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手机:划时代的魔器
定价:25.00元
售价:20.0元,便宜5.0元,折扣80
作者:跃钢,朱志远,张建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0302587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95年,广东开通了中国个GSM网络,1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有3亿多手机用户。手机,到底有何魔力,能获得如此的关注,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作者不仅通俗地介绍了手机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原理、手机的软硬件应用机理,还谈到了手机文化的形成与冲击、手机礼仪和手机道德。在五彩缤纷的方寸天地间,在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按键下面,手机也是充满人文情怀的魔器。
    手机的普及,划分了一个技术时代,也划分了一个新文化时代,是一部划时代的魔器。
目录
前言
鸣谢
章  手机的外围科技话题
  1.1  魔器的谜思:手机的使用有损健康吗?
  1.2  魔器的魔技:手机的移动通讯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1.3  魔器的魔迹:手机的漫游
  1.4  魔器的软肋:手机线路为什么会被打爆?
  1.5  魔器的魔域:手机的地域局限性——手机频带的设定,兼谈手机的解锁
  1.6  魔器的简语:手机的短信服务
  1.7  魔器的魔语:手机的彩信服务
  1.8  魔器的魔配:什么是蓝牙?
  1.9  魔器的魔径:手机通过WI-FI游览互联网
  1.10  魔器的代价:手机收费的知识
  1.11  魔器的由表及里
第2章  手机自身的技术话题
  2.1  魔器的家谱:什么是1G,2G,2.5G和3G手机?
  2.2  魔器的面貌:手机的硬件数据介绍
  2.3  魔器的身份:手机用户标识卡(SIM卡和UIM卡)
  2.4  魔器的储仓:手机记忆储存卡
  2.5  魔器的舞台:手机的操作系统
  2.6  魔器的魔棒:手机
  2.7  魔器的能量:平话手机的电磁输出功率和电磁频率
  2.8  魔器的强化:手机外接天线的制作
第3章  手机的社会话题
  3.1  魔器修身:手机礼仪和手机道德
  3.2  魔器齐家:手机辅家书
  3.3  魔器治国:手机对国法民情的监督作用
  3.4  魔器平天下:手机可以拯救世界?
  3.5  魔器史话:手机技术发展简史
  3.6  魔器忧患:手机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3.7  魔器杂话:手机飞机不投缘
  3.8  魔器前景:手机通讯的未来
附录1  无线通讯应用协议标准-WAP
附录2  世界各国手机频道使用一览表
附录3  相关技术名词英文缩写的简释
附录4  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硬朗又不失科技感的配色,仿佛已经能触摸到未来世界的脉搏了。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处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小册子”,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洞察报告。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图文并茂,信息密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有深入的技术剖析,又不至于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第一部分啃完,主要是因为那些关于芯片架构和软件生态演进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太细致了,简直就像是给一位初学者上了堂大师级的公开课。作者们显然是下了苦功夫的,对于一些关键技术节点的描述,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美的收藏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科技指数”。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的前瞻性视野,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辉煌的追忆,而是将笔墨大量投入到了对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移动计算形态的预测上。作者们对AR/VR、边缘计算与物联网融合的探讨,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演能力。他们不仅指出了趋势,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出了支撑这些趋势的技术瓶颈和可能的突破口。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的思维仿佛被拉伸到了一个更开阔的维度,不再局限于当前手机的形态,而是开始思考下一代计算平台的交互方式和界面革命。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没有给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开放性的思考空间,这种“启发性大于结论性”的写作态度,是我认为它超越一般行业分析报告的关键所在,它成功地将一本技术史著作,升华为了一部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尤其是在论述竞争格局的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作者们采用了非常冷静、近乎纪录片的视角,去剖析各大手机制造商之间的技术角力、市场策略调整以及供应链的博弈。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界定,他们不仅仅将之视为硬件的组合,更是将其拓展到了开发者社区、应用商店政策乃至跨国贸易摩擦等多个维度。那些关于专利大战和技术封锁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精彩的商战小说,充满了张力。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张庞大的商业网络图谱,试图理解每一个关键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商业洞察力的写作方式,对于任何想在这个行业里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于“时代变迁”的捕捉异常精准。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手机功能的迭代上,而是将手机视为一个社会文化符号的载体,深入探讨了它如何重塑了我们的社交模式、工作效率乃至个体认知结构。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早期,人们对于“随时在线”这种状态的集体焦虑与狂热,那种描述极其生动,仿佛把我拉回了十年前那个诺基亚与早期智能机群雄逐鹿的年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哲学演变的论述,从早期的“功能至上”到后来的“情感化设计”,这种思考层次的递进,远超出了普通的技术评论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学的细致观察。这种宏大叙事和微观案例的结合,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丰满和立体,读完后感觉对过去十年生活轨迹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技术细节的阐述略显晦涩,尤其是涉及到最新的无线通信协议和新材料应用的那部分内容时,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网络资料来辅助理解。但这并非是贬低,反而凸显了作者们追求深度和准确性的决心。他们似乎拒绝做任何技术上的“简化处理”,而是坚持用最严谨的术语去构建知识体系。对于我这种并非科班出身的科技爱好者来说,这构成了一定的阅读门槛,但也正因如此,每当攻克一个技术难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主动学习和吸收前沿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你搭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你在面对未来技术爆炸时,不至于迷失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