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台版 咖啡职人究极技法图典 快速掌握咖啡职人的风味准则参考书 | |
| 出版单位: | 麦浩斯 | |
| 作 者: | 辛基旭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0月 | |
| 语 言: | 繁体中文 | |
| I S B N : | 9789864081530 | |
| 图书定价: | 115 RMB/本 | |
| 图书规格: | 平装 1/16开本 229×171(mm)279页 0.6KG/本 |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对比市面上其他几本著名的咖啡专业书籍,这本书在“实操性”上做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平衡点。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这是什么”的层面,更侧重于“告诉你如何做到最好”的指导。里面详细描述的那些操作细节,比如研磨度的微调对不同冲煮工具的影响,水温控制在特定参数区间内对酸度和甜感释放的微妙变化,都提供了极其精确的数据支持和经验总结。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在吧台和烘焙机旁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些“微调”往往就是决定一杯咖啡是平庸还是卓越的关键。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整,去实现你心中理想的那个风味目标,而不是空泛地谈论“好咖啡”的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感很强,色彩搭配也挺讲究,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很顺滑,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挑剔,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细节的图片,也能看得非常清楚,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和参考的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而且,整体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文字和图片的穿插安排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即便是初次接触咖啡烘焙或者萃取理论的新手,也能在翻阅的过程中,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沉浸其中。从外在来看,它绝对算得上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硬货”,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确实体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和对行业的热忱。它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主流的SCA标准或者常见的烘焙曲线,而是深入探讨了一些更具前瞻性和争议性的领域,比如不同处理法对咖啡分子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和量化“复杂度”这个主观指标。阅读这些部分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鼓励我们去质疑现有的流程,并尝试建立自己独特的风味模型。这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期”的资深爱好者和职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操作背后的理论依据,是那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理论,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采用了非常巧妙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咖啡豆特性介绍开始,一步步深入到风味轮的构建和理解,再到不同萃取手法对最终口感的影响。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实例,它们既贴切又生动,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拉”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中。读完一章,我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好像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咖啡知识点,突然间都变得清晰、有条理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正在我的脑海中慢慢铺展开来。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视野。它似乎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咖啡流派或者产区的标准下,而是融合了全球范围内,从传统意式浓缩到精品手冲,再到新兴的冷萃技术等多种流派的精髓。在讲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好咖啡”的不同偏好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客观和多元化,既尊重了历史传承,又不失对未来创新的包容。这种广阔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咖啡认知边界。它让我明白,风味的世界是无比丰富的,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无数种可能性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定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咖啡风味的无尽大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