彩的商戰小說,充滿瞭張力。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張龐大的商業網絡圖譜,試圖理解每一個關鍵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這種兼具學術深度和商業洞察力的寫作方式,對於任何想在這個行業裏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的前瞻性視野,它沒有沉溺於對過去輝煌的追憶,而是將筆墨大量投入到瞭對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移動計算形態的預測上。作者們對AR/VR、邊緣計算與物聯網融閤的探討,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推演能力。他們不僅指齣瞭趨勢,更重要的是,他們給齣瞭支撐這些趨勢的技術瓶頸和可能的突破口。閱讀這些章節時,我的思維仿佛被拉伸到瞭一個更開闊的維度,不再局限於當前手機的形態,而是開始思考下一代計算平颱的交互方式和界麵革命。這本書的結尾部分,沒有給齣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而是留下瞭開放性的思考空間,這種“啓發性大於結論性”的寫作態度,是我認為它超越一般行業分析報告的關鍵所在,它成功地將一本技術史著作,升華為瞭一部麵嚮未來的“思想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