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世满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宽带接入
  • 信息通信
  • 通信规划
  • 网络技术
  • 光纤通信
  • 无线通信
  • 5G
  • 网络工程
  • 通信工程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512058
商品编码:297121661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郭世满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63512058

字数:

页码:3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宽带化、分组化、多样化和光纤化及多业务网络平台化是未来接入网发展的大趋势。《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结合我国宽带接入技术现状和发展,对主要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技术。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的内容涵盖宽带接入网络技术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铜缆数字用户线(DSL)、光纤接入网(QAN)、光纤同轴混合(HFG)与电缆调制解器(CM)、IP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等,以及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技术,如网络电视(IPTV)、WiMAX、家庭网络、光纤到户(FTTH)等。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高等涵授生教材已使用多次。因此,信息工程、电工工种和基他相近的专业都可以选用为教材。同时,《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对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研究、开发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份值。

目录


章 宽带接入网概述
1.1 理解宽带
1.1.1 什么是宽带?
1.1.2 宽带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1.1.3 支撑宽带的技术
1.2 宽带接入技术
1.1.2 基于PSTN的接入技术
1.2.2 基于LAN的以太网接入技术
1.2.3 基于光纤的接入技术
1.2.4 基于同轴电缆的接入技术
1.2.5 无线接入技术
1.2.6 自由空间光通信
1.2.7 网络电视(IPTV)
1.2.8 家庭网络
1.3 下一代网络中的宽带接入
1.3.1 网络发展的技术路线
1.3.2 发展下一代网络的驱动力量
1.3.3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3.4 网络转型(演进)的五大发展方向
1.3.5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接入网中的基础技术
2.1 信息与通信
2.1.1 信息
2.1.2 信息量与熵
2.1.3 互信息量与条件熵
2.1.4 冗余度、编码效率与压缩比
2.1.5 信首及信道容量
2.1.6 编码定理
2.2 音频信源编码
2.2.1 编码质量的评价
2.2.2 线性预测编码
2.2.3 激励信源编码
2.3 视频信源编码
2.3.1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2.3.2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2.3.3 常用的数据压缩技术
2.3.4 编码举例
2.4 电视基础知识
2.4.1 编码举例
2.4.2 彩色电视系统
2.4.3 电视信号的频谱特点与频道分配
2.4.4 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4.5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2.5 多载波技术
2.6 二线数字双工传输
2.7 V5接口及其协议
2.7.1 V5接口的构成
2.7.2 V5接口的体系结构
2.7.3 V5接口的协议
2.8 接入网的概念
2.8.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8.2 接入网的主要接口
2.8.3 接入网的管理
2.8.4 接入网的拓扑结构
2.9 Y.1231定义的IP接入网
2.9.1 接入网的定义、位置、功能模型
2.9.2 IP接入网与G.902定义的接入网的比较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铜线接入技术
3.1 DSL的信号环境
3.1.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3.1.2 串扰和其他噪声
3.1.3 混合线圈与回波
3.2 铜线接入信号处理技术
3.2.1 2BIQ码
3.2.2 QAM
3.2.3 CAP
3.2.4 DMT
3.3 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
3.3.1 HDSL系统的基本组成
3.3.2 HDSL贴结构
3.3.3 HDSL关键技术
3.3.4 HDSL的贴结构
3.3.5 HDSL的局限性
3.4 第二代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2)接入技术
3.4.1 HDSL2的设计目标
3.4.2 HDSL2的线路编码
3.4.3 HDSL2的FDM和波抵消
3.5 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
3.5.1 ADSL 的提出
3.5.2 ADSL 的技术特点
3.5.3 ADSL的系统结构
3.5.4 ADSL的技术基础
3.5.5 ADSL的传输模型及其应用
3.6 G.Lite与DSLAM
3.6.1 G.Lite
3.6.2 DSLAM
3.6.3 Video over ADSL解决方案
3.6.4 ADS-DSLAM技术的发展
3.7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
3.7.1 VDSL的系统构成
3.7.2 VDSL的相关技术
3.7.3 VDSL存在的问题
3.7.4 VDSL的应用
3.8 新一代xDSL技术及其应用
3.8.1 ADSL2与ADSL2+
3.8.2 VDSL技术
3.8.3 VDSL2--的DSL技术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光纤接入技术
4.1 光纤接入系统的基本配置
4.2 无源光网络(PON)接入技术
4.2.1 PON 拓扑结构
4.2.2 PON 的关键技术
4.2.3 PON 功能结构
4.2.4 PON 技术应用
4.3 ATM 无源光网络(APON)接入技术
4.3.1 APON模型及特 点
4.3.2 APON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4.3.3 APON 帧结构及关键技术
4.3.4 测距
4.4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接入技术
4.4.1 EPON 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4.4.2 EPON 传输原理及帖结构
4.4.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4.4.4 EPON关键技术
4.5 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
4.5.1 GPON 的引入
4.5.2 GPON 的操作
4.5.3 GPON 封装方法--GEM
4.5.4 GPON 帖结构
4.5.5 GPON中传输容器(T-CONT)
4.5.6 APON、EPON和GPON的比较
4.6 有源光网络(AON)接入技术
4.6.1 AON 简化技术
4.6.2 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4.7 光纤用户--接入网的未来方向
4.7.1 光纤到户兴起的主要原因
4.7.2 光纤到户蕴含的商业机会
4.7.3 光纤到户的蕴含商业机会
4.7.4 光纤到户的体系结构和标准
4.7.5 光纤到户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有线电视接入网
5.1 有线电视的组成、分类与发展
5.1.1 传统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5.1.2 有线电视系统的分类
5.1.3 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
5.2 HFC的基本概念
5.2.1 HFC 的发展
5.2.2 HFC 的结构
5.2.3 频谱分配方案
5.2.4 调制与多点接入方式
5.2.5 HFC的特点
5.2.6 CATV网的宽带综合应用业务
5.3 Cable Modem 系统工作原理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工作原理
……

