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 |
| 作者 | 王聖軍 |
| 定價 | 32.00元 |
| 齣版社 | 西北工業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254981 |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129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學術研究專著係列·物理學》介紹使用模型開展的神經活動動力學原理的一些研究。全書共四章,包括神經活動的動力學與網絡結構、神經網絡的同步、神經網絡中的自組織臨界態和神經網絡的吸引子模型。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學術研究專著係列·物理學》適閤非綫性科學、復雜網絡科學和神經網絡動力學等方麵的科技工作者閱讀。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章 神經活動的動力學與網絡結構 1.1 神經活動研究的動力學觀點 1.2 神經基本活動的電學描述 1.3 復雜網絡理論 1.4 度關聯網絡的産生 參考文獻 第2章 神經網絡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問題 2.2 神經放電活動的同步 2.3 兩層網絡的同步 參考文獻 第3章 神經網絡中的自組織臨界態 3.1 自組織臨界態 3.2 動態突觸神經網絡模型 3.3 等級模塊化網絡的臨界態 3.4 等級模塊化網絡上的雪崩 3.5 臨界分支過程 3.6 增強魯棒性的機製 3.7 動力學區間 3.8 網絡尺寸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 神經網絡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類型吸引子網絡模型 4.2 吸引子網絡模型中的拓撲結構因素 4.3 度關聯屬性對於吸引子網絡動力學的影響 4.4 復雜網絡稀疏特徵與功能差異 4.5 關聯吸引子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章 神經活動的動力學與網絡結構 1.1 神經活動研究的動力學觀點 1.2 神經基本活動的電學描述 1.3 復雜網絡理論 1.4 度關聯網絡的産生 參考文獻 第2章 神經網絡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問題 2.2 神經放電活動的同步 2.3 兩層網絡的同步 參考文獻 第3章 神經網絡中的自組織臨界態 3.1 自組織臨界態 3.2 動態突觸神經網絡模型 3.3 等級模塊化網絡的臨界態 3.4 等級模塊化網絡上的雪崩 3.5 臨界分支過程 3.6 增強魯棒性的機製 3.7 動力學區間 3.8 網絡尺寸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 神經網絡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類型吸引子網絡模型 4.2 吸引子網絡模型中的拓撲結構因素 4.3 度關聯屬性對於吸引子網絡動力學的影響 4.4 復雜網絡稀疏特徵與功能差異 4.5 關聯吸引子 參考文獻 |
我是一個資深的軟件架構師,之前更多關注的是係統的高可用性和性能優化,但隨著業務對AI依賴的加深,我開始尋找更底層、更本質的知識來指導我的決策。市麵上關於深度學習的書籍大多聚焦於TensorFlow或PyTorch的具體API調用,實用固然實用,但缺乏“內功心法”。而這本《正版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晦澀難懂的編程示例,而是著重於從物理學和非綫性微分方程的角度去刻畫信息處理的過程。特彆是書中對“記憶的動力學解”那幾章,作者似乎將人腦的突觸可塑性原理與現代循環神經網絡的長期依賴問題巧妙地聯係瞭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融會貫通令人印象深刻。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控製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的背景知識,這錶明這本書的知識密度極高,絕非可以輕鬆翻閱的讀物。但正是這種挑戰性,讓最終獲得的知識體係更加堅固。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把神經網絡視為一個“黑箱”,而是看作一個具有明確演化規律的復雜係統。
評分這本《正版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絕對是近年來機器學習領域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在書中對神經網絡這種復雜係統的行為模式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遠超齣瞭傳統教材中對激活函數和反嚮傳播的錶麵介紹。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湧現”哲學的數學探討,尤其在描述高維空間中信息流動的穩定性與混沌邊界時,那種行雲流水般的論述,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密運轉的智能機器內部。書中對李雅普諾夫指數在評估深度網絡收斂路徑上的應用,簡直是點睛之筆,為那些在訓練過程中屢屢遇到梯度爆炸或消失問題的工程師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從動力係統角度審視問題的框架。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神經元集群同步性”的部分,那種從微觀層麵解讀宏觀學習效果的洞察力,實在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搭建網絡,更重要的是讓你理解這個網絡“為什麼”能學習,這種理解的深度,是其他注重工程實踐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對於希望從應用工程師躍升為理論研究者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架設在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堅實橋梁。
評分我對比瞭市麵上幾本號稱深入的教材,發現大多停留在對傳統優化算法的重新包裝上。《正版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時間維度真正引入瞭思考。神經網絡的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批次處理,而是一個連續的、有曆史依賴的動態過程。書中對“快慢尺度分離”理論的引用,清晰地解釋瞭為什麼在深度網絡中,某些層的權重變化得非常緩慢,而另一些層則迅速收斂,這背後的物理意義被闡述得淋灕盡緻。對於那些對現代AI模型的湧現能力感到好奇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嚴肅的、數學嚴謹的解釋。它迫使你思考,當網絡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它錶現齣的特性是否已經超越瞭設計者賦予它的初始規則,進入瞭自組織的狀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升瞭我們對“智能”這一現象的哲學和科學層麵的認知高度,是絕對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硬核讀物。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正版 神經網絡的動力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而難以閱讀。我本身是做前端交互設計的,對純數學的畏懼感一直存在。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齣色。雖然核心內容涉及大量的數學建模,但作者非常巧妙地運用瞭類比和實例來解釋抽象的概念。比如,它用“水流通過復雜管道係統”來解釋信息在多層網絡中的阻尼效應,這個比喻讓我瞬間理解瞭為什麼特定的正則化技術能有效防止模型在某些參數空間中“陷落”。更妙的是,書中對“退化”現象的分析,它不是簡單地將其歸咎於過擬閤,而是將其視為係統在能量景觀中尋找局部最優解的必然路徑。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條相對平緩的麯綫,讓你在不犧牲理解深度的前提下,逐步領略動力學分析的魅力。它真正做到瞭讓復雜變得可理解,而不是讓簡單的東西復雜化。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指南”而非“操作手冊”。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模型魯棒性的態度。在當前環境下,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安全性越來越重要,而本書恰恰從“軌道穩定性”的角度切入,探討瞭微小輸入擾動如何在大網絡中被放大或抑製。作者詳細推導瞭在特定拓撲結構下,網絡對噪聲的敏感度是如何通過特徵值和特徵嚮量來預測的。這為設計更具抗乾擾能力的AI係統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發現,書中關於“吸引子”的討論,對於理解生成模型(如GANs或VAEs)的潛在空間結構非常有啓發性——生成過程可以被視為係統在特定吸引子集閤上的運動。雖然書中沒有直接給齣如何調優某個超參數的建議,但它提供瞭一種指導性的思維模式:我們不是在調參,而是在調控係統的整體動力學行為。這種從根本上理解問題的能力,遠比記住一堆工程技巧更有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