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食補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健康生活谘詢工作室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43936126
字數:
頁碼:25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食補》內容以食物為主、藥物為輔。食藉藥力、藥助食補。主要供健康人群或亞健康人群閱讀參考。
內容提要
《養生保健進步全書》。食補因為比較符閤人們的膳食習慣,口味好、營養好,還可果腹,再加上不良反應少,自然受到歡迎。我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食”和“藥”是同源的。食物同樣具有“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成。同時食物分彆有吸、降、補、散、軟的藥理作用。隻不過食物的“藥性”比較溫和,它的效果也就比較緩慢瞭。於是多數健康或者亞健康人群大多選擇食補,以達到方便可口、防病強身的效果。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食補須知“辨證施補”
食補是指正常人體的飲食營養和養生,包括各個生理階段的人群(如嬰幼兒、孕産婦、老年)和各種不同職業人群等的飲食營養和養生,以及病後體虛者的飲食營養康復。終使各類人群的飲食都能達到防病強身、增強體質的目的。
中醫用藥,強調用藥物偏性來治療疾病。如藥性溫熱的藥物可治療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的虛寒證;藥性寒涼的藥物可治療高熱煩渴、麵赤脈數的實熱證。中醫將望、聞、問、切所收集到的資料、癥狀、體徵通過分析、判斷為某種證,然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稱為“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治病的基本原則,中醫學一貫主張“醫食同源”,認為食物和藥物一樣都具有各自的偏性,食可入藥,藥亦可代食,食與藥有許多共通之處,所以運用飲食調理進補,為瞭達到佳的健康狀態,同樣也應進行“辨證施補”。
按不同的人群食補
食補一般可分為有病者調補與無病者強身兩類。有病(虛證)者要根據自己的病情,按照中醫學的辨證診斷,選用相應的補品、補藥,扶助正氣以祛除病邪,使身體早日康復;需進補的無病者,一般多為亞健康者,適當地服用補益藥物,或者用食補代替藥補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但也應根據自身的情況,辨清是屬於何種虛弱,然後服用相應的補品、補藥,纔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虛證類彆食補
人體虛弱類彆很多,主要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四類。因此,運用食補也可相應地分為補陰、、補氣、補血四大種類。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氣、血、陰、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係的,在虛損不足的情況下將相互影響。所以,氣血陰陽的虛弱也常兼挾或同時並見。在食補時,氣血陰陽兩虛者可將不同偏性的食物配閤應用。如氣血兩虛者,可氣血雙補;陰陽兩虛者,可陰陽並補。
按虛弱程度食補
人體虛弱有輕重緩急之分,運用補益藥物、食物亦有峻緩強弱之彆。峻補,就是急補、強補的意思。適用於虛弱較重者,如元氣暴脫者用獨參湯。一般虛弱體質,則不能操之過急,益用平補法,緩緩取效。所以,選補還須根據虛弱情況,分彆予以峻補、平補等不同補法。
按不同體質食補
人的體質有偏寒、偏熱之分,調養亦有溫補、清補之彆。溫補法,適用於虛寒體質,中醫辨證屬於陽虛者,可選用偏溫性的食物;清補法,適用於虛熱的體質,中醫辨證屬於陰虛內熱者,可選用偏涼性的食物。可見,進補還須根據體質類彆,分彆采用溫補、清補等不同的補法。
健康人群食補須知
健康長壽,是人類的共同願望。食物進補就是通過服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增強體質,達到防病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食補的概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食補已不僅僅局限於預防或康復醫療活動。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中老年人為健康長壽而“食補”,年輕的白領為追求精力充沛而“食補”,妙齡少女為美容養顔而“食補”,莘莘學子為考試升學而“食補”,現代人進補的目的早已瞭對“虛證”的補益。
怎樣食補纔能達到健康的目的呢那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即要瞭解補品的性味,又要知道虛證有哪些類型和錶現,要懂得什麼樣的人應該服用什麼補品,更應瞭解食補的注意事項、進補宜忌。要走齣各種食補的誤區,這樣纔能閤理食補、科學食補。
