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线通信基础 |
| 作者 | 张炜,王世练,高凯,朱江 |
| 定价 | 54.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07689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重点论述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阐述了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基本知识。全书共分8 章,内容包括无线信道的特性、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扩频通信技术、无线通信中的组网技术、无线信道的抗衰落技术及典型无线网络等。本书内容讲述清晰扼要,配有丰富的图示、例题和习题。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手头上一个关于5G新空口(NR)的关键项目。我对无线通信领域算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基础理论也比较熟悉,所以更看重的是技术前沿的阐述和标准化内容的解析。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相当令人失望。它似乎更偏重于传统的2G/3G/4G时代的理论框架,对于最新的波束赋形、毫米波(mmWave)信道建模,甚至是网络切片这些概念的介绍,都显得非常滞后和笼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的那一章,期望能看到如何用低复杂度算法处理大规模导频污染和通道估计的最新进展,结果书中只是简单地复述了预编码的基本概念,没有深入到大规模天线阵列下的实际性能瓶颈和对应的优化策略。感觉这本书的编写周期可能停在了好几年前,很多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买一本“现货”的书,我本意是想快速获取最新的知识体系,但读完后发现,我花费的时间并没有换来多少能直接应用于当前工作的新鲜见解。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大学本科教材的再版,而非面向前沿工程师的参考书。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手感很好,图文清晰,这一点上“科学出版社”的水准还是有保证的。但内容方面,我对它的一些章节组织方式实在不敢苟同。它似乎将“同步与定时”、“多址接入”和“信道估计”这几个核心模块的处理方式割裂得太厉害了。例如,在讲同步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循环前缀(CP)的设计哲学,但这在后续的信道估计章节中并没有形成有力的呼应,导致读者需要反复回顾前面的内容,才能理解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帧结构下,需要使用特定的序列来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更让我困惑的是,很多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放在了一起讲解。比如,在讨论了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性能之后,紧接着就跳跃到了频谱效率的定义,中间缺少了关于如何从扩频优势转化到频谱利用率提升的关键桥梁——比如跳频或直接序列扩频(DSSS)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权衡。这种知识的组织逻辑,给我的感觉就是“堆砌”而非“构建”,阅读体验上缺乏流畅的引导,需要我自己去费力地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一本基础类教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评分我以一个自学者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我目前在自学射频电路和基础信号处理,希望通过这本书来补齐通信系统层面的知识短板。这本书的理论推导部分,说实话,非常“学术化”。它假设读者已经对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有着非常熟练的掌握,很多地方的推导过程省略了中间步骤,直接给出了结论。比如,在推导某个滤波器的噪声等效带宽时,涉及到的积分运算非常繁琐,但书中只是提供了一个最终结果,并没有像某些优秀的教程那样,清晰地解释每一步积分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或者为什么选择这种特定的积分路径。这导致我经常需要在草稿纸上花费大量时间去“反推”作者的思路,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学习进度。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研究生的,那也许可以接受这种高度的抽象性;但如果它面向的是像我这样的,希望通过自学打下坚实基础的工程师,那么它在“教学”这一点上做得远远不够。它更像是一份给已经懂行的人准备的“备忘录”,而不是一本能引导新人走上正轨的“指路明灯”。
评分这本《无线通信基础》的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科学出版社”这几个字去的,总觉得名家出品,内容总该扎实些。拿到手翻了翻,感觉内容有点……怎么说呢,像是把好几本不同专业背景的教材拼凑在了一起。前面讲基础理论的时候,铺陈得还算可以,公式推导也算清晰,适合初次接触这块内容的人建立一个初步的框架。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技术章节,比如信道编码或者MIMO系统,讲解的深度就明显不够了。很多关键的优化思想和工程实现上的权衡,书中只是点到为止,需要读者自己去查阅大量的扩展资料才能真正理解。举个例子,讲到OFDM的峰均功率比问题时,书里只是提了要用特定的预失真技术,但对于不同预失真技术的优缺点对比,以及在实际基站部署中如何根据成本和性能指标进行选择,完全是一笔带过。这就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变得很尴尬:对于想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它显得太浅薄,像一本入门手册;而对于完全的新手来说,有些地方的数学推导又显得过于抽象,缺乏足够的直观解释和应用实例支撑。我期望它能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既有严谨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工程案例分析,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平庸,读完后感觉知识点是零散的,缺乏一个有机的整体感。
评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无线”二字的体现不够充分。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离散时间信号处理、数字调制(QPSK, 16QAM等)以及基本的编码理论,这些内容放在任何一本信号处理或通信原理的教材里都不会显得突兀。然而,一旦涉及到“无线信道”的特殊性时,它的描述就变得非常模糊和泛泛而谈了。比如,衰落信道(Fading Channel)的特性,书中只是简单提到了瑞利衰落和莱斯衰落模型,但对于多径效应如何具体影响到接收端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以及如何通过信道均衡器来动态补偿这些影响的细节,都没有深入探讨。更关键的是,对于实际无线环境中无处不在的非线性效应——比如功放的带外辐射和邻道干扰(ACI)——这本书似乎完全避开了。我期待一本“无线通信基础”的书,能用大量的篇幅去剖析这些真实世界中比理想高斯白噪声更难对付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想模型上打转。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数字通信基础”的延伸,而非一本专注于无线物理层挑战的专业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