第6章 无线接入技术
第7章 IP接入技术
第8章 网络电视技术
第9章 家庭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 一、 编者的话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宽带接入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技术演进和应用拓展从未止步。从最初的拨号上网,到 ADSL、光纤入户,再到如今的 5G、Wi-Fi 6E,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阐述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中,特别是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脉络、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应用场景。我们深知,要把握住信息通信发展的时代脉搏,就必须对宽带接入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和前瞻性的认知。因此,我们汇聚了多位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倾注心血,力求为读者呈现一本内容扎实、条理清晰、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材。 本书不仅是对现有宽带接入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帮助广大读者,无论是高校学生、科研人员、行业工程师,还是对信息通信技术感兴趣的社会大众,能够建立起对宽带接入技术全面、准确的认识,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启示。 我们相信,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理解宽带接入技术,就是理解通往未来数字社会的钥匙。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信息通信奥秘,赋能数字时代发展的得力助手。 二、 作者简介(示例,实际应为作者真实信息) 本书由国内信息通信领域的资深专家团队共同编撰。 主编: [主编姓名],博士,教授,XX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副主编: [副主编姓名],博士,高级工程师,XX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拥有丰富的运营商网络规划、部署和优化经验,对宽带接入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有着深刻的见解。 编者: [编者姓名],博士,副教授,XX大学,专注于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研究。 [编者姓名],博士,高级工程师,XX设备公司,在光通信器件与系统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编者姓名],硕士,资深技术专家,XX运营商,精通家庭宽带网络组建与运维。 (其他编者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三、 内容简介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是一部系统性介绍当前及未来主流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旨在为信息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内容涵盖了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原理、核心技术、典型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展现宽带接入技术在支撑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回顾与趋势分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宽带接入技术从早期用户接入网到当前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演进历程。详细介绍了从拨号上网、ISDN、xDSL系列(ADSL, VDSL)到FTTx(FTTH, FTTB, FTTC)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光纤接入技术在速率、带宽、稳定性等方面相较于传统铜线接入的优势,以及其在家庭、企业用户普及的驱动因素。 接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包括从固定接入到移动接入的融合,以及面向万物互联(IoT)时代的接入需求。重点分析了 5G 蜂窝网络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在固定无线接入(FWA)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时,对 Wi-Fi 6/6E/7 等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提升室内无线接入速率、容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技术特点进行阐述。 此外,本部分还将对宽带接入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如网络覆盖、部署成本、能耗问题、频谱资源利用效率、网络安全以及如何支撑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下一代光接入技术(如 10GPON, NG-PON2)、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如 6G)、卫星互联网接入、以及智能化、软件化、云化在接入网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核心宽带接入技术详解 本部分将围绕当前主流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宽带接入技术展开深入讲解。 光纤接入技术: GPON/EPON 系统原理: 详细介绍无源光网络(PON)的体系结构,包括 OLT、ONU、ODN 的功能划分。阐述 TDM-PON(如 GPON, EPON)的时分复用机制、功率预算、光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重点讲解动/静态带宽分配、业务隔离、安全机制等。 下一代光接入技术: 介绍 10GPON、NG-PON2 等技术在提高速率、支持更长距离、更灵活业务和更优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特点。分析其在满足未来高清视频、VR/AR、工业互联网等高带宽应用需求方面的作用。 光网络单元 (ONU) 和光网络终端 (ONT) 技术: 讲解不同类型 ONU/ONT 的功能和接口,以及它们如何与用户设备连接,实现光信号的电信号转换。 铜线接入技术(回顾与演进): ADSL/VDSL 技术: 简要回顾 ADSL 的原理,并重点介绍 VDSL(包括 VDSL2)及其在提升现有铜线网络速率方面的技术手段,如更宽的频带、多载波调制等。分析 VDSL 在铜线升级到光纤过程中的过渡作用。 G.fast 技术: 介绍 G.fast 技术如何利用极短距离的铜线实现 Gbps 级别的接入速率,以及其应用场景和部署挑战。 无线接入技术: 5G 蜂窝网络接入: 5G NR (New Radio) 核心技术: 详细阐述 5G NR 的帧结构、时域/频域资源分配、多址接入方案(OFDMA)、信道编码(Polar, LDPC)、波束赋形(Beamforming)、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等关键技术。 