食補常識
食補的適應人群
古代醫傢通過實踐認識到,每一位食物如同中藥一樣,具有鹹、酸、甘、苦、辛五種味,並有寒、熱、溫、涼等四種性。後來又發展有“平”(即不寒不熱、不涼不溫之性)性,實際成為五性。根據食物味性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以及中醫學“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氣味相調”,“性味相勝”等理論和原則,可以配製成不同的進補食物。
無論男、女、老、幼,隻要見到身體虛弱的各種徵象,都可以辨證選用食品進行調補。
食物進補尤其適宜亞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是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健康狀態,故又有“第三狀態”的稱謂。亞健康是綜閤性的,涉及心理行為、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麵。中醫擅長於調補,進補其實就是一種調補,通過調補,扶正祛邪,使人的代謝、免疫、心身功能都得到調整。所以,閤理調補,也是預防和消除亞健康的重要環節。
食補中的禁忌
由於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適用範圍,以及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體質對食補的要求不同,因此,大多數食物在具體使用時,既有其適用於養生和食補的一麵,同時又有其不適用的一麵,有其一定的禁忌,這就是食物的禁忌。食物禁忌主要內容有配伍禁忌、發物禁忌、妊娠禁忌、藥物禁忌、疾病禁忌等。此外,還有忌生冷,忌暴飲暴食等養生禁忌的內容。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兩種食物在配伍使用時,可減低食物的養生或食補效果,甚至對人體産生有害的影響,也即俗稱的“”。食物的配伍禁忌主要有相惡和相反兩種情況,它是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和總結齣來的,對指導膳食配方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食物配伍禁忌的內容在曆代醫學文獻中有較多的論述。如:豬肉反烏梅、桔梗(《本草綱目》);狗肉惡蔥(《本草備要》)、羊肉忌南瓜(《隨息居飲食譜》);鱉肉忌莧菜、雞蛋(《本草備要》);螃蟹忌柿、荊芥(《本草綱目》);茯苓忌蠟(《藥性論》);蔥忌蜂蜜(《韆金方·食治》);人參惡黑豆(《藥對》)、忌山楂(《得配本草》)、蘿蔔、茶葉等。
近代研究也證實食物之間存在著配伍上的禁忌。如鬍蘿蔔、黃瓜等食物不宜與白蘿蔔、旱芹等食物配伍同用;牛奶等含鈣豐富的食物不宜與菠菜等含草酸較多的食物配伍同用。但由於曆史的原因,曆代醫學文獻中某些食物配伍禁忌的內容帶有偶然性或片麵性,尚須進一步實踐和研究。
發物禁忌
所謂發物,是指特彆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和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發物禁忌在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産生不良反應或引起不適,隻是對具有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纔會誘使發病。
發物的範圍很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屬於發物類的食物按其來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序言
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非常貼閤它所倡導的養生理念——“慢下來,細品味”。它的文字不像現代快餐文學那樣追求速度和衝擊力,而是帶著一種古雅的韻味,讀起來讓人心靜。特彆是那些關於時令養生的章節,比如“春季養肝,貴在升發”、“鞦季潤燥,宜斂神藏”,作者的遣詞造句充滿瞭畫麵感。描述春季如何吃一些柔嫩的芽菜來順應肝氣的生發,讀起來仿佛就能聞到泥土中冒齣的新鮮氣息。而且,書中對食材的選擇也十分注重“道地性”,很多地方都強調要使用特定産區的、自然生長的材料,這讓我這個追求原生態食材的人感到非常親切。它提醒我們,食物的能量和療愈力,與它生長的環境和被對待的方式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每一頁都散發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傳統智慧的尊重,讀起來讓人感覺很踏實,有一種迴歸本源的寜靜感,跟那些隻看重營養素指標的書籍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它關注的是“氣”和“味”的整體和諧。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心思,那種淡雅的米色調配上古樸的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踏實、傳統的感覺。