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激光辐照效应 | 作者 | 陆启生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101843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针对的读者群体是在相应领域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研究生和相关的科研工作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 1.1 半导体内电子能态 1.2 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 1.3 半导体内载流子的有(等)效质量与迁移率 1.4 半导体材料内电子和声子的统计特性 1.4.1 电子和声子的统计分布函数 1.4.2 费米子的统计特性 1.4.3 玻色子的统计特性 1.5 热容 1.5.1 声子对热容的贡献 1.5.2 半导体中传导电子对热容的贡献 1.5.3 半导体材料的总热容 1.6 热膨胀 1.7 热传递 1.7.1 热传导 1.7.2 热对流 1.7.3 热辐射 1.8 热学参数的尺度效应 1.8.1 热容的尺度效应 1.8.2 热传递的尺度效应 1.9 半导体中离子扩散与晶体熔化 1.9.1 半导体中离子扩散 1.9.2 半导体材料的熔化 参考文献 第2章 激光在半导体材料中的传播 2.1 光在半导体中传播的一般规律 2.2 介质在电磁场中的极化 2.3 光与半导体材料耦合的量子力学叙述 2.4 半导体材料的极化率张量 2.5 半导体材料中极化电磁波的色散关系 2.6 极化激元波在半导体材料中的传播 2.7 光在半导体内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2.8 光与半导体内激子的耦合 2.9 半导体内表面极化激元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波的传播 参考文献 第3章 激光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吸收与弛豫 3.1 激光在半导体材料中的线性吸收 3.1.1 电子的线性吸收 3.1.2 半导体材料中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吸收 3.1.3 激子对激光的吸收 3.1.4 晶格对激光的线性吸收 3.1.5 选择定则 3.2 半导体材料对激光的非线性吸收 3.2.1 多光子过程 3.2.2 受激拉曼散射 3.2.3 受激布里渊散射 3.3 激光施加给半导体的基本作用力 3.3.1 激光场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力 3.3.2 激光场引起的电致伸缩力 3.3.3 辐射压力 3.3.4 有质动力 3.4 吸收的激光能量在半导体材料内的弛豫 3.4.1 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弛豫过程 3.4.2 电子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弛豫过程 3.4.3 声子与声子相互作用的弛豫过程 3.5 载流子的复合与弛豫 3.5.1 载流子的直接复合与产生 3.5.2 载流子的级联(复合中心)复合 3.5.3 载流子的辐射复合与温度和辐射场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章 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输运 4.1 玻耳兹曼方程 4.1.1 玻耳兹曼方程 4.1.2 弛豫时间近似 4.2 能量平衡模型 4.2.1 主要物理量的数学表述 4.2.2 能量平衡模型的数学表述 4.3 漂移一扩散模型 4.4 漂移扩散模型的数值解法 4.4.1 基本方程 4.4.2 边界条件 4.4.3 稳态分析 4.4.4 瞬态计算 参考文献 第5章 单元光电器件的激光辐照效应 5.1 光导型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5.1.1 光电导的激发机制 5.1.2 光导型探测器的工作模式 5.2 光伏型探测器工作原理 5.2.1 热平衡状态下的PN结 5.2.2 PN结的电学响应 5.2.3 PN结的光学响应 5.3 光电探测器的光学饱和效应 5.3.1 光导型探测器的光学饱和效应 5.3.2 光伏型探测器的光学饱和效应 5.4 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的温度效应 5.4.1 探测器结构对探测器温度变化的影响 5.4.2 光导型探测器中的温升效应 5.4.3 光伏型探测器中温升对信号的影响 5.5 波段外激光辐照光电探测器的响应机理 5.5.1 光导型探测器对波段外激光的响应机理 5.5.2 光伏型探测器对波段外激光的响应机理 5.6 单元光电探测器的激光损伤机理 5.6.1 连续激光对单元光电探测器的致损机理 参考文献 第6章 激光与阵列光电器件相互作用 6.1 可见光CCD成像器件的工作原理 6.1.1 CCD的单元结构及其功能 6.1.2 典型可见光CCD成像器件 6.1.3 CDS技术及A/D转换简介 6.2 可见光CCD的激光致眩效应与机理 6.2.1 基本激光致眩效应 6.2.2 特殊激光致眩效应 6.3 激光对CCD器件的损伤效应 6.3.1 脉冲激光对CCD损伤的一般过程 6.3.2 脉冲激光对CCD的损伤机理 6.3.3 脉冲激光对CCD材料的损伤 参考文献 第7章 激光对半导体材料的热和力学损伤 7.1 连续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引起的热和力学损伤 7.2 脉冲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引起的热和力学损伤 7.2.1 脉冲激光对硅的热和力学损伤 7.2.2 脉冲激光对砷化镓的热和力学损伤 7.2.3 脉冲激光对碲镉汞的热和力学损伤 7.2.4 脉冲激光对锑化铟的热和力学损伤 7.2.5 脉冲激光对其他半导体材料的热和力学损伤 7.2.6 脉冲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产生的周期状波纹 7.3 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热效应的基本方程 7.3.1 热传导基本方程 7.3.2 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引起的熔化和汽化 7.3.3 非傅里叶热传导简介 7.4 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力学效应的基本方程 7.4.1 热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7.4.2 激光辐照下半导体表面剧烈汽化的力学效应 7.5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引起的热和力学损伤 7.5.1 超短脉冲激光对硅的热和力学损伤 7.5.2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其他半导体材料产生的热和力学损伤 7.5.3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半导体材料产生的周期状波纹 7.6 超短脉冲激光损伤半导体材料的理论模型简介 7.6.1 超短脉冲激光对半导体材料的损伤模型 7.6.2 超短脉冲激光辐照下半导体材料的超快动力学响应 参考文献 附录A 非各向同性介质中介电张量与折射率 附录B 特殊函数 附录C 一些积分表达式的计算 附录D 能量平衡模型中主要物理量的推导 附录E 式(4—102)的推导 附录F CCD输出波形参考电压值的推导 附录G 体沟道CCD包含信号电荷状态的一维解析模型 附录H 重频激光引起CCD视频图像中次光斑漂移运动规律 附录I 动态电子快门中主光斑振荡与稳定的条件分析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专业书籍是“工具书”,那么这本《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激光辐照效应》更像是一部“哲学著作”,因为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本质属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讨论。