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动态微机电系统——理论与应用
定价: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何广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0303431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本书以动态MEMS为主要对象,从功能材料的制备、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与失效模式分析、建模与控制方法以及系统应用的角度,较深入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取材于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的一些科研成果,同时也对动态MEMS所涵盖专业领域国内外的主流前沿技术进行系统归纳,使读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动态MEMS的主要技术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一步开展研究。本书内容安排力求深入浅出,引文详实丰富,适合作为初涉本领域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读者参考。
本书以动态微机电系统(MEMS)为主要对象,介绍其相关的功能材料、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以及控制方法。全书共6章,主要内容包括:动态MEMS主要技术领域的简况;动态MEMS中常用的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动态MEMS器件的主要设计方法及其发展现状;动态MEMS的制造工艺,常见失效模式及其克服方法;动态MEMS的控制理论基础、控制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控制实验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典型动态MEMS系统剖析。《动态微机电系统》可供材料类、机电工程类、自动控制类、仪器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MEMS功能材料、MEMS器件设计、MEMS制造工艺和MEMS控制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参考。
前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EMS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技术领域 1.3 动态MEMS中的常用材料 1.4 动态MEMS的设计方法简介 1.5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1.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1.7 MEMS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第2章 动态MEMS中的功能材料与制备方法 2.1 引言 2.2 动态MEMS压电材料 2.3 动态MEMS磁致伸缩材料 2.4 动态MEMS形状记忆合金材料 2.5 动态MEMS智能高分子材料 参考文献第3章 动态MEMS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分布式全柔性微机构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3.3 动态MEMS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3.4 电热微致动器的鲁棒优化设计 3.5 可变电容静电微电机的优化设计 3.6 动态MEMS设计理论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第4章 动态MEMS的制造技术 4.1 MEMS的制造技术简介 4.2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4.3 光刻技术 4.4 刻蚀技术 4.5 键合工艺技术 4.6 MEMS制造中常见的失效模式与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第5章 动态MEMS的建模与控制技术 5.1 引言 5.2 典型动态MEMS的动力学模型 5.3 动态MEMS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应用 5.4 动态MEMS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5.5 动态MEMS的控制器设计 5.6 动态MEMS的控制技术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第6章 典型动态MEMS剖析 6.1 压电微致动器的电荷驱动控制 6.2 压电微电机 6.3 旋转式静电微致动器 6.4 PZT微致动器的制备 参考文献
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其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它成功地将机械工程的刚性结构分析与电子工程的信号处理、材料科学的本征属性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在关于能量收集器效率最大化的章节中,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应用层面,而是引入了随机过程理论来描述环境激励的不确定性,并据此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匹配网络。这个设计思路非常新颖,它不再追求单一工况下的最优解,而是力求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整体性能的稳健性。书中对高频响应的分析部分,也充分考虑了电磁耦合效应,使得模型更加贴近真实世界中器件的运行状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读者如何用一套系统、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去审视和解决微纳机电系统面临的复杂工程挑战。它更像是一把瑞士军刀,工具箱里装满了应对各种疑难杂症的精密工具。
评分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内容的广博性。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应用,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将从基础物理原理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技术都囊括其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型传感器的那一章,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基于微振子原理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从信号采集、噪声抑制到数据处理的全流程都给出了深入的剖析。例如,作者对于如何通过优化腔体几何形状来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提出的那套优化算法框架,非常具有操作性。我试着用书中的参数进行反推验证,发现其预测结果与我实验室目前的实验数据吻合度非常高,这无疑是对我下一步优化实验方案的极大鼓舞。不过,有一点小小的建议是,对于一些涉及复杂流体动力学的章节,如果能增加一些实际操作中容易忽略的工程近似条件的讨论,或许能让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少走一些弯路。但瑕不掩瑜,这本书在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方面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为凝练,处处透露着资深专家的风范,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或解释,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直指核心问题。它更像是一份高精尖领域的“技术白皮书”,而非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啃读关于薄膜沉积和微加工工艺的章节,作者对不同刻蚀工艺(如ICP-RIE)对结构形貌的微观影响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对比分析。尤其是在讨论表面粗糙度对谐振器品质因数的影响时,书中提供的修正模型,比目前国际上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某些结论更为精细和全面。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反映了作者在实际工程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深厚功底。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能让你在既有的认知框架上搭建起更坚固、更精密的知识大厦。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对于那些想从零开始了解这个领域的新手,他们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基础的教材一同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格调,封面采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显得既专业又富有现代感。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内容上,它似乎深入探讨了材料科学与精密机械设计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比如,书中对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力学响应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和分析,这一点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生物传感器研发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提出了对微纳尺度现象理解的范式转变,并系统地梳理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器件制造的整个链条,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尤其是关于压电效应在微结构中的非线性行为的讨论,不仅理论推导详实,还配有大量的仿真结果图表,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实用性。尽管部分涉及量子力学的章节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耐心,力求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用直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深受启发的学术著作,对于致力于微纳机电领域研究的工程师和研究生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对“精确控制”的执着追求。书中对微动机构的驱动与反馈控制算法的探讨,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盛宴。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教材那样停留在经典控制理论的表面,而是直接深入到具有显著时滞、非线性和高频耦合效应的微系统特性中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阻尼效应和热噪声对系统性能影响时所采用的统计物理方法,这使得对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书中给出的多个PID控制器优化实例,都是基于实际系统参数标定的,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假设。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调试真实样机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操指南。此外,书中对新一代驱动技术,比如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在微尺度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初步的理论建模,展示了作者前瞻性的视野。虽然书中对软件仿真工具的使用介绍略显保守,但其提供的纯数学模型足以支持任何主流仿真平台进行验证,这反而保留了更大的灵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