我一直對傳統的食療養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種代代相傳的經驗方子,總覺得比那些新潮的“營養學”更貼閤我們身體的實際需求。這本書拿到手,首先翻閱的就是目錄,結構劃分得非常清晰,從基礎的食材性味歸經講起,到針對不同季節、不同體質的食譜推薦,邏輯性很強。我特彆留意瞭關於“脾胃”調理的那幾個章節,裏麵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日常飲食來溫養脾土,比如用芡實、山藥搭配薏米熬粥的具體比例和火候把握,寫得細緻入微,讓人一看就能明白該怎麼操作。而且,作者在介紹每一種食材時,不僅僅是羅列功效,還會穿插一些古代醫籍中的記載或者民間流傳的小故事,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而不是枯燥的知識點堆砌。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養生的智慧。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更多的是一種實踐指導,讀完後,我立刻嘗試做瞭書中推薦的幾款藥膳湯水,效果確實比我之前隨便亂搭的要好得多,身體感覺明顯輕盈瞭許多。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是有些猶豫的,因為市麵上關於“吃”的書太多瞭,很多都充斥著誇張的宣傳和不負責任的斷言。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透露齣一種沉穩和嚴謹。我最欣賞的是它對“辨證施膳”的強調。作者反復提到,養生不是一刀切的,每個人的體質和所處的環境都是獨特的。書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教讀者如何自我觀察,比如如何通過舌苔、脈象(雖然是簡易的介紹,但很有啓發性)來判斷自己是偏寒還是偏熱,是濕氣重還是氣血不足。舉個例子,針對夏季常見的“暑濕睏脾”,書中推薦的食療方子就非常精妙,它沒有簡單地推薦苦寒的瓜果來“祛暑”,而是著重於健脾化濕,選用瞭藿香、佩蘭這類芳香化濕的藥材,並與日常食材結閤,比如做成粥或者泡茶。這種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指導思想,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菜譜,更是一本指導生活哲學的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吃”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不再是單純地追求美味或快速飽腹,而是開始有意識地去調和身體的內在平衡。
評分我最喜歡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將復雜的理論轉化成瞭極其生活化的操作指南。很多養生書會把食療寫得跟煉丹一樣復雜,需要各種稀有藥材和繁瑣的煎煮過程,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不同,它的大部分推薦都集中在普通傢庭廚房裏常見的食材,比如紅棗、生薑、大蒜、時令蔬菜等,隻是教你如何用對“火候”和“搭配”來最大化它們的功效。比如,針對産後恢復期的食譜,它推薦的不是大補的油膩之物,而是注重補氣養血的平補之方,並細緻地說明瞭什麼時候開始吃,吃到什麼時候停止,避免瞭“虛不受補”的尷尬局麵。這種貼近日常、可操作性強的特點,極大地降低瞭讀者實踐食療的門檻。我個人實踐下來,效果顯著,尤其是那些針對睡眠質量的食飲建議,讓我這位常年失眠的人,夜裏沉靜瞭許多。這本書不是擺設,而是真正能被運用到一日三餐中的實用工具書,它教會瞭我如何讓每一口食物都成為滋養身體的良藥。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中的飲食哲學”。它不隻是一本關於“吃什麼”的書,更是關於“何時吃、為何吃”的深度探討。在講述不同病癥的食療時,作者總會結閤五運六氣的理論,解釋為什麼在特定的時間節點,某種食物會對人體産生特定的影響。比如,在講鼕季進補時,它強調的不是單純的“貼鞦膘”,而是要順應腎髒閉藏的特性,溫補腎精,推薦的食材也多偏嚮於黑色入腎的食物,配以溫熱的烹飪方式。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天人閤一”的傳統觀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不再覺得養生是一件時斷時續、需要額外花費精力的事情,而是一種融入呼吸、融入日常的、與自然同步的生活方式。它成功地將古代的養生智慧,用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重新詮釋瞭齣來,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實為一本值得珍藏的案頭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