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技术
:43.00元
售价:29.2元,便宜13.8元,折扣67
作者:王建珍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152612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本书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规范,结合目前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和电子技术的新发展,在参编者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自主创新能力编写而成。
全书分模拟电子技术篇和数字电子技术篇共12章,分别介绍了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其应用、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单元电路模-数和数-模转换、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全书有配合每章教学的设计实例、技能题和利用EWB等软件的训练题。
本书可作为高校电子、计算机、电气、通信、自动化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教育学院同类专业可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选讲。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误入了一个时间错位的图书馆。我带着对“电子技术”的期待,希望能了解基础的信号处理、PCB设计流程,或者至少是关于最新一代集成电路工艺的一些前沿讨论。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呈现的,是一种极其散文化的、近乎诗意的笔触,描述的却是一些我完全无法在技术领域找到对应点的东西。它大量篇幅用来描绘早期机械装置的美感,比如精密的钟表结构、复杂的联动齿轮系统,这些内容写得确实细腻,对于钟表爱好者来说或许很有价值。作者似乎对机械的“物理实现”情有独钟,详尽地描述了黄铜、钢铁在精度上的挑战与突破,甚至配上了许多手绘的、充满艺术感的草图。问题是,这些描述完全停留在“宏观机械”层面,从未触及任何微观层面的物理现象,更别提半导体物理或者电磁场理论了。整本书的基调是怀旧的、缓慢的,与我理解的“电子技术”那种追求速度、效率和微型化的领域格格不入。读完我脑子里留下的,是对蒸汽时代发明家们那种工匠精神的模糊敬意,而不是对现代电子技术任何部分的清晰认知。如果我需要了解的是技术美学,这本书或许能得高分,但作为一本声称是“电子技术”的教材或参考书,它彻底失焦了。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完全被它精美的排版和大量的历史插画所吸引,这让我一度以为我拿到了一本关于工业革命早期技术成就的画册。书中花费了巨大的篇幅来描绘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各大工厂的内部景象,那些巨大的、轰鸣作响的机械,复杂的皮带传动系统,以及冶金过程中对材料性能的极限压榨。作者的笔触非常侧重于“规模”和“动力”,强调人类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来对抗自然的局限性。然而,这些关于“力”的描述,与“电”和“信息”的范畴相去甚远。所谓的“技术”,在本书中几乎等同于“动力学”和“材料学”的早期阶段。书中对任何形式的电流、电压、频率、信号调制等基本概念的处理,都显得敷衍了事,仿佛它们只是后期才被引入的、不那么“纯粹”的技术分支。如果你期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任何关于现代电子设计流程的线索,比如软件仿真、系统集成或者故障排除,那无疑是在缘木求鱼。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浪漫化的工业时代赞歌,对于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手或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的参照系是完全错误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宏大且抽象,给我一种在听一场关于“万物互联”的哲学讲座的感觉,而不是一本实操性强的技术手册。它探讨的似乎是人类社会如何一步步实现对自然力量的控制和利用,从原始的火种到水力驱动的磨坊,再到早期的蒸汽机。作者运用了大量晦涩的术语来构建其理论框架,比如“能级转换的社会学意义”、“结构性耦合的张力”等,这些词汇听起来很学术,但实际上非常空泛,难以对应到任何具体的电子元件或电路图上。我翻遍了全书,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标准的电路图符号,没有一个欧姆定律的公式推导,甚至连基本的单位符号(如V、A、Ω)的规范使用都显得漫不经心,似乎作者认为这些细节是“技术教条主义”的糟粕。这本书似乎更关心“技术哲学”本身,即技术如何塑造人类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技术实践”的具体操作。对于一个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趋近于零,它提供的更多是关于“技术应该是什么”的形而上学的思考,而不是“技术如何工作”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电子技术》,但我手头拿到的这本书,怎么说呢,完全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技术”范儿。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深入浅出的电路分析、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或者至少是关于数字逻辑门、微处理器架构的详细讲解。结果呢,当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关于古代文明的哲学探讨,什么“技术起源于劳动”这种宏大叙事,让我这个只想知道怎么用示波器的读者感到一阵眩晕。再往后翻,内容开始转向了文化人类学,探讨不同地域的“器物崇拜”现象,甚至花了好几章去分析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工具的演变,配图都是些模糊不清的考古发掘照片。我努力寻找任何与“电子”二字沾边的信息,比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甚至是任何形式的现代电子设备描述,但都无功而返。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硬邦邦的、略显晦涩的科技史诗,只是它的“科技”范畴被无限扩大,把所有“工具”都囊括了进去,最终彻底稀释了“电子”这个核心概念。如果有人希望通过这本书学习任何与现代电子工程相关的知识,我只能说,你找错地方了,这更像是给历史系学生准备的入门读物,只不过名字起得极具误导性。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的,用一个如此明确的技术名词来包装一部泛泛而谈的文化论著。
评分说实话,我花了很大的力气试图从这本书中榨取一点点与“电子”相关的哪怕是边缘的知识,但最后的结果是彻底的挫败感。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组织,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籍,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信息编码与传播的历史”的论文集。它从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谈起,深入探讨了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欧洲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甚至用了专门的章节来分析电报和莫尔斯电码的早期应用。这些内容本身无可厚非,都属于信息传播史的范畴,但它们与现代我们所指的“电子技术”——即基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应用——相去甚远。作者似乎将“技术”等同于“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并把重点放在了人类历史上那些非电力的、纯粹的符号学变革上。书中对晶体管的提及,可能也就一笔带过,作为对电报时代的“超越”的脚注,而不是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因此,如果你期待了解如何设计一个放大电路、如何进行嵌入式编程,或者任何与现代电子设备运行原理相关的内容,这本书将是一场漫长的、关于符号演变的哲学之旅,极其考验读者的耐心和对主题的宽容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