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
定價:200.00元
作者:中國通信學會無綫及移動通信委員會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153716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涵蓋頻譜管理與檢測、網絡優化與規劃、應急通信、軟件無綫電、終端技術與應用、無綫網絡與基礎技術創新等諸多領域,全麵反映我國無綫及移動通信領域研究、部署、應用、運維、優化等的研究進展,書中有很多運營商一綫人員的實驗或者試商用的相關資料和經驗總結,是一本業界非常少見的、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內容提要
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共收錄論文138篇,內容涵蓋無綫通信技術與研究、移動互聯網發展與創新、頻譜資源管理、通信網絡運維與規劃、雲計算與大數據等領域,全麵反映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部署、創新以及應用等新進展,充分體現我國産業鏈各方在這些領域的積極創新和深入探索。
《2014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學術大會論文集》可供全國無綫及移動通信領域的運營人員、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非常堅實和專業的印象,厚重的裝幀和清晰的標題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學術分量。我特地翻閱瞭目錄部分,發現其收錄的文章覆蓋瞭當時無綫通信領域多個前沿方嚮,從基礎理論的突破到實際應用的創新,脈絡清晰,體係完備。特彆是關於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早期探索和物聯網(IoT)在特定行業應用的幾篇綜述性文章,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作者群體的構成也非常引人注目,匯集瞭國內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這保證瞭論文的深度和廣度。對於任何一位希望係統迴顧2014年前後中國無綫通信技術發展軌跡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論文集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它不像普通教材那樣側重於知識的梳理,而是更側重於展示特定時間點上,研究人員正在攻剋的“最前沿”問題,那些充滿挑戰和爭議的創新思路被完整地記錄瞭下來,這種原始的學術碰撞感是其他二手資料難以比擬的。
評分這份論文集給我的感覺是,它精準地捕捉瞭那個時代技術轉型的關鍵節點。2014年,正是移動互聯網加速普及,對網絡帶寬和延遲提齣更高要求的時期。論文中對頻譜效率提升、能耗優化以及安全通信等議題的探討,無不體現齣對現實世界瓶頸的深刻洞察。例如,關於認知無綫電在動態頻譜接入方麵的幾篇論文,其提齣的動態博弈模型極具啓發性,顯示齣研究人員在有限資源約束下尋求最優策略的智慧。這種從“能用”到“好用”、“高效”的轉變,是技術成熟的標誌。同時,不同論文之間雖然研究方嚮各異,但在方法論上卻展現齣驚人的共性,比如對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法在通信係統優化中應用的初步嘗試,這些“萌芽”如今已發展成主流方嚮,提前從中窺見端倪,讓人對技術發展的必然性有瞭更深的體悟。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對這本論文集的整體感受,那便是“時代的切片”。它不僅僅是通信技術的一個快照,更是那一時期中國科研工作者學術精神麵貌的側麵反映。裝幀雖然略顯樸素,但內容之厚重,遠遠超過瞭其外錶所呈現的價值。我特彆欣賞其中幾篇涉及新興頻譜資源利用的論文,它們大膽地探索瞭以往被忽視的頻段,並提齣瞭創新的多址接入方案。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轉,以對比不同作者對同一技術難題的不同解決方案,這種交叉閱讀極大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技術迭代路徑的學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可靠的起點,它以近乎原始的姿態,保留瞭那個“正在發生”的技術變革的能量和細節。
評分打開正文部分,我立刻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氛圍所感染。排版非常工整,圖錶繪製精良,大量的數學公式和仿真結果都清晰可辨,可以看齣齣版社在校對和印刷工藝上投入瞭極大的精力。我隨機抽取瞭一篇關於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信道估計的論文細讀,作者采用瞭非常巧妙的稀疏采樣方法來降低計算復雜度,其推導過程邏輯鏈條嚴密,每一步的假設和論證都給齣瞭充分的解釋。讀完後我甚至立即動手在我的Matlab環境中搭建瞭一個簡單的仿真模型來驗證其核心思想的有效性,這種即時反饋和實踐驗證的驅動力,正是優秀學術論文集能給予讀者的最大價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係列高質量研究範例的集閤,示範瞭如何將復雜的理論模型轉化為可操作的工程解決方案。對於正在撰寫畢業論文或申請項目基金的青年學者而言,學習其中優秀論文的寫作規範和邏輯組織方式,其收獲遠超論文本身的內容。
評分相較於近期的國際頂級會議論文集,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其強烈的“本土化”特色和實用主義色彩。許多研究場景和標準製定是緊密圍繞國內運營商網絡部署和特定地域環境需求來展開的,這使得研究成果的落地性非常強,而非僅僅停留在純粹的理論推演層麵。例如,幾篇關於室內定位精度提升和低功耗廣域網(LPWAN)早期標準的對比分析,其數據源和測試環境都是國內實際部署的網絡環境,這對於國內相關企業進行技術選型和係統集成時,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考基準。閱讀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場盛大的行業技術交流會現場,聽到的不僅是學者的聲音,更有工程師對實際工程挑戰的呐喊。這種基於本土實踐的反哺和促進,是這本論文集獨特而珍貴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