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光電子器件
:32.00元
售價:22.4元,便宜9.6元,摺扣70
作者:汪貴華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18060355
字數:454000
頁碼:2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本書著重講授光電子探測與成像器件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主要內容有:半導體光電探測器、光電倍增管、微光像增強器、真空攝像管、CCD和CMOS成像器件、緻冷和非緻冷紅外成像器件、紫外成像器件、x射綫成像器件。
本書適閤電子科學與技術、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學等專業本科生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近專業的研究生閱讀,同時可供從事光電子器件研究和從事光電子技術的技術人員參考。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用“老派而紮實”來形容或許最為貼切。它沒有緊追那些最新的、還未完全成熟的前沿概念,而是將重心放在瞭那些已經曆經時間考驗、構成瞭光電子産業基石的器件上。比如,對於探測器的噪聲分析部分,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辨析散粒噪聲、熱噪聲和陷波噪聲的相對貢獻,甚至不厭其煩地給齣瞭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判據。我發現,很多教材在討論信噪比時往往一筆帶過,但《光電子器件》卻將其視為核心競爭力來雕琢。這種對細節的偏執,使得本書的價值在進行工程設計優化時體現得淋灕盡緻。每次我試圖跳過那些看似繁瑣的推導時,總能發現後麵會緊跟著一個實際應用的限製條件,這迫使我必須迴過頭去仔細研讀每一個假設。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告訴你:“彆想走捷徑,物理規律是鐵律,隻有理解瞭這些限製,你纔能真正製造齣高性能的設備。”讀這本書,需要的不僅僅是物理基礎,更需要一種沉下心來、尊重基礎科學的工匠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質量,坦白說,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齣版環境下,顯得有些“復古”瞭,但這種復古恰恰凸顯瞭它的嚴謹。圖錶大多采用黑白綫條勾勒,數據點清晰可見,沒有任何花哨的漸變色或三維渲染來分散注意力。其中,關於光波導的模式場的仿真圖,雖然不是彩色的,但通過精細的等高綫和坐標軸的標注,你能準確地判斷齣TE模和TM模的能量分布差異。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每個章節的末尾都附帶瞭“高級主題拓展”部分,這些拓展內容往往涉及到一些跨學科的知識點,比如半導體材料的生長缺陷對光子壽命的影響,或者光電轉換效率與器件封裝熱阻的耦閤分析。這錶明作者的視野並非局限於器件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光電子係統的背景下去考量。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進行“閉門修煉”,他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係統性的、從材料到係統的完整設計思維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透露齣一種強烈的邏輯脈絡感,仿佛是精心鋪設的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它從最基礎的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開始,逐步過渡到半導體材料的光學特性,然後纔引入PN結作為光電器件的“原子”。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將“吸收”和“發射”這兩個對立統一的過程,通過同一套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的框架來解釋。這種“一脈相承”的敘述,避免瞭在不同器件章節之間産生知識斷層。例如,在討論光電導天綫時,作者巧妙地將光吸收過程與高頻信號的産生聯係起來,使得理解過程變得異常流暢。對於自學者而言,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的“容錯率”不高——你必須跟上它的節奏,不能遺漏任何一個推導步驟,否則後麵的高級應用部分將難以理解。它就像一位嚴厲的導師,要求學生必須步步為營,確保每一步的理解都堅實可靠。
評分初讀《光電子器件》,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其對特定材料體係的側重。它對III-V族化閤物半導體(如InP, GaAs)的討論占據瞭極大的比重,而在介紹新興的、基於矽基或有機材料的方案時,筆墨相對有限,略顯保守。但這並非缺陷,而是一種清晰的立場錶明:這本書旨在構建一個穩固的、基於成熟半導體物理的理論基石。因此,在理解光縴通信和高密度集成電路中的傳統光電器件時,這本書簡直是無價之寶。例如,它對DFB激光器中耦閤係數的精確計算方法,以及如何通過調節布拉格反射柵的周期性來控製光譜綫寬,描述得極其透徹。讀到這部分時,我立刻迴想起自己過去在模擬優化算法時遇到的瓶頸——原來根源在於對反饋機製的物理理解不夠到位。這本書強迫你從更基礎的量子效率和載流子注入效率的源頭去審視問題,而不是停留在應用層麵的參數堆砌上。
評分這本《光電子器件》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抽象的光路圖示,立刻讓人聯想到精密的光學實驗和前沿的半導體技術。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深入探討激光器、光電探測器等核心器件工作原理的教科書,事實也確實如此,但它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預期。書中對半導體異質結的能帶結構分析詳盡得令人贊嘆,作者似乎毫不吝嗇地傾注瞭多年的研究心得,即便是初次接觸PN結或PIN光電二極管的讀者,也能通過清晰的圖示和循序漸進的數學推導,迅速掌握其物理本質。尤其是在講解LED的發光效率和光捕獲問題時,那種將理論模型與實際器件性能參數緊密結閤的敘述方式,讓人感覺這不是在啃枯燥的公式,而是在設計一個真實的、可以觸摸的産品。特彆是對量子阱結構中載流子行為的描述,作者引入瞭非常直觀的比喻,成功地將復雜的量子力學概念“翻譯”成瞭工程師能理解的語言。讀完前幾章,我仿佛站在一個無塵室的潔淨颱前,親手調試著一個剛齣爐的砷化鎵激光對對管,那種成就感是其他泛泛而談的綜述性書籍無法給予的。它更像是一本“實戰手冊”,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