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赵知劲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3080524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在简单介绍MATLAB语言及数字信号处理工具箱中的相应函数、CCS软件平台使用及
TMS320C54x DSP芯片的基础上,共安排了18个实验。基于MATLAB的实验内容涵盖了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特性分析、离散系统频率响应和零极点分布、验证取样定理、线性卷积与圆周卷积的计算、应用FFT实现信号频谱分析、利用FFT实现快速卷积、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用窗口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用频率采样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IIR和FIR数字滤波器过滤信号的实现及比较、自适应数字陷波滤波器设计、应用线性预测参数法的语音合成。基于CCS的实验内容涵盖了数字振荡器设计、DTMF信号产生与检测、FIR数字滤波器的C54x实现、IIR数字滤波器的C54x实现、FFT的C54x实现、单边带调制系统的C54x实现等。每个实验都附有相应的举例程序。
本书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验指导书,鉴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个别部分稍作调整或补充,就能为更多专业所使用。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真的让人捏了一把汗。我注意到好几个关于Z变换和Z域分析的示意图,线条模糊不清,有些关键的极点和零点标记几乎辨认不出来,这在学习信号处理这种高度依赖图形辅助理解的学科时,简直是灾难性的。特别是涉及到二维信号处理的章节,那些矩阵和向量的表示方法,字体颜色和背景的对比度太低,导致长时间阅读后眼睛非常疲劳。此外,书中提供的那些代码示例,如果仅仅是简单的MATLAB脚本还好,但当我尝试对照书中的说明去复现一些更复杂的自适应滤波算法时,发现代码的注释极其匮乏,变量命名也毫无规范可言,这使得理解算法的每一步操作变得异常困难,简直就是在考验读者的逆向工程能力。对于一本声称面向“实验”的书籍来说,配套的实验指导材料的质量,理应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而非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配上简洁的白色和橙色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活泼的感觉。拿到手里感觉分量十足,页边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比较舒服,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印刷细节上是下功夫的。不过,我个人比较关注内容本身,这本手册的章节划分逻辑性似乎有待商榷。比如,某些基础理论的铺垫部分似乎过于冗长,而对于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疑难点,讲解得又有些蜻蜓点水。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高级算法的推导过程,原以为会提供详尽的公式推导和几何解释,结果很多关键的数学步骤直接被“省略”了,这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会造成阅读上的卡顿。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能将复杂的数学概念,通过生动的图示和直观的类比完美结合起来的讲解方式,而不是纯粹的公式堆砌,或者反过来,把所有细节都省略掉。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衔接上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让读者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时能更有方向感。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是让我感到最困惑的部分。它们似乎完全脱离了正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呈现出一种随机和不成体系的状态。有些习题极其基础,可能只需要简单套用公式就能解决,完全无法检验读者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而另一些习题,难度却骤然攀升到了研究生的水平,所需的前置知识点在书中并未充分讲解,使得这些题目形同虚设,成为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例如,有一道关于多相分解的习题,要求读者自行推导出特定的变换矩阵,但书中关于多相分解的介绍仅仅是一笔带过。这种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检验之间制造的巨大鸿沟,极大地打击了读者的学习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其习题应该是对前文知识点的螺旋式巩固和深化,而不是随机抛出的难题集合,希望作者能在后续修订中,对习题的难度曲线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和重构。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试图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通信系统设计中,如何优化滤波器组在多载波调制(如OFDM)中的性能的具体案例分析,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内容着墨不多。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了经典的FIR和IIR滤波器设计方法,这些内容虽然是基础,但在当前工程实践中,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特性来设计高效的频域均衡器,或者如何处理实际信道中的非理想性对信号重建带来的影响。我翻阅了关于谱分析和时频表示的章节,发现其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傅里叶分析工具,对于小波变换在信号去噪和特征提取中的应用探讨不够深入,缺乏与最新的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平台的结合应用实例。坦白说,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想向工业前沿迈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新颖度”和“实用指向性”稍显不足,更像是一本扎实的本科教材回顾,而不是一本能指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参考宝典。
评分从整体的学术视野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内倾化”趋势。它似乎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对特定经典理论的细致阐述上,而忽略了信号处理领域日益拓宽的应用边界。比如,在面向机器学习的信号处理,也就是如何设计合适的特征向量输入到神经网络中,或者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替代传统上复杂的数字滤波器结构方面,全书几乎没有提及。再比如,物联网(IoT)设备中普遍存在的低功耗信号采集与处理的优化策略,书中也未见踪影。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似乎停在了十年前的技术节点,对于现代“大数据+AI”驱动的信号处理范式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和前瞻性。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多数是希望能够掌握足以应对未来挑战的工具箱,而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可能只适用于维护旧有的系统,对于开拓新的领域帮助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