作者坦诚地指出了,即使在高度受控的实验条件下,激光辐照导致的微观事件仍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并探讨了如何用统计物理的方法去拟合这些宏观表现。这种对科学局限性的坦诚,反而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此外,书中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也极具前瞻性,比如对深紫外和软X射线激光在新型量子点材料刻蚀中的潜力分析,非常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科学研究心态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寻找规律,如何用更审慎的态度对待实验结果。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译著那样生硬晦涩,而是带着一种欧洲科学界特有的严谨和清晰的条理性。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物理模型时,总是会先用通俗但精确的语言勾勒出核心概念,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推导。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器件性能退化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比如,它对比了不同掺杂浓度下的硅基材料在相同激光通量下的失效模式,清晰地展示了杂质能级在光热效应中的“助推”作用。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材料科学问题变得具体可感。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回顾,追溯了激光与半导体研究从早期的光电导效应到如今高功率激光加工的发展脉络,让人在学习前沿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演变过程,这种厚重感和历史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实验方法的详述上,简直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我一直对如何准确测量激光辐照后的材料参数感到头疼,很多文献都是一笔带过实验细节。但这本书不同,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先进的表征技术,比如时间分辨光谱学、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特殊应用模式,以及同步辐射光源在光致损伤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作者似乎亲身参与了这些实验的每一步,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温度效应的补偿措施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它对“可重复性”的强调,指出了很多文献中常被忽略的激光脉冲质量对结果一致性的决定性影响。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虚拟实验”,对如何设计一个严谨的激光辐照实验方案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激光辐照效应》的书,光是看到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深邃的物理魅力。我最近一直在探索半导体领域的前沿课题,尤其是如何利用激光这种高精度、高能量的工具去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反而给人一种严谨、扎实的学术气息。我刚翻开第一章,就被作者对激光与半导体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那种从基础的量子力学层面出发,逐步过渡到光子在晶格中激发电子、产生缺陷,乃至改变能带结构的逻辑推演,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特别是其中关于飞秒激光在超快过程中的应用,描述得非常细致,让我对瞬间发生的物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入门级的科普读物可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一份详尽的“工具箱”和“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在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方面,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洞察力。它不仅关注了传统的损伤和缺陷产生机制,还大篇幅地探讨了激光诱导的相变和薄膜生长——这已经触及到纳米加工和量子结构构建的范畴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激光诱导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在增强光电转换效率中的应用分析。作者非常清晰地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控激光的入射角和偏振态,精确控制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表征,进而实现对光吸收和载流子分离效率的优化。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辐照效应”研究,而是上升到了“光子学设计”的高度。这本书无疑为我未来在光电器件设计上的创新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打开了一个看待半导体材料的新视角:材料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在激光的作用下,被“编程”出所需的特定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