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速分组接入技术:HSDPA/HSUPA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黄韬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1112010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随着宽带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原定目标规定的2Mbit/s的传输速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WiMAX等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3G本身必然要向更高带宽的方向演进。而HSDPA技术达到商用水平,良好地解决了移动宽带化的问题,从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进。
本书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HSDPA/HSUPA技术。全书总的来讲分为两部分,部分为HSDPA技术,第二部分为SHUPA技术。主要介绍包括:HSDPA/SHUPS的物理层技术,HSDPA/HSUPA的L2/L3层技术,HSDPA对Iub/Iur接口的影响,HSDPA/HSUPA中合资用的关键技术,HSDPA/HSUPA的性能仿真分析,增强型的HSDPA,HSDPA的TDD模式,HSDPA的网络规划等。
本书可作为信息与通信行为广大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丛书序
前言
章 HSDPA/HSUPA技术的背景和现状
1.1 移动通信现状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进展状况
1.3 HSDPA/HSUPA技术的概述及演进阶段
1.4 HSDPA/HSUPA技术性能分析
1.5 HSDPA/HSUPA使用的关键技术
1.6 HSDPA与A2000 1x EV-DO系统的比较
1.7 HSDPA和HSDPA商用前景分析
第2章 HSDPA物理层结构
2.1 新增信道
2.2 基本物理层结构
2.3 HS-DSCH信道编辑与调制
2.4 物理层HARQ功能与速率匹配
2.5 相关信令及流程
2.6 UE能力
第3章 HSDPA L2/L3层技术
3.1 HS-DSCH协议结构
3.2 HS-DSCH MAC结构
3.3 HARQ协议
3.4 MAC层数据格式
3.5 信令参数
3.6 HS-DSCH协议终止点
3.7 移动性处理
3.8 无线资源管理
第4章 HSDPA对Iub/Iur接口
第5章 HSDPA关键技术
第6章 增强型HSDPA
第7章 HSDPA的TDD模式
第8章 HSD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第9章 HSUPA物理层结构
0章 HSDPA L2/L3层技术
1章 HSDPA关键技术
2章 HSDPA性能的仿真及分析
3章 HSDPA网络规划
附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来攻克关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WCDMA架构下如何映射到HSDPA/HSUPA帧结构的部分。这本书对这种复杂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的讲解,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几乎是将标准文档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了一遍。然而,正因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导致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转,以确保对上下文中所有假设和约束条件的全面理解。比如,当讨论到信道质量指示(CQI)反馈机制时,它深入探讨了各种反馈模式的性能差异,但对于这些反馈模式在实际网络负载下的动态切换策略,描述得相对模糊。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极其精密的引擎蓝图,每一个齿轮的尺寸都标得清清楚楚,但缺少了关于如何将这个引擎装配到整辆汽车,并让它适应不同路况的操作手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介绍完理论模型后,能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在实际部署中,为了应对延迟、抖动或功耗限制,工程师们通常会采用哪些折衷方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对于追求效率和快速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有更强的自我归纳和提取能力。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显得有些不平衡。前期的理论铺垫部分占据了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内容详实到令人赞叹,涵盖了从空口接口到物理层调制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是,当涉及到系统层面的演进,比如如何与核心网协同以实现更高级别的QoS保证时,这部分内容明显被压缩了,显得草草收尾。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完整覆盖“从空口到核心”的端到端视角,特别是考虑到这套技术是构建移动宽带的基础。例如,对于数据承载的优先级管理,在用户侧和网络侧的策略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篇幅进行深入探讨。这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专注于“无线接入层”的深度技术手册,而不是对整个高速分组接入系统的全景式解析。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整个技术栈如何协同工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会留下一个“只知其深,不见其广”的遗憾。它更适合作为某个特定技术模块的深度参考资料,而非一本全面的入门或进阶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硬核”,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比喻或者类比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对于习惯了通过生动案例来理解复杂技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每一次阅读体验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持续的高度集中。例如,在讲解IPR(智能功率控制)与FER(快速错误校正)反馈环路耦合时,作者直接给出了耦合矩阵的推导,而没有首先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或场景来勾勒出两者相互作用的大致逻辑。这使得我对整个控制闭环的动态响应特性理解得不够直观。我一直在寻找书中是否有关于不同设备制造商(Vendor)在实现这些标准时所采用的不同优化侧重点的对比分析。毕竟,理论再完美,最终都要落实到不同芯片组和基站硬件的实现上,这些差异往往是影响最终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标准的“理想模型”,而对现实世界中的“不完美实现”着墨甚少。这种纯粹的理论导向,使得读者在试图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场站中遇到的性能瓶颈问题时,缺乏一个有效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简洁却又透露着专业气息的蓝白配色,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严谨而深入的。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和分量所吸引,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内容组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我带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第一章,希望能从这里开始构建起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宏大图景。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阅读时,发现它似乎更倾向于从一个非常基础的、偏向物理层和信号处理的角度去铺陈技术细节。对于一个希望快速掌握业务应用层或网络架构演进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开篇的深度可能会让人略感吃力,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啃读那些公式和理论推导。我期待的是能够更快地将理论与实际部署中的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在复杂的城市峡谷环境或高密度区域,这些技术是如何展现出其优越性的,但目前看来,这些“实战经验”的影子还比较淡薄,更多的是对“为什么能做到高速”的数学证明。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清晰的路线图指引,否则很容易在技术的汪洋中迷失方向,找不到明确的学习重点和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坦白讲,初读时有些挑战性。我总觉得在阅读一些非常技术性的图表时,细节的呈现不够清晰锐利,尤其是在涉及频谱效率分析或调度算法流程图的部分,线条的粗细和文字的密度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需要我反复眯眼确认那些关键的参数符号。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一些术语的定义,虽然书的末尾提供了很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这无疑是对学术严谨性的最大肯定,但如果能在首次出现关键技术名词时,旁注一个简洁的、易于理解的解释,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脚注,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消化大量信息的工程师来说,会是极大的帮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供研究人员参考的“字典”,更能成为一线工程师的“工具书”。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3GPP标准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知识密度高到令人敬畏,但同时也意味着入门的门槛被抬高了不少。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实际网络优化案例的分析,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功率控制参数来平衡上下行吞吐量,但这类实操性的内容几乎没有,这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打了折扣,更多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而非“怎么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