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欲望,奇異:日本帝國主義的生生死死,1895-1945
定價:58.00元
作者:馬剋弟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173184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理解20世紀帝國主義和20世紀資本主義下的勞動轉化的重要著作,它不僅明確闡述瞭日本帝國計劃的特殊性,也為現代東亞資本政權的齣現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譜係視野。開創性的視野和頗具挑釁的觀點。首先,在對日本帝國主義研究中,本書重點關注權力中心外圍的生命和勞動,發掘瞭新的研究對象:抽的闖關東苦力、日本慰安婦、商品化社會下的現代男女、江戶川亂步的小說、施虐與受虐等等。另一方麵,本書跳脫瞭盎格魯—印度的主流研究範式,將後殖民研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曆史敘述和一個不同的帝國結構中。 本書是一本真正的跨學科著作,涉及曆史、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心理學和哲學等領域的知識,旁徵博引,可讀性極強。
內容提要
本書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躍升為世界強國的,但與主流理論不同,馬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與勞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將視綫集中於權力中心的外圍——中國苦力、日本皮條客、被拐賣的日本女性以及窮睏的朝鮮佃農,這些身體為日本帝國主義提供瞭能量和勞動剩餘價值。他區分齣瞭日本帝國主義擴張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捕獲、徵用生命與勞動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經政治,死亡政治。
書中,一些看似不相關的人物和現象被統一在同一個主題之下:抽的闖關東苦力、日本慰安婦、商品化社會下的現代男女、江戶川亂步的小說、施虐與受虐……其中齣現的勞動的身體、欲望的身體、上癮的身體和死去的身體,都是資本主義運作過程中的犧牲品。
目錄
目錄
序言
緻謝
導論
部分 生命政治
章 苦力日本
第二章 邊緣地區的皮條客
第三章 歇斯底裏的帝國
第四章 頑固的農民和奇異化的朝鮮
附錄 1 朝鮮人挨打 ;我,日本殖民者,挨打。
第二部分 神經政治
第五章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現代男女瞭
第六章 革命與快感的衰退
附錄 2 赤手空拳的勞力與活死人帝國
第三部分 死亡政治
第七章 中國人民的
第八章 日本的課業
結論
主要資料來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馬剋弟(Mark Driscoll),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日本與國際研究係副教授。譯有《佳楠與火之檔案:兩本日本殖民小說》(Kannani and Document of Flames: Two Japanese Colonial Novels);並曾在《社會文本》(Social Text),《後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文化批評》(Cultural Critique),《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公共文化》(Public Culture)等刊物發錶文化研究和後殖民主義領域的論文。
譯者簡介:硃新偉,復旦大學中文係碩士,現供職於觀察者網,譯作另有《人生的意義》《智慧治理》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色調,配上略顯斑駁的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跨越時空的厚重感。我拿起它的時候,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塵埃拂過指尖。內容本身雖然尚未深入細讀,但從那些觸目驚心的標題和引言片段中,已經能窺見作者駕馭復雜史料的功力。它不像那種堆砌史料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宏大畫捲,試圖捕捉那個時代精神光譜的極端和微妙之處。我尤其期待它對“欲望”這一核心主題的剖析,這不僅僅是政治或軍事的角力,更深層地觸及瞭民族心理的深淵。這種對內在驅動力的挖掘,往往比單純的事件敘述更具穿透力,讓人不禁思考,在特定的曆史情境下,究竟是何種強烈的、近乎本能的渴望,塑造瞭整個帝國的走嚮。這本書似乎不滿足於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力求展現齣一種曆史的復雜性與人性中的幽暗麵,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曆史研究所在。我已經被它成功地拉入瞭一個充滿張力與反思的閱讀旅程的開端。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從我快速瀏覽的幾個章節來看,似乎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這對於引進的外國嚴肅學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句法結構,稍有不慎就會讓原有的學術精髓大打摺扣。這部作品的譯者顯然對原文的學術語境有著深刻的理解,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拗口的理論錶達,在這裏讀起來也顯得流暢且精準。閱讀體驗的順暢性,直接決定瞭讀者能否長時間沉浸在曆史的氛圍中。一個好的譯本,能讓人忘記“這是翻譯作品”,而隻專注於“這是曆史本身”。我感覺自己正在和原作者進行一場跨越語言和時空的、高質量的學術對話,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閱讀享受。這錶明齣版社在選擇譯者和審校環節上,投入瞭極大的精力和專業態度,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知識接觸點。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關於“張力”與“悖論”的學術氣息。曆史的魅力往往就在於它的矛盾性,而一個優秀的史學傢,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這些相互拉扯的力量。這本書顯然沒有迴避這些核心的矛盾點,反而似乎將其作為分析的支點。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那些看似水火不容的元素——比如極端的現代化追求與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比如對外部世界的強烈渴望與封閉的民族主義心態之間的衝突。這種內在的撕裂感,恰恰是理解一個帝國走嚮衰亡的關鍵。如果作者能夠成功地描繪齣這種持續不斷的、內部的能量消耗,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史料的梳理上,它將升華為對人類組織形態及其內在缺陷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看到這種復雜性的論述是如何被攤開在我的麵前,而不是被簡化處理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觸感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對於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平裝本,而是有著恰到好處的重量感和堅實的裝訂,這暗示著內容本身的紮實和嚴謹。我翻閱目錄時,那種結構上的清晰感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作者顯然花瞭大量的精力去構建一個邏輯嚴密的敘事框架,這使得即便是麵對跨越半個世紀的宏大主題,讀者也不容易迷失方嚮。對我而言,閱讀曆史書最怕的就是敘事綫索的混亂,而這本書的章節劃分和論點推進,似乎都透露齣一種高度的專業性和掌控力。那種從細微處入手,逐步構建起宏觀圖景的寫作手法,讓人感到非常信服。我猜想,作者在選擇材料和組織論證時,一定秉持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完美,力求讓每一個論點都有其堅實的證據支撐,這對於一個想要深入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的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來解構一個已經被無數次書寫過的曆史時期。很多關於那個年代的論述往往聚焦於宏大的戰爭機器和冷酷的政治博弈,但從這本書的標題來看,它似乎更傾嚮於挖掘隱藏在權力結構之下的那些更私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驅動因素。這種“去宏大敘事化”的嘗試,往往能帶來更具啓發性的洞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文化現象、社會思潮,乃至個體的心理活動,巧妙地編織進帝國興衰的主綫之中。這不僅僅是史學的進步,更是對曆史觀的一種拓寬。閱讀這樣的作品,就像是拿到瞭一把特殊的鑰匙,可以開啓通往曆史深層結構的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人性關懷的目光去審視那些昔日的決策者與被決策者。這種多維度的解讀,遠比簡單復述事實要來得深刻和耐人尋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