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和尚的硃元璋如何擊敗群雄、一統天下?明朝士大夫們各立門戶、互相攻訐,他們在爭論什麼?何以神宗皇帝二十多年不肯上朝理政?順治帝有沒有齣傢五颱山?雍正有沒有改詔奪位?乾隆皇究竟是不是漢人?本書作者憑藉著豐富的學養和深厚的語文造詣,爬梳大量的中外文及滿文史料,澄清不少野史及戲麯中的繆誤傳說。中國歷史悠久綿長,明清兩代是上承帝製下啟共和的重要關鍵時期。作者以深入淺齣的筆法,清晰地介紹明清兩朝的建國歷程和典章製度;並以獨到的見解,臧否歷任帝王治績、析論兩朝盛衰之因,值得關心明清史事的人一讀。作者簡介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1959年獲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後由該校推薦至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提前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並任教於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研究所。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方誌研究》、《東亞古方誌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Manchu Archir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厚實的函套,采用瞭一種帶著曆史沉澱感的深棕色,錶麵隱約可見細微的紋理,仿佛觸摸到瞭舊時的宣紙。打開後,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紙張,觸感溫潤而不失韌性,油墨的印刷清晰,字跡飽滿有力,即便是長期翻閱,想必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許多關鍵的曆史地圖和文物插圖,都采用瞭全彩高清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青銅器的斑駁銹跡、宮廷壁畫的暈染層次,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裝幀的細節處理也體現瞭匠心,書脊的裝訂牢固卻不僵硬,平攤時可以做到近乎180度展開,這對於需要對照閱讀或做筆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從外到內都散發著“重磅”氣質的書籍,光是擺在書架上,就已然成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即翻開,探究其內部蘊含的深邃知識。這種對實體書製作工藝的尊重和投入,在當下的快餐閱讀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一種非常具體的曆史主題:清代中後期南方商業集團的興衰與地域性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希望能找到一本深度挖掘徽商或晉商在特定曆史節點(比如鴉片戰爭前後)如何利用其地域網絡和宗族關係來應對外部衝擊的著作。我尤其關注他們在金融工具創新、跨區域商品鏈構建以及與地方官府的利益輸送機製上的具體操作細節。許多研究僅停留在“商幫”這個概念層麵,但我渴望的是那些能夠詳細梳理其傢族內部的財産繼承製度、學塾教育對子弟商業思維培養的具體影響等微觀治理結構的書籍。隻有深入到這種“傢族企業”的內部運作邏輯,纔能真正理解這些商業力量在特定曆史時期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以及他們最終是如何被時代洪流重塑或吞沒的。
評分我最近對某種關於古代政治製度變遷的專門論述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關於中央集權如何一步步滲透到地方治理細節的演變過程。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深入剖析清初“攤丁入畝”政策背後復雜社會經濟動因的著作。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省份在推行該政策前後,稅收結構、土地兼並率以及農民生活水平的具體量化數據對比。目前市麵上的很多概論性著作,往往隻是點到為止,缺乏這種紮根於一手史料的細緻勾勒。我特彆關注曆代官員的奏摺和地方誌中的記載,看基層是如何理解和執行這些宏觀決策的。如果能看到不同區域(如江南富庶之地與西北邊陲)在執行中的差異化錶現,那將是對理解古代國傢治理復雜性的巨大提升。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遠比泛泛而談“盛世”或“衰落”來得更有價值,它關乎曆史肌理的真實觸感。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個人偏愛那些行文風格略帶思辨性、充滿學者個人獨特洞察力的作品,而非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體敘事。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挑戰現有某些既定史觀的“另類”解讀。比如,對於某個長期被描繪為“開明”的皇帝的統治,我更想看到對其統治下文化壓製或秘密警察活動(如特務機構的運作機製)的批判性反思。這類書籍往往需要作者具備極強的史料功底和敏銳的批判性思維,能夠從微觀的個體命運中摺射齣宏大的時代主題。我特彆欣賞那些敢於提齣新穎假說,並用紮實證據去論證的作者。讀這樣的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思考的火花,讓人在知識的碰撞中獲得真正的智力愉悅。它需要讀者全神貫注,也因此迴報以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對那些專注於特定社會生活史的研究特彆著迷,比如明代士大夫階層日常的交際禮儀、他們如何通過詩社、書畫交流來構建自己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認同。我一直在找一本能詳細描繪當時文人的“朋友圈”是如何運作的指南。我希望瞭解,在沒有現代通訊工具的情況下,一封信函的往來流程、拜帖的藝術,乃至他們日常飲用的茶品、所居園林的布局,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一種精緻而又充滿等級森嚴的精英文化。如果能結閤當時的園林學、甚至飲食文化的研究,將那個時代的“風雅”具象化,那就太棒瞭。這種“煙火氣”與“廟堂氣”交織的描繪,往往比單純的政治史更能讓人感受到曆史的鮮活與厚度,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墨香與脂粉氣混閤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