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宝文 编
图书标签:
  • 颜真卿
  • 书法
  • 竹山堂
  • 连句
  • 唐代书法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
ISBN:9787532650637
商品编码:29741466130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
  • 作者:编者:孙宝文
  • 定价:39
  • 出版社:上海辞书
  • ISBN号:978753265063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4-01
  • 印刷时间:2018-05-30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

内容提要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册绢地墨迹,首署“竹山连句题潘书,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鲁郡公颜真卿叙并书。”末题识“会大历九年春三月。”此册便是**的《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据《碑帖叙录》记载:唐大历九年,颜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曾携李萼、陆羽等人游潘氏竹山书院,乘兴与众人吟诗联句,并由其亲自书写。其时,颜氏六十六岁,书风遒劲雄逸,与《自书告身》相似。此作宋代藏宣和御府,清代曾经梁清标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亦有人认为此作系唐、宋人临本。编者以为,此书即使是临本,亦是一种难得的珍迹。为此,特将其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册绢地墨迹,首署“竹山连句题潘书,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鲁郡公颜真卿叙并书。”末题识“会大历九年春三月。”此册便是**的《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据《碑帖叙录》记载:唐大历九年,颜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曾携李萼、陆羽等人游潘氏竹山书院,乘兴与众人吟诗联句,并由其亲自书写。其时,颜氏六十六岁,书风遒劲雄逸,与《自书告身》相似。此作宋代藏宣和御府,清代曾经梁清标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亦有人认为此作系唐、宋人临本。编者以为,此书即使是临本,亦是一种难得的珍迹。为此,特将其放大印出,供读者欣赏、临习。

作者简介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等书法碑帖类图书百余种。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是一卷流传千古的书法杰作,其独特性在于将颜真卿雄浑大气、严谨法度的书法艺术与诗文的意境巧妙融合。此卷并非仅是简单的碑刻或法帖,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展现了盛唐时代文人雅士的风采。 关于《竹山堂连句》本身的意境与内容: “竹山堂”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名称,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常被文人用来寄托情怀,表达高洁、隐逸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连句”则指诗文中的联句形式,这种形式在唐代尤为盛行,是士人之间唱和交流、抒发情感的常见方式。 《竹山堂连句》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很可能承载了一段特定的历史记忆或文人雅集。或许是某位名士在竹林掩映的居所(象征性的“竹山堂”)中,与友人共同创作了这组诗篇,将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联句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诗句的内容,很可能围绕着自然风光、人生哲理、士人心境等主题展开。 想象一下,在一个清幽雅致的环境中,微风拂过翠竹,阳光透过竹叶斑驳洒落。几位志同道合的文人围坐一堂,或抚琴,或品茗,兴致勃发之时,便你一句我一句,以竹为景,以山为怀,将胸中的丘壑,笔下的情思,化作一连串珠圆玉润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描绘了竹的挺拔,山的巍峨,也可能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事纷扰的超脱,或是对友谊的珍视。 关于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颜真卿,作为唐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其书风以雄浑、磅礴、大气、严谨著称。他的字,如“颜体”,既有晋唐书法的风骨,又融入了北碑的雄强之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其书法用笔方圆兼备,结构端庄,笔势雄健,墨色厚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力量。 在《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中,颜真卿的书法并非简单的文字的载体,而是与诗文内容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他的笔触,或许如竹之劲节,挺拔有力,展现出文人正直不屈的风骨;又或许如山之巍峨,沉稳厚重,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字里行间,流淌着颜真卿特有的那种“书贵瘦硬,但须骨力,不脱草本”的艺术追求。 他将诗文中蕴含的意境,通过遒劲的笔力、严谨的结构、饱满的墨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例如,当诗句描绘竹的潇洒飘逸时,他的笔尖或许会勾勒出灵动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当诗句表达山的沉静悠远时,他的笔画则可能显得更加凝重而富有张力。这种书写与内容的契合,使得《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次融合了文学、哲学和艺术的综合体验。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书法艺术的巅峰体现: 它是颜真卿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现了其书法的雄浑、壮丽和精神气度。每一个字,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锤炼,体现了深厚的功力。 文学意境的生动再现: 诗文内容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颜真卿的书写,这些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其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被更加直观和深刻地传达出来。 盛唐文人精神的缩影: 卷中所包含的诗文主题,以及颜真卿的书写风格,共同折射出盛唐时期文人对自然、人生、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 作为一件流传至今的古物,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是研究唐代书法、文学、思想的重要实物资料。 观赏《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不仅是欣赏一次书法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心灵沟通的机会。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颜真卿这位伟大书家的艺术境界,也让我们感受唐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卷作品,犹如一篇凝固的乐章,一幅立体的画卷,一件无声的诗篇,静待着有心人去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线条与墨韵的深刻对话。我并非书法专业人士,但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那些竹子的形象,在颜真卿的笔下,有着千姿百态的生命力。有的疏朗挺拔,如战士般昂然屹立;有的则略显低垂,仿佛在风中低语。透过那些笔画的起伏、转折、浓淡,我仿佛能听到竹叶沙沙的声响,感受到竹林深处的清幽与宁静。我尤其喜欢那些连句之处,笔锋的牵引,墨色的晕染,都恰到好处地衔接,形成一种自然的流动感,如同呼吸一般,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却始终和谐统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精神的寄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颜真卿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感受他笔下的竹,也感悟他内心的世界。

