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补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健康生活咨询工作室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3936126
字数: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食补》内容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主要供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阅读参考。
内容提要
《养生保健进步全书》。食补因为比较符合人们的膳食习惯,口味好、营养好,还可果腹,再加上不良反应少,自然受到欢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食”和“药”是同源的。食物同样具有“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成。同时食物分别有吸、降、补、散、软的药理作用。只不过食物的“药性”比较温和,它的效果也就比较缓慢了。于是多数健康或者亚健康人群大多选择食补,以达到方便可口、防病强身的效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食补须知“辨证施补”
食补是指正常人体的饮食营养和养生,包括各个生理阶段的人群(如婴幼儿、孕产妇、老年)和各种不同职业人群等的饮食营养和养生,以及病后体虚者的饮食营养康复。终使各类人群的饮食都能达到防病强身、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用药,强调用药物偏性来治疗疾病。如药性温热的药物可治疗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的虚寒证;药性寒凉的药物可治疗高热烦渴、面赤脉数的实热证。中医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判断为某种证,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为“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一贯主张“医食同源”,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都具有各自的偏性,食可入药,药亦可代食,食与药有许多共通之处,所以运用饮食调理进补,为了达到佳的健康状态,同样也应进行“辨证施补”。
按不同的人群食补
食补一般可分为有病者调补与无病者强身两类。有病(虚证)者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按照中医学的辨证诊断,选用相应的补品、补药,扶助正气以祛除病邪,使身体早日康复;需进补的无病者,一般多为亚健康者,适当地服用补益药物,或者用食补代替药补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但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辨清是属于何种虚弱,然后服用相应的补品、补药,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虚证类别食补
人体虚弱类别很多,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类。因此,运用食补也可相应地分为补阴、、补气、补血四大种类。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气、血、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在虚损不足的情况下将相互影响。所以,气血阴阳的虚弱也常兼挟或同时并见。在食补时,气血阴阳两虚者可将不同偏性的食物配合应用。如气血两虚者,可气血双补;阴阳两虚者,可阴阳并补。
按虚弱程度食补
人体虚弱有轻重缓急之分,运用补益药物、食物亦有峻缓强弱之别。峻补,就是急补、强补的意思。适用于虚弱较重者,如元气暴脱者用独参汤。一般虚弱体质,则不能操之过急,益用平补法,缓缓取效。所以,选补还须根据虚弱情况,分别予以峻补、平补等不同补法。
按不同体质食补
人的体质有偏寒、偏热之分,调养亦有温补、清补之别。温补法,适用于虚寒体质,中医辨证属于阳虚者,可选用偏温性的食物;清补法,适用于虚热的体质,中医辨证属于阴虚内热者,可选用偏凉性的食物。可见,进补还须根据体质类别,分别采用温补、清补等不同的补法。
健康人群食补须知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食物进补就是通过服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增强体质,达到防病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食补的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食补已不仅仅局限于预防或康复医疗活动。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为健康长寿而“食补”,年轻的白领为追求精力充沛而“食补”,妙龄少女为美容养颜而“食补”,莘莘学子为考试升学而“食补”,现代人进补的目的早已了对“虚证”的补益。
怎样食补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呢那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即要了解补品的性味,又要知道虚证有哪些类型和表现,要懂得什么样的人应该服用什么补品,更应了解食补的注意事项、进补宜忌。要走出各种食补的误区,这样才能合理食补、科学食补。
食补常识
食补的适应人群
古代医家通过实践认识到,每一位食物如同中药一样,具有咸、酸、甘、苦、辛五种味,并有寒、热、温、凉等四种性。后来又发展有“平”(即不寒不热、不凉不温之性)性,实际成为五性。根据食物味性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以及中医学“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气味相调”,“性味相胜”等理论和原则,可以配制成不同的进补食物。
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见到身体虚弱的各种征象,都可以辨证选用食品进行调补。
食物进补尤其适宜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健康状态,故又有“第三状态”的称谓。亚健康是综合性的,涉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中医擅长于调补,进补其实就是一种调补,通过调补,扶正祛邪,使人的代谢、免疫、心身功能都得到调整。所以,合理调补,也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重要环节。
食补中的禁忌
由于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体质对食补的要求不同,因此,大多数食物在具体使用时,既有其适用于养生和食补的一面,同时又有其不适用的一面,有其一定的禁忌,这就是食物的禁忌。食物禁忌主要内容有配伍禁忌、发物禁忌、妊娠禁忌、药物禁忌、疾病禁忌等。此外,还有忌生冷,忌暴饮暴食等养生禁忌的内容。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两种食物在配伍使用时,可减低食物的养生或食补效果,甚至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也即俗称的“”。食物的配伍禁忌主要有相恶和相反两种情况,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和总结出来的,对指导膳食配方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食物配伍禁忌的内容在历代医学文献中有较多的论述。如:猪肉反乌梅、桔梗(《本草纲目》);狗肉恶葱(《本草备要》)、羊肉忌南瓜(《随息居饮食谱》);鳖肉忌苋菜、鸡蛋(《本草备要》);螃蟹忌柿、荆芥(《本草纲目》);茯苓忌蜡(《药性论》);葱忌蜂蜜(《千金方·食治》);人参恶黑豆(《药对》)、忌山楂(《得配本草》)、萝卜、茶叶等。
