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通信领域的研究兴趣点在于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深层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探讨得相对不足。我更倾向于看到技术如何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在特定社会场景下(比如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成本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笔触似乎非常专注于“技术本身”,每一个协议、每一个参数的定义都力求精确无误,这无疑是学术上的严谨,但在宏观视角下,读者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过高,而缺乏对技术“为什么”和“在哪里用”的更深层次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总想跳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义,直接去寻找结论和应用案例,但这类内容在全书中占比很小。对于希望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支撑力稍显薄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专业且严肃的,采用了深蓝色和白色的主色调,给人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感觉。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新技术的心态来翻阅的,但很快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参考资料,内容组织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太多可以让人放松阅读的趣味性元素。初看目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早期的铜线接入到最新的光纤技术,脉络清晰,这一点值得肯定。不过,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其中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的展开显得有些冗长,感觉像是要把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导致主干信息被一些细节淹没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更侧重于案例分析和实际部署中的难点攻克,这样对实践者来说会更有价值。整体来说,它是一本扎实的基础读物,但阅读体验上略显枯燥。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用户体验和产品迭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略显滞后。虽然它详细介绍了现有和主流的技术标准,但对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下一代用户需求和接口变革,讨论得非常保守和基础。例如,在谈到用户侧设备与网络交互的流畅性、低延迟体验的优化策略上,着墨不多。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对过去十年技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而非对未来五年技术趋势的预判和指导。我们知道,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用户对速度和稳定性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攀升。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对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接入层面的具体应用潜力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探讨,而不是停留在对现有硬件架构的深入剖析上。因此,对于寻求创新思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燃料”可能稍显陈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就是典型的学院派写作。逻辑结构无可挑剔,从定义到推导,再到总结,步步为营,非常适合需要通过考试或者进行学术报告的读者。它的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非常到位,生怕出现歧义。然而,这种过度追求精确性的结果是,行文节奏非常缓慢,读起来需要集中极高的注意力去消化每一个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轻松阅读来“扫盲”或建立初步概念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认知上的马拉松。我个人感觉,如果能引入一些现代的图表设计,比如流程图、对比矩阵,而不是大量依赖纯文本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系统架构,阅读体验会流畅很多。目前的状态更像是在啃一本很硬的干粮,虽然营养丰富,但消化过程颇为不易。
评分作为一名在网络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落地性”和“前瞻性”。这本书在技术的演进路径上梳理得不错,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技术会朝着现在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讲解具体技术实现细节时,总觉得隔着一层“理论的面纱”。比如,在谈到某项新技术时,书里给出了标准的协议栈描述,但对于设备选型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参数,以及厂商之间兼容性差异导致的问题,提及得比较少。这使得我在合上书本后,面对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兼容性故障时,依然感到有些无力。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直接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秘籍”,而不是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如果能在章节末尾增加一些“实战经验分享”或者“常见陷阱警示”,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