5G 核心网架构与接入网的配合: 介绍 5G SA (Standalone) 和 NSA (Non-Standalone) 组网模式下,接入网与核心网的接口和交互,以及 CU/DU 的分离对接入网带来的影响。 5G 固定无线接入 (FWA): 分析 5G FWA 的优势,包括快速部署、降低光纤铺设成本等,以及其在农村地区、临时覆盖等场景的应用。 Wi-Fi 技术演进: Wi-Fi 6 (802.11ax): 详细介绍 OFDMA、MU-MIMO(上行与下行)、BSS Coloring、TWT (Target Wake Time) 等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显著提升 Wi-Fi 网络的容量、效率和在密集用户环境下的性能。 Wi-Fi 6E: 介绍 Wi-Fi 6E 对 6GHz 频段的利用,为 Wi-Fi 6 提供更多频谱资源,缓解拥堵。 Wi-Fi 7 (802.11be): 展望 Wi-Fi 7 在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可靠性方面的技术突破,如 MLFS (Multi-Link Feature Set)、Preamble Puncturing 等。 第三部分: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本部分将聚焦宽带接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及由此催生的创新服务。 智慧家庭应用: 高清视频与家庭娱乐: 介绍高速宽带如何支撑 4K/8K 超高清视频点播、云游戏、VR/AR 沉浸式体验。 智能家居互联: 分析宽带接入能力(包括 Wi-Fi 6/7、蓝牙、Zigbee 等协议的协同)如何支持海量智能家居设备的连接、控制与数据交互。 家庭网络安全: 探讨家庭网络的安全挑战,以及宽带接入技术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 智慧企业与行业应用: 企业专线与 VPN: 介绍光纤和 5G FWA 如何为企业提供可靠、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和安全的广域网连接。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 分析低时延、高可靠的宽带接入(如 URLLC 的 5G)如何支持工业自动化、远程控制、机器视觉、柔性生产等应用。 智慧医疗: 探讨宽带技术在远程诊断、远程手术、高清医学影像传输、智慧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智慧教育: 分析宽带网络如何支撑在线教育平台、远程互动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教学模式的创新。 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 介绍宽带接入在车联网、智慧路灯、公共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作用。 新兴接入技术与未来展望: 卫星互联网接入: 介绍低轨卫星星座(如 Starlink)如何为偏远地区提供宽带连接,以及其与地面网络的互补关系。 量子通信接入(初步探讨): 简要介绍量子通信的原理,以及其在未来安全通信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接入网的智能化与软件化: 探讨 SDN/NFV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在接入网中的应用,如何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智能化运维。 边缘计算与接入网的融合: 分析边缘计算如何与宽带接入网协同,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降低时延,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四、 结语 《新一代信息通信规划教材: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宽带接入技术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讲解、技术解析和应用分析,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趣,加深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支撑。我们相信,掌握了宽带接入技术的精髓,也就掌握了驱动数字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 五、 参考文献(示例) [相关标准文献,如 ITU-T、IEEE 标准] [经典通信原理教材] [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 [权威行业报告] (注:以上内容为示例,实际书中应包含更详尽的章节划分、技术细节、图表、公式推导、案例分析、习题等,以满足教材的教学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通信领域的研究兴趣点在于其对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深层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探讨得相对不足。我更倾向于看到技术如何驱动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在特定社会场景下(比如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成本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笔触似乎非常专注于“技术本身”,每一个协议、每一个参数的定义都力求精确无误,这无疑是学术上的严谨,但在宏观视角下,读者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过高,而缺乏对技术“为什么”和“在哪里用”的更深层次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总想跳过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义,直接去寻找结论和应用案例,但这类内容在全书中占比很小。对于希望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支撑力稍显薄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专业且严肃的,采用了深蓝色和白色的主色调,给人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感觉。我本来是抱着学习新技术的心态来翻阅的,但很快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参考资料,内容组织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太多可以让人放松阅读的趣味性元素。初看目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早期的铜线接入到最新的光纤技术,脉络清晰,这一点值得肯定。不过,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其中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的展开显得有些冗长,感觉像是要把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导致主干信息被一些细节淹没了。希望未来的版本能更侧重于案例分析和实际部署中的难点攻克,这样对实践者来说会更有价值。整体来说,它是一本扎实的基础读物,但阅读体验上略显枯燥。

