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波、王博、魏少军著的《可重构计算密码处 理器》主要介绍基于可重构计算技术的密码处理器系 统设计方法,包括密码算法的动态重构实现特性分析 、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与软件编译技术,并以一款作 者团队设计的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Anole为例讲解 具体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讨论利用可重 构计算形式的局部动态重构特性与阵列式处理架构提 升密码处理器抗物理攻击安全性的设计方法,展望可 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技术的未来发展。
本书适合电子科学与技术、密码科学、网络与信 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 生,以及工程师阅读学习。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安全与密码处理器
1.2 密码处理器的应用需求挑战
1.3 传统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1 ASIC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2 ISAP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1.3.3 传统密码处理器的局限性
1.4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技术
1.4.1 可重构计算概述
1.4.2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密码算法的重构特性分析
2.1 密码算法功能及其分类
2.2 对称密码算法
2.2.1 分组密码算法
2.2.2 序列密码算法
2.3 杂凑算法
2.3.1 杂凑算法介绍
2.3.2 杂凑算法特点
2.3.3 杂凑算法共性逻辑
2.3.4 杂凑算法并行度
2.4 公钥密码算法
2.4.1 公钥密码算法介绍
2.4.2 公钥密码算法特点
2.4.3 公钥密码算法共性逻辑
2.4.4 公钥密码算法并行度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硬件架构
3.1 可重构数据通路
3.1.1 可重构计算单元
3.1.2 互连网络
3.1.3 数据存储
3.1.4 异构模块
3.2 可重构控制器
3.2.1 配置控制方法
3.2.2 控制状态机
3.2.3 配置信息组织与存储
参考文献
第4章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编译方法
4.1 可重构计算处理器通用编译方法
4.2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关键编译方法
4.2.1 代码变换和优化
4.2.2 IR的划分和映射
4.3 可重构计算密码处理器算法编译实例
4.3.1 对称密码算法实现举例
4.3.2 杂凑算法实现举例
4.3.3 公钥密码算法实现举例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薄,但排版布局却做到了极佳的平衡,既保证了专业图表的完整展示,又避免了因内容密集而产生的压迫感。字体选择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阅读某些印刷质量不佳的同类书籍要轻得多。从装帧的细节处,可以看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定位是非常严肃且高标准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保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间接烘托了内容本身的严谨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内容深度、逻辑严密性和阅读舒适度上都达到了业界较高水准的作品,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复杂的专业领域,以一种既能满足专家深入研究的需求,又能引导初学者建立正确认知框架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又不失内敛,黑与白的交织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那种深邃又充满张力的主题。我拿起它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手感让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倾注的心血。光是翻阅目录,那些充满专业术语的章节标题就足以让人对其中的知识密度产生敬畏。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数字世界底层逻辑的窗口。我对其中关于信息安全和硬件架构结合的部分特别感兴趣,感觉作者对这个交叉领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非常精深的层次,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设计哲学的层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复杂的算法是如何在物理芯片上实现高效运作的,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过程,想必在书中会有详尽的阐述。整体而言,从装帧到初步的印象,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不容小觑的学术气息和实践指导价值,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带我领略一番计算安全领域的前沿风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知识背景,对于我这个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来说,它更像是一本“进阶的内功心法”。我发现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非常新颖且具有前瞻性,显示出作者对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最新动态的紧密跟踪。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的偏好,而是将每种方案的性能指标、资源消耗和潜在风险都摆在台面上进行对比分析。这使得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起批判性思维,学会如何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做出权衡和取舍。在讨论到系统级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时,那种宏观的架构设计思维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块的优化,而是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防御纵深。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设计最好”的深度洞察。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被作者那种极其严谨的叙述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处理复杂问题的态度,就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钟表匠在打磨每一个齿轮,精确、细致,且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产生误差的微小环节。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铺陈,绝不是那种为了凑篇幅的空洞堆砌,而是每一步推导都紧密围绕着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逻辑链条异常清晰,读起来酣畅淋漓,即便是涉及到高深数理的部分,作者也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来辅助理解,让人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耳边悉心点拨。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可读性完美平衡的能力,实在难得。特别是他对某一类特定安全机制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以往理解模糊的环节豁然开朗。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原理、而非满足于停留在应用层面的读者准备的“硬菜”。
评分当我翻到关于具体实验和测试方法的章节时,我几乎立刻就能联想到实际操作的场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建模上,而是给出了大量的、可复现的工程实例和性能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图表制作得非常专业,每一个坐标轴的标注、每一个曲线的变化都似乎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算法效率的权衡、关于硬件资源限制下的最优解探索。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实验环境的搭建时非常细致,这对于想要在自己的实验室进行验证的同行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耦合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陈列在书架上彰显品位的书,更是一本需要在工作台上随时翻阅、做笔记的工具书。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手头的项目,思考如何将书中的先进理念融入到实际的工程迭代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