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波、王博、魏少军著的《可重构计算密码处 理器》主要介绍基于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密码处理器系 统设计方法,包括密码算法的动态重构实现特性分析 、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与软件编译技术,并以一款作 者团队设计的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Anole为例讲解 具体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讨论利用可重 构计算形式的局部动态重构特性与阵列式处理架构提 升密码处理器抗物理攻击安全性的设计方法,展望可 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技术的未来发展。
本书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密码科学、网络与信 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 生,以及工程师阅读学习。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安全与密码处理器
1.2 密码处理器的应用需求挑战
1.3 传统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1 ASIC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2 ISAP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3 传统密码处理器的局限性
1.4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技术
1.4.1 可重构计算概述
1.4.2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密码算法的重构特性分析
2.1 密码算法功能及其分类
2.2 对称密码算法
2.2.1 分组密码算法
2.2.2 序列密码算法
2.3 杂凑算法
2.3.1 杂凑算法介绍
2.3.2 杂凑算法特点
2.3.3 杂凑算法共性逻辑
2.3.4 杂凑算法并行度
2.4 公钥密码算法
2.4.1 公钥密码算法介绍
2.4.2 公钥密码算法特点
2.4.3 公钥密码算法共性逻辑
2.4.4 公钥密码算法并行度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硬件架构
3.1 可重构数据通路
3.1.1 可重构计算单元
3.1.2 互连网络
3.1.3 数据存储
3.1.4 异构模块
3.2 可重构控制器
3.2.1 配置控制方法
3.2.2 控制状态机
3.2.3 配置信息组织与存储
参考文献
第4章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编译方法
4.1 可重构计算处理器通用编译方法
4.2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关键编译方法
4.2.1 代码变换和优化
4.2.2 IR的划分和映射
4.3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算法编译实例
4.3.1 对称密码算法实现举例
4.3.2 杂凑算法实现举例
4.3.3 公钥密码算法实现举例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意思,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上精致的几何图案,立刻就给人一种“高精尖”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够硬核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发现作者在引入概念时非常注重铺垫,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或算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当前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计算架构的发展趋势——来切入。这使得像我这样并非专业密码学背景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思路。特别是关于硬件安全模块(HSM)的演进历史那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来阐述为什么传统架构在面对量子计算威胁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叙事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虽然核心技术细节仍然需要仔细揣摩,但至少在建立起对整个领域认知的过程中,阅读体验是相当愉悦的,感觉作者是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读者的学习路径的,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推导的严谨性上几乎无可挑剔,这对于追求精确性的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福音。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模糊逻辑处理”与“抗侧信道攻击”相结合的那几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电路级别的实现细节,甚至引用了最新的VLSI设计规范来佐证其提出的优化方案在功耗和延迟方面的优势。我尝试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在脑海中模拟了几次数据流的传输过程,发现其设计的那个“动态重构单元”在理论上确实能有效打乱固定路径的依赖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故障注入和功耗分析的难度。不过,我也注意到,由于涉及大量底层硬件描述语言(HDL)的伪代码和时序图的解释,对于不熟悉硬件描述或FPGA实现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成为一个陡峭的障碍。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能指导你从概念走向实际芯片实现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入门读物,其深度和广度都对读者提出了相当高的前置知识要求。
评分如果从实用工具书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特定加密算法优化实现方法的详尽剖析上。举例来说,对于椭圆曲线加密(ECC)的标量乘法运算,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的并行化和流水线化模型,并对比了固定硬件加速器和基于比特流重构的加速器在特定工作负载下的性能差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量化粒度下重构开销的计算模型,这对于需要进行功耗和面积权衡的系统级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量化数据。然而,我必须指出,书中引用的许多基准测试和性能数据似乎是基于几年前的工艺节点,虽然其核心原理依然成立,但读者在直接套用到最新的纳米级工艺时,可能需要自行进行大量的修正和再验证工作。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扎实的理论与方法论的蓝图,而不是即插即用的代码库。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似乎对“可重构性”的哲学思考也有所涉猎。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如何构建一个可重构的处理器,更是在探讨这种设计范式本身对未来安全生态的意义。在某一节的讨论中,作者提到了“安全基线”的概念,并指出在面对未知的、零日漏洞时,一个静态的处理器结构是无法自我防御的,而只有具备快速适应和“自我重塑”能力的核心才能持续生存。这种带有前瞻性的论述,让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瞄准的不是解决今天的问题,而是为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安全计算框架打下理论基础。虽然其中一些关于“基于硬件的自适应安全策略”的构想在当前看来可能还略显超前,但它无疑激发了许多关于系统韧性和动态防御的思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异常丰富,这极大地提升了其可信度。我注意到作者不仅引用了来自顶会(如ISSCC、CRYPTO)的经典论文,还广泛参考了工业界的专利和标准文档,这使得书中的讨论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工程实践的落地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新兴非对称加密算法(如格密码)的硬件实现时,并没有简单地使用通用计算模型,而是针对这些算法的特定代数结构,设计了一套高度定制化的资源调度机制。这种因地制宜的定制化处理,体现了作者对底层数学结构和目标硬件资源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一位资深的架构师,从最底层的晶体管级开始,一步步向上构建出一个既灵活又高效的专用安全引擎,整个过程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极具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