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雷波、王博、魏少軍著的《可重構計算密碼處 理器》主要介紹基於可重構計算技術的密碼處理器係 統設計方法,包括密碼算法的動態重構實現特性分析 、處理器係統結構設計與軟件編譯技術,並以一款作 者團隊設計的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Anole為例講解 具體實現方案。在此基礎上,本書重點討論利用可重 構計算形式的局部動態重構特性與陣列式處理架構提 升密碼處理器抗物理攻擊安全性的設計方法,展望可 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技術的未來發展。
        本書適閤電子科學與技術、密碼科學、網絡與信 息安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科研人員、研究 生,以及工程師閱讀學習。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信息安全與密碼處理器
  1.2  密碼處理器的應用需求挑戰
  1.3  傳統密碼處理器研究現狀
    1.3.1  ASIC密碼處理器研究現狀
    1.3.2  ISAP密碼處理器研究現狀
    1.3.3  傳統密碼處理器的局限性
  1.4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技術
    1.4.1  可重構計算概述
    1.4.2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密碼算法的重構特性分析
  2.1  密碼算法功能及其分類
  2.2  對稱密碼算法
    2.2.1  分組密碼算法
    2.2.2  序列密碼算法
  2.3  雜湊算法
    2.3.1  雜湊算法介紹
    2.3.2  雜湊算法特點
    2.3.3  雜湊算法共性邏輯
    2.3.4  雜湊算法並行度
  2.4  公鑰密碼算法
    2.4.1  公鑰密碼算法介紹
    2.4.2  公鑰密碼算法特點
    2.4.3  公鑰密碼算法共性邏輯
    2.4.4  公鑰密碼算法並行度
  參考文獻
第3章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硬件架構
  3.1  可重構數據通路
    3.1.1  可重構計算單元
    3.1.2  互連網絡
    3.1.3  數據存儲
    3.1.4  異構模塊
  3.2  可重構控製器
    3.2.1  配置控製方法
    3.2.2  控製狀態機
    3.2.3  配置信息組織與存儲
  參考文獻
第4章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編譯方法
  4.1  可重構計算處理器通用編譯方法
  4.2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關鍵編譯方法
    4.2.1  代碼變換和優化
    4.2.2  IR的劃分和映射
  4.3  可重構計算密碼處理器算法編譯實例
    4.3.1  對稱密碼算法實現舉例
    4.3.2  雜湊算法實現舉例
    4.3.3  公鑰密碼算法實現舉例
  參考文獻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本書似乎對“可重構性”的哲學思考也有所涉獵。它不僅僅是在羅列如何構建一個可重構的處理器,更是在探討這種設計範式本身對未來安全生態的意義。在某一節的討論中,作者提到瞭“安全基綫”的概念,並指齣在麵對未知的、零日漏洞時,一個靜態的處理器結構是無法自我防禦的,而隻有具備快速適應和“自我重塑”能力的核心纔能持續生存。這種帶有前瞻性的論述,讓我對這本書的定位有瞭更深的理解——它瞄準的不是解決今天的問題,而是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安全計算框架打下理論基礎。雖然其中一些關於“基於硬件的自適應安全策略”的構想在當前看來可能還略顯超前,但它無疑激發瞭許多關於係統韌性和動態防禦的思考,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趣味性。
評分如果從實用工具書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特定加密算法優化實現方法的詳盡剖析上。舉例來說,對於橢圓麯綫加密(ECC)的標量乘法運算,書中提供瞭一個非常細緻的並行化和流水綫化模型,並對比瞭固定硬件加速器和基於比特流重構的加速器在特定工作負載下的性能差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不同量化粒度下重構開銷的計算模型,這對於需要進行功耗和麵積權衡的係統級工程師來說,是極其寶貴的量化數據。然而,我必須指齣,書中引用的許多基準測試和性能數據似乎是基於幾年前的工藝節點,雖然其核心原理依然成立,但讀者在直接套用到最新的納米級工藝時,可能需要自行進行大量的修正和再驗證工作。因此,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紮實的理論與方法論的藍圖,而不是即插即用的代碼庫。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列錶異常豐富,這極大地提升瞭其可信度。我注意到作者不僅引用瞭來自頂會(如ISSCC、CRYPTO)的經典論文,還廣泛參考瞭工業界的專利和標準文檔,這使得書中的討論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工程實踐的落地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新興非對稱加密算法(如格密碼)的硬件實現時,並沒有簡單地使用通用計算模型,而是針對這些算法的特定代數結構,設計瞭一套高度定製化的資源調度機製。這種因地製宜的定製化處理,體現瞭作者對底層數學結構和目標硬件資源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著一位資深的架構師,從最底層的晶體管級開始,一步步嚮上構建齣一個既靈活又高效的專用安全引擎,整個過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極具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挺有意思,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上精緻的幾何圖案,立刻就給人一種“高精尖”的感覺。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畢竟書名聽起來就夠硬核瞭。然而,當我翻開第一章時,發現作者在引入概念時非常注重鋪墊,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或算法,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比如當前信息安全麵臨的挑戰和未來計算架構的發展趨勢——來切入。這使得像我這樣並非專業密碼學背景的讀者也能比較順暢地跟上思路。特彆是關於硬件安全模塊(HSM)的演進曆史那部分,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來闡述為什麼傳統架構在麵對量子計算威脅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敘事方式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雖然核心技術細節仍然需要仔細揣摩,但至少在建立起對整個領域認知的過程中,閱讀體驗是相當愉悅的,感覺作者是花瞭很多心思去設計讀者的學習路徑的,而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推導的嚴謹性上幾乎無可挑剔,這對於追求精確性的專業人士來說,絕對是福音。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模糊邏輯處理”與“抗側信道攻擊”相結閤的那幾章。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描述性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瞭電路級彆的實現細節,甚至引用瞭最新的VLSI設計規範來佐證其提齣的優化方案在功耗和延遲方麵的優勢。我嘗試對照著書中的圖錶,在腦海中模擬瞭幾次數據流的傳輸過程,發現其設計的那個“動態重構單元”在理論上確實能有效打亂固定路徑的依賴性,從而極大地提高瞭故障注入和功耗分析的難度。不過,我也注意到,由於涉及大量底層硬件描述語言(HDL)的僞代碼和時序圖的解釋,對於不熟悉硬件描述或FPGA實現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可能會成為一個陡峭的障礙。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能指導你從概念走嚮實際芯片實現的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入門讀物,其深度和廣度都對讀者提齣瞭相當高的前置知識要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