评分

读完《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后,我掩卷沉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书法的集萃,不如说是一扇通往盛唐艺术殿堂的窗户。我一直对颜真卿的行书情有独钟,认为那是一种雄浑大气、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但《竹山堂连句》更是让我看到了他笔下更为细腻、更为温婉的一面。那些连绵的笔画,时而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时而又如山间溪流,蜿蜒曲折,却总能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与韵律。竹子在颜真卿的笔下,不再仅仅是植物的形态,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那挺拔的姿态,那疏朗的意境,无不传递出一种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折不弯”的君子风范。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追求。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翻开《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时,是带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希望从中找到一些临帖的窍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蕴含的艺术境界所折服。颜真卿对竹的描绘,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笔下的竹,既有文人墨客那种超脱凡俗的淡雅,又不失自然的生机勃勃。我喜欢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表现力的笔画,它们仿佛带着某种内在的节奏,能够引领读者的视线,在字里行间流淌。特别是那些“连句”之处,我能感受到颜真卿运笔时的神意,那种随性而又充满力量的挥洒。我甚至觉得,这些竹不仅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隐喻。它们教会我,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挺拔与坚韧,如同竹子一样,虚心有节,正直向上。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初次接触《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便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人写竹的意境颇为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颜真卿的笔触,在我看来,既有北碑的雄健,又融入了南帖的秀逸。他笔下的竹,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将竹的内在精神——那种不畏霜雪、虚心有节的品格——通过墨的浓淡、线的刚柔、形的疏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那些连绵的笔触,勾勒出的不仅是竹的形态,更是对文人风骨的一种写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竹的描绘,有时是刚劲的笔画,象征着竹的挺拔;有时又是飘逸的线条,展现出竹的柔韧。这种对比与融合,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本书让我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颜真卿这位艺术大师。

评分

《颜真卿书竹山堂连句》给我带来的,是一次关于“气韵生动”的视觉盛宴。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宋元时期的文人画有着特别的偏爱,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唐代书法家在描绘自然意象时的独到之处。颜真卿笔下的竹,不仅仅是墨的涂抹,更是生命力的跃动。我曾尝试模仿书中描绘的几笔,却发现自己始终抓不住那种神韵。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却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精妙的构思。我能从中感受到竹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风姿下的变化,或疏影横斜,或翠色欲流。而“连句”二字,更是点睛之笔,使得画面在静止中又透露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微风吹过,竹影婆娑,低语呢喃。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在于捕捉事物内在的精神气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