评分

从一个侧重于用户体验和产品迭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略显滞后。虽然它详细介绍了现有和主流的技术标准,但对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下一代用户需求和接口变革,讨论得非常保守和基础。例如,在谈到用户侧设备与网络交互的流畅性、低延迟体验的优化策略上,着墨不多。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对过去十年技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而非对未来五年技术趋势的预判和指导。我们知道,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用户对速度和稳定性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攀升。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对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接入层面的具体应用潜力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探讨,而不是停留在对现有硬件架构的深入剖析上。因此,对于寻求创新思路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燃料”可能稍显陈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就是典型的学院派写作。逻辑结构无可挑剔,从定义到推导,再到总结,步步为营,非常适合需要通过考试或者进行学术报告的读者。它的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非常到位,生怕出现歧义。然而,这种过度追求精确性的结果是,行文节奏非常缓慢,读起来需要集中极高的注意力去消化每一个长句和复杂的从句。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轻松阅读来“扫盲”或建立初步概念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认知上的马拉松。我个人感觉,如果能引入一些现代的图表设计,比如流程图、对比矩阵,而不是大量依赖纯文本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系统架构,阅读体验会流畅很多。目前的状态更像是在啃一本很硬的干粮,虽然营养丰富,但消化过程颇为不易。

评分

作为一名在网络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落地性”和“前瞻性”。这本书在技术的演进路径上梳理得不错,可以帮助理解为什么技术会朝着现在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讲解具体技术实现细节时,总觉得隔着一层“理论的面纱”。比如,在谈到某项新技术时,书里给出了标准的协议栈描述,但对于设备选型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参数,以及厂商之间兼容性差异导致的问题,提及得比较少。这使得我在合上书本后,面对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兼容性故障时,依然感到有些无力。我期待的是那种能直接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的“秘籍”,而不是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如果能在章节末尾增加一些“实战经验分享”或者“常见陷阱警示”,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