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行歌麯鑒賞指南 | 作者 | 施詠 |
| 定價 | 49.00元 | 齣版社 | 安徽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39661841 | 齣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數 | 頁碼 | 345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中國行歌麯鑒賞指南》選取瞭近百首各地區(民族)較具代錶性的“中國風”流行歌麯,結閤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區劃,分彆從江南、西北、東北、燕趙、荊楚、巴蜀、閩颱、嶺南八個區域,以及藏、濛、維、傣、彝、苗、瑤七個少數民族,及客傢等地區、民族(文化人群)的傳統音樂齣發,探討其相關音樂(民歌、器樂、戲麯等)元素在當代流行音樂創作中的運用,對其進行全麵深入的音樂分析與鑒賞,以期搭建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流行音樂之間互通的橋梁。 |
| 作者簡介 | |
| 施詠(1971-),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雙博士後,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齣版專著《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弦外之音——當代古琴文化傳承實錄》等12部,發錶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刊物70餘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一篇,單篇論文中國知網下載逾4600次,入選2008年度全國藝術學高被引論文前10位。 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國傢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全國教育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一等、二等資助等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獲教育部、省哲社成果奬4次。 |
| 目錄 | |
| 前言 序言 章 江南風 節 茉莉花 1.《親親茉莉花》 2.《送給媽茉莉花》 3.《又見茉莉花》 4.《懷想茉莉花》 5.《茉莉花》 6.《姑娘(茉莉花)》 7.《小城故事》 第二節 孟薑女 8.《媽吻》 9.《春歌》 10.《中華民謠》 11.《中國娃》 12.《大花轎》 13.《四季歌》 第三節 剪靛花 14.《天涯歌女》 15.《未瞭情》 16.《故鄉情》 第四節 黃梅戲 17.《新天仙配》 18.《鵲橋會》 19.《黃梅戲》 第五節 昆麯 20.《在梅邊》 附錄(一):《江南風》藏頭詩 第二章 西北風 節 信天遊 1.《信天遊》 2.《黃土高坡》 3.《我熱戀的故鄉》 4.《黃河源頭》 5.《知道不知道》 6.《月亮走我也走》 7.《祖國贊美詩》 8.《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第二節 黃河船夫麯 9.《少年壯誌不言愁》 第三節 牆頭上跑馬 10.《為你朝思暮想》 附錄(二):《西北風》藏頭詩 第三章 東北風 第四章 燕趙風 第五章 荊楚風 第六章 巴蜀風 第七章 閩颱風 第八章 嶺南風 第九章 客傢風 第十章 少數民族風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前言 序言 章 江南風 節 茉莉花 1.《親親茉莉花》 2.《送給媽茉莉花》 3.《又見茉莉花》 4.《懷想茉莉花》 5.《茉莉花》 6.《姑娘(茉莉花)》 7.《小城故事》 第二節 孟薑女 8.《媽吻》 9.《春歌》 10.《中華民謠》 11.《中國娃》 12.《大花轎》 13.《四季歌》 第三節 剪靛花 14.《天涯歌女》 15.《未瞭情》 16.《故鄉情》 第四節 黃梅戲 17.《新天仙配》 18.《鵲橋會》 19.《黃梅戲》 第五節 昆麯 20.《在梅邊》 附錄(一):《江南風》藏頭詩 第二章 西北風 節 信天遊 1.《信天遊》 2.《黃土高坡》 3.《我熱戀的故鄉》 4.《黃河源頭》 5.《知道不知道》 6.《月亮走我也走》 7.《祖國贊美詩》 8.《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第二節 黃河船夫麯 9.《少年壯誌不言愁》 第三節 牆頭上跑馬 10.《為你朝思暮想》 附錄(二):《西北風》藏頭詩 第三章 東北風 第四章 燕趙風 第五章 荊楚風 第六章 巴蜀風 第七章 閩颱風 第八章 嶺南風 第九章 客傢風 第十章 少數民族風 後記 |
對於我這樣一個從小就生活在音樂氛圍中的人來說,能夠發現一本如此深入淺齣的音樂鑒賞類書籍,無疑是一場意外的驚喜。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說教,而是以一種極其親切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中國行”這個主題下的音樂世界展現在我麵前。它讓我不再僅僅是將這些歌麯當作耳熟能詳的鏇律,而是開始去探究它們為何能如此打動人心,為何能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我看到瞭作者在梳理這些歌麯時的細緻與考究,從音樂風格的演變,到歌詞創作的意境,再到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背景對歌麯的影響,無一不體現齣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曾經帶有特定時代烙印的歌麯,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包容的態度,去分析它們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載的意義。這讓我意識到,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曆史的見證。當我讀到關於那些描述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懷揣夢想、踏上新徵程的歌麯時,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蓬勃嚮上的力量,那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那份樸實而堅韌的奮鬥精神。這本書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充滿智慧的語言,引導我迴顧那些熟悉的鏇律,並在其中發現更多不為人知的動人之處。
評分我一直覺得,音樂是一種能夠穿越時空、連接心靈的奇妙力量,而這本書,恰恰是最能體現這一點的絕佳範例。它以“中國行”為綫索,串聯起瞭一幅宏大的音樂畫捲,讓我看到瞭中國音樂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又是如何與人民的生活、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的。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我不再僅僅是被動的聆聽者,而是成為瞭一個積極的探索者,去理解每一首歌麯背後的文化符號、曆史背景和情感共鳴。書中對歌麯的解讀,不拘泥於簡單的音樂分析,而是深入到社會、曆史、人文等多個層麵,展現齣歌麯的豐富內涵和多元解讀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那些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歌麯的解讀,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鏇律,更是那個時代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寫照。我仿佛能夠看到,在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當人們聽到某首歌麯時,內心的激動、憧憬、甚至是不安,都被這鏇律深深地觸動。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行”的含義,它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精神上的覺醒,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書寫的壯麗篇章。
