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定价:45.0元
作者:马大勇著,Dodolog 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11192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文摘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序言
要说《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它将那些遥远的传统节令,变得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昨天。书中对于每个节令的描述,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将节令的场景、人物、活动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可以看到人们在节日的街头巷尾忙碌的身影,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节日气息。书中讲述的一些关于节令的趣事,更是让我忍俊不禁,例如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还有一些关于节令禁忌的民间说法,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趣味。它让我明白了,这些节令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些节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愿意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评分不得不说,《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庆,更深入挖掘了许多我此前从未了解过的细枝末节。比如,关于清明节,它不仅仅讲述了扫墓祭祖,还提到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有些地方会荡秋千、放风筝,这些都是我过去从未想过的。还有七夕节,书中没有停留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而是探讨了古代女子乞巧的习俗,以及那些精巧的手工艺品,让我看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如今已经不太为人所知的节令,比如重阳节,除了登高望远,还讲到了插茱萸、赏菊饮酒的传统,让我对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配以大量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它们准确地捕捉了节令的神韵,让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更深入的文化画卷。
评分第一次拿到这本《图说中华节令趣事》,就深深被它吸引了。光看封面,那古朴的色彩和精美的插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年代。翻开内页,每一页的插画都细致入微,生动地描绘了节令的场景。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春节的篇章,从贴春联、放鞭炮到拜年、吃年夜饭,每一个细节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那些关于灶王爷的神话故事,还有各种吉祥图案的寓意,都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书里还讲到了元宵节猜灯谜的乐趣,还有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以及中秋节赏月、思乡的情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令,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将节令背后的习俗、传说、诗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感觉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博学的老者在聊天,他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在中华传统节令的魅力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我的文化。
评分《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就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一本有趣的百科全书。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节令展开,但内容却远不止于节令本身。书中对每个节令的起源、发展、演变都有详细的介绍,并且穿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与节令相关的民俗活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地不同风俗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例如,在讲述端午节时,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还介绍了南方赛龙舟、北方挂艾草等习俗,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书中的插画更是点睛之笔,它们风格多样,既有写实的描绘,也有写意的表达,将节令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欣赏这些插画,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节日之中,感受着节日的喜悦和祥和。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每个节令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可以随时翻阅,也方便深入了解。
评分拿到《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式书籍,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其轻松有趣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不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也能轻松理解。它没有使用复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生动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将每个节令的由来、习俗、传说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春节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年”的传说,还列举了许多描写春节景象的诗句,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春节的喜庆和温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小问答,这些互动式的设计,让阅读过程不再单调,反而充满了趣味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