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製作400問
定價:46.00元
作者:劉修文 張建平 徐瑋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0303757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電子製作400問》內容以增長初學者的電子製作技能為綫索,以問答的形式,分彆
介紹電子製作常用工具,常用電子元器件的選用、檢測與安裝,萬用錶的使
用,手工焊接技術,印製電路闆的設計與製作,電子製作的調試以及22個製
作實例。簡單實用!
內容提要
《電子製作400問》內容以增長初學者的電子製作技能為綫索,以問答的形式,分彆
介紹電子製作常用工具,常用電子元器件的選用、檢測與安裝,萬用錶的使
用,手工焊接技術,印製電路闆的設計與製作,電子製作的調試以及22個製
作實例。
全書內容共6章:章電子製作的知識,第2章常用元器件的選用
與檢測,第3章手工焊接技術,第4章印製電路闆設計與製作,第5章實用動手
製作範例,第6章單片機應用製作實例。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覺得,優秀的工具書應該是那種可以被翻舊、被標記、甚至被咖啡濺到都不忍丟棄的夥伴。這本書如果真有400個問題,那它的覆蓋麵一定相當廣。我特彆關注它在“安全規範”和“元件選型誤區”這兩個方麵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在電子製作中,我們常常隻顧著實現功能,卻忽略瞭長期使用的可靠性,比如散熱設計不當導緻的元件過熱,或者濾波不良造成的係統不穩定。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老中醫一樣,不僅告訴你“病癥”(問題),還能告訴你“病因”(背後的物理機製),以及“調理方”(解決方案)。想象一下,當你麵對一個怎麼也調不準的振蕩電路時,如果能翻到對應的問題,看到作者用清晰的邏輯幫你剝開迷霧,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任何在綫論壇都替代不瞭的。這本書如果能成為那種“工具箱裏的必備手冊”,那就太成功瞭。
評分說實話,現在市麵上的電子技術書籍琳琅滿目,很多都追求“高大上”,一上來就跟你談什麼最新的微控製器架構或者復雜的射頻設計,讓人望而卻步。而這本《電子製作400問》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接地氣。它仿佛是為那些在自己小工作颱前,頂著一盞颱燈,對著烙鐵和萬用錶的小小工程師們準備的“救急錦囊”。我希望它能涵蓋一些非常細碎但又至關重要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我焊的焊點總是發黑?”或者“用萬用錶測量電阻時,為什麼讀數會飄忽不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技巧,往往是決定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技術專傢和入門者之間最大的區彆,往往就在於對這些“細節的敬畏”。如果這本書能將作者們多年的實踐經驗,凝練成一個個直擊痛點的問答,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行業心法秘籍”。我特彆期待看到它對常見故障排除的深入剖析,畢竟,會修比會搭更重要。
評分從排版和結構上來說,一本問答式的書籍,如果組織得不好,很容易變成一本零散的知識點堆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組織這400個問題的邏輯順序的。是按照從直流到交流、從元件到電路的順序遞進,還是按照常見應用場景進行分類?對我這種喜歡係統學習的人來說,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至關重要。如果它能構建一個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學習路徑,那麼它就不隻是一個“問答集”,而是一套結構嚴謹的教材。特彆是對於一些抽象概念,比如阻抗匹配或者反饋機製,如果能用一種“提問——解釋——舉例——拓展”的模式來處理,將會極大地提高讀者的理解深度。我希望它在解釋原理時,能夠大量使用圖示來輔助文字,畢竟,在電子學裏,“一看就懂”往往比“讀懂瞭”更高效。
評分這部書光是看名字就覺得紮實,那種“問”的形式特彆吸引人,仿佛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在耐心解答你的每一個睏惑。我記得我剛開始接觸電子製作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遇到一個似懂非懂的電路圖,對著那些密密麻麻的符號望眼欲穿,心裏隻有一個聲音:“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啊?” 如果這本書能像它的名字承諾的那樣,把四百個最常見、最讓人抓狂的問題都係統地梳理一遍,那簡直就是給初學者配瞭一副頂級的“電子顯微鏡”,能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看得清清楚楚。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講解一些基礎元件的工作原理,比如電容和電感在不同電路中的真實錶現,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公式推導。真正好的技術書籍,是能把理論和實踐的鴻溝用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實例來填平的,希望這本“400問”能做到這一點,讓那些堆積在角落裏吃灰的電子元件,重新煥發齣被理解和使用的光彩。 畢竟,電子製作的樂趣,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我能讓它動起來”的那份成就感。
評分電子製作的魅力在於其永無止境的探索性,但探索的路途上充滿瞭陷阱。我期望這本匯集瞭四百個問題的“寶典”,能夠清晰地區分齣“普遍規律”和“特定技巧”。有些問題可能隻針對某一代的芯片或某種特定的實驗環境,而有些問題則是跨越時代和技術的真理。如果作者能在解答中明確指齣哪些是必須掌握的核心原理,哪些是針對特定場景的優化方案,那這本書的價值會翻倍。一個真正有深度的技術問答,不應該隻給齣“是什麼”,更要迴答“為什麼會這樣”和“在其他情況下該怎麼變通”。如果能看到作者在總結中給齣一些前瞻性的提示,比如“未來這個領域可能齣現的新的挑戰”,那就更棒瞭。這會讓讀者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解決眼前的400個問題,更是在為未來的技術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