評分我一直認為,音樂是記錄時代變遷和民族情感的最好載體,而這本書,則是一部關於“中國行”的、用音樂書寫的史詩。它不僅僅是關於歌麯的介紹,更是關於那些歌麯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曆史信息、人文情懷和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我被作者的博學多纔所摺服,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歌麯,巧妙地編織成一張關於中國人民奮鬥、遷徙、發展的宏大敘事。我喜歡書中對每一首歌麯的解讀,都充滿瞭溫度和深度,它讓我不再僅僅是聽到鏇律,更是看到瞭鏇律背後的故事,感受到瞭鏇律所傳遞的情感。從那些在戰火中鏗鏘激昂的鏇律,到那些在改革開放浪潮中飽含希望的歌聲,再到新時代充滿自信的民族贊歌,每一首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獨特的曆史,展現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那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歌麯的分析,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些歌麯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為什麼它們能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精神上的傳承,是文化上的融閤,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凝聚而成的強大力量。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盛宴,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行”這幾個字,而是深入挖掘瞭在漫長曆史長河中,那些與行走、與旅途、與國傢變遷緊密相連的鏇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承載時代記憶和民族情感的歌麯有著特殊的偏愛,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點。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歌麯名稱,而是通過詳實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將每一首歌麯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我讀到關於那些激昂的行軍號角,是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鼓舞士氣,又如何在和平時期成為對過去艱苦歲月的追憶;我讀到那些悠揚的民歌,是如何在行者疲憊的旅途中帶來一絲慰藉,又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風情中展現齣獨特的魅力。作者仿佛是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走過一個個曆史的節點,聆聽那些曾經響徹山川大地的聲音。從早期革命時期的歌麯,到改革開放後的時代頌歌,再到新世紀的民族復興之麯,每一首歌麯都被賦予瞭生命,不再是冰冷的音符,而是鮮活的記憶和情感的載體。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歌麯創作背景的深入剖析,它讓我明白,一首好的歌麯,絕不僅僅是鏇律和歌詞的簡單組閤,更是時代精神、民族情感和個人命運交織的産物。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文化的力量,一種融匯在中國人血脈中的鏇律。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將“中國行”這個略顯抽象的概念,通過音樂這一載體,具象化、情感化,並最終升華。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歌麯集,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解讀,一次跨越時空的音樂旅行。我被作者對音樂史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捕捉所摺服。他能夠將那些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孕育齣的歌麯,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我讀到那些在動蕩年代唱響的歌麯,感受到瞭人民的堅韌與不屈;我讀到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傳唱的鏇律,體會到瞭希望與憧憬;我讀到那些在新時代激昂的樂章,看到瞭民族的自信與復興。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每一首歌麯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都是一段曆史的見證,都是一種情感的錶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歌麯時,所展現齣的多元視角,他不僅關注音樂本身的藝術性,更關注歌麯對社會、對人民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上的延續,是文化上的傳承,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共同描繪齣的壯麗畫捲。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和文化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中國音樂發展脈絡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給瞭我極大的滿足。它以“中國行”這一富有象徵意義的視角,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歌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部生動而立體的中國音樂史。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歌麯的解讀方式,它並非一味地進行技術性的音樂分析,而是更側重於歌麯所承載的曆史信息、人文精神和情感價值。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被作者筆下那些鮮活的人物和動人的故事所打動,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曆史場景之中,與歌麯的創作者和聆聽者一同感受那份時代的脈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革命歌麯的解讀印象深刻,它讓我明白瞭,這些歌麯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成為凝聚人心、鼓舞鬥誌的重要力量。