近代研究也证实食物之间存在着配伍上的禁忌。如胡萝卜、黄瓜等食物不宜与白萝卜、旱芹等食物配伍同用;牛奶等含钙丰富的食物不宜与菠菜等含草酸较多的食物配伍同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医学文献中某些食物配伍禁忌的内容带有偶然性或片面性,尚须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发物禁忌
所谓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和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引起不适,只是对具有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发物的范围很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属于发物类的食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的饮食哲学”。它不只是一本关于“吃什么”的书,更是关于“何时吃、为何吃”的深度探讨。在讲述不同病症的食疗时,作者总会结合五运六气的理论,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某种食物会对人体产生特定的影响。比如,在讲冬季进补时,它强调的不是单纯的“贴秋膘”,而是要顺应肾脏闭藏的特性,温补肾精,推荐的食材也多偏向于黑色入肾的食物,配以温热的烹饪方式。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养生是一件时断时续、需要额外花费精力的事情,而是一种融入呼吸、融入日常的、与自然同步的生活方式。它成功地将古代的养生智慧,用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出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实为一本值得珍藏的案头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吃”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充斥着夸张的宣传和不负责任的断言。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透露出一种沉稳和严谨。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辨证施膳”的强调。作者反复提到,养生不是一刀切的,每个人的体质和所处的环境都是独特的。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教读者如何自我观察,比如如何通过舌苔、脉象(虽然是简易的介绍,但很有启发性)来判断自己是偏寒还是偏热,是湿气重还是气血不足。举个例子,针对夏季常见的“暑湿困脾”,书中推荐的食疗方子就非常精妙,它没有简单地推荐苦寒的瓜果来“祛暑”,而是着重于健脾化湿,选用了藿香、佩兰这类芳香化湿的药材,并与日常食材结合,比如做成粥或者泡茶。这种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指导思想,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本指导生活哲学的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吃”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美味或快速饱腹,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调和身体的内在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非常贴合它所倡导的养生理念——“慢下来,细品味”。它的文字不像现代快餐文学那样追求速度和冲击力,而是带着一种古雅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静。特别是那些关于时令养生的章节,比如“春季养肝,贵在升发”、“秋季润燥,宜敛神藏”,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描述春季如何吃一些柔嫩的芽菜来顺应肝气的生发,读起来仿佛就能闻到泥土中冒出的新鲜气息。而且,书中对食材的选择也十分注重“道地性”,很多地方都强调要使用特定产区的、自然生长的材料,这让我这个追求原生态食材的人感到非常亲切。它提醒我们,食物的能量和疗愈力,与它生长的环境和被对待的方式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散发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智慧的尊重,读起来让人感觉很踏实,有一种回归本源的宁静感,跟那些只看重营养素指标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关注的是“气”和“味”的整体和谐。
评分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将复杂的理论转化成了极其生活化的操作指南。很多养生书会把食疗写得跟炼丹一样复杂,需要各种稀有药材和繁琐的煎煮过程,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不同,它的大部分推荐都集中在普通家庭厨房里常见的食材,比如红枣、生姜、大蒜、时令蔬菜等,只是教你如何用对“火候”和“搭配”来最大化它们的功效。比如,针对产后恢复期的食谱,它推荐的不是大补的油腻之物,而是注重补气养血的平补之方,并细致地说明了什么时候开始吃,吃到什么时候停止,避免了“虚不受补”的尴尬局面。这种贴近日常、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实践食疗的门槛。我个人实践下来,效果显著,尤其是那些针对睡眠质量的食饮建议,让我这位常年失眠的人,夜里沉静了许多。这本书不是摆设,而是真正能被运用到一日三餐中的实用工具书,它教会了我如何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滋养身体的良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心思,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踏实、传统的感觉。我一直对传统的食疗养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代代相传的经验方子,总觉得比那些新潮的“营养学”更贴合我们身体的实际需求。这本书拿到手,首先翻阅的就是目录,结构划分得非常清晰,从基础的食材性味归经讲起,到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食谱推荐,逻辑性很强。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脾胃”调理的那几个章节,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温养脾土,比如用芡实、山药搭配薏米熬粥的具体比例和火候把握,写得细致入微,让人一看就能明白该怎么操作。而且,作者在介绍每一种食材时,不仅仅是罗列功效,还会穿插一些古代医籍中的记载或者民间流传的小故事,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养生的智慧。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指导,读完后,我立刻尝试做了书中推荐的几款药膳汤水,效果确实比我之前随便乱搭的要好得多,身体感觉明显轻盈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