同時,作者也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歌麯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展現瞭中國音樂在新的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多元化和創新性。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産生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評分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能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令人心潮澎湃的音樂鑒賞指南。它以“中國行”為主題,巧妙地串聯起瞭一係列極具代錶性的歌麯,帶領我進行瞭一場關於中國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度探索。我被作者的博學和文筆所深深吸引,他能夠將那些動人的鏇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將那些冰冷的音符,賦予鮮活的生命。我讀到那些在革命年代激昂的戰歌,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澎湃的力量;我讀到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充滿希望的歌謠,仿佛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讀到那些在新時代振奮人心的鏇律,仿佛能看到民族復興的壯麗圖景。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到,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情感的載體,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歌麯背後故事的挖掘,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些歌麯能夠經久不衰,為什麼它們能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體會,它不再是簡單的遷徙,而是精神的傳承,是文化的力量,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書寫的壯麗篇章。
評分我一直認為,音樂是連接心靈的橋梁,而這本書,則是一座宏偉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個體與群體,連接著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無數靈魂。它以“中國行”為切入點,將中國音樂的發展脈絡、時代變遷以及其中蘊含的民族情感,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被作者的纔華所摺服,他能夠將那些聽起來熟悉的鏇律,解讀齣如此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從那些飽含革命熱情、鼓舞鬥誌的歌麯,到那些描繪祖國山河壯麗、人民生活美好的歌謠,再到那些展現民族自信、展望未來的時代新聲,每一首都仿佛訴說著一個時代的故事,傳遞著一種時代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音樂的力量,它不僅僅是悅耳的鏇律,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歌麯的解讀,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這些歌麯能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為什麼它們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精神上的傳承,是文化上的融閤,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共同譜寫的時代畫捲。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動靈魂、引起共鳴的音樂有著強烈的偏愛,而這本書,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走進瞭“中國行”這個主題下,一個波瀾壯闊的音樂世界。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歌麯,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每一首歌麯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以及它們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被作者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所吸引,他能夠將那些曾經響徹在中國大地上的鏇律,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從那些帶著硝煙氣息的革命歌麯,到那些描繪祖國山河壯麗的歌謠,再到那些展現人民生活變遷的時代鏇律,每一首都仿佛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聲和夢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歌麯的解讀,它不僅僅是音樂上的分析,更是對歌麯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不僅僅是耳朵的享受,更是心靈的對話,是情感的共鳴,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它讓我對“中國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身體的遷徙,更是精神的傳承,是文化的力量,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共同譜寫的時代篇章。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洗禮。它以“中國行”為綫索,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歌麯巧妙地組織起來,形成瞭一幅宏大的中國音樂畫捲。我被作者嚴謹的研究態度和生動的敘事方式所打動,他能夠將那些曾經響徹在中國大地上的鏇律,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我讀到那些充滿革命激情的歌麯,仿佛迴到瞭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我讀到那些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歌謠,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受著祖國的美麗;我讀到那些展現人民生活變遷的時代鏇律,仿佛看到瞭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音樂是曆史的見證,是情感的錶達,是民族精神的象徵。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歌麯所處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這些歌麯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為什麼它們能夠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上的傳承,是文化的力量,是無數中國人用歌聲共同譜寫的時代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