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汽车自动变速器
定价:28.00元
作者:陈社会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11538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门主干技能训练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标是熟悉握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掌握自动变速器的维护、拆装和试验技能,初步能进行自动变速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录
前言项目一自动变速器的总体认知1任务一自动变速器的型号识别1任务二自动变速器档位的正确使用10项目二自动变速器分总成的结构与检修17任务一液力变矩器的检修17任务二换档执行元件的检修27任务三行星轮变速机构的检修37任务四液压控制系统的检修49任务五电子控制系统的检修57项目三自动变速器总成的拆装70任务一丰田典型自动变速器的拆装70任务二大众典型自动变速器的拆装90项目四自动变速器的基础检查与试验111任务一自动变速器的基础检查111任务二手动换档试验122任务三失速试验127任务四时滞试验131任务五油压试验135项目五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方法144任务一自动变速器的自诊断144任务二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典型故障诊断与排除152参考文献161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设想这本《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作者具有深厚的材料科学与制造工艺背景,并试图将这些前沿知识融入到变速箱的可靠性提升中。毕竟,变速箱是在极端扭矩、高温高压和高速运转环境下工作的核心部件。那么,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用于制造齿轮、轴承和壳体的特种钢材和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比如,先进渗碳工艺对齿面硬度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新型摩擦片材料(如碳基或陶瓷基材料)与行星齿轮的配合研究。我更期待看到关于制造公差对最终产品性能影响的量化分析——例如,行星齿轮啮合间隙的微小变化如何累积导致传动噪音的增加。此外,对于清洗和装配环境的控制,比如洁净度的要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是决定高端变速箱长期耐久性的关键。如果本书能将机械设计、材料选择与精密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论述,那它对提升整个行业制造水平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了一本可能深入探讨汽车底盘设计与传动系统优化的专业著作。我猜想,它必定对现代汽车的动力传输效率、NVH(噪声、振动与平顺性)控制,乃至未来电动化趋势下的电驱动桥集成技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果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自动变速箱——比如行星齿轮组的结构演变、液力变矩器与湿式离合器的摩擦特性匹配,乃至当下热门的双离合器(DCT)在换挡逻辑和热管理方面的挑战与突破,那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尤其期待它能剖析当前主流自动变速箱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损失模型,并提出通过优化油路设计、改进润滑技术来提升燃油经济性的创新思路。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一本优秀的变速器专著,应当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典范,不仅要解释“是什么”,更要深入阐述“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比如,如何通过先进的仿真软件(如Adams或Simulink)对变速箱的动态性能进行精确预测和调校,这才是体现其专业价值的关键所在。光是想象那种对精密机械结构的细致入微的剖析,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汽车自动变速器》似乎非常关注维修、诊断与故障排除的实践环节。我推测它可能配备了详尽的实车维修手册式的插图和流程图,旨在培养第一线的技师能力。这与纯理论研究的书籍有所不同,它需要极其务实的指导性内容。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列出不同品牌自动变速箱(如AT、CVT、AMT)常见的失效模式?对于某一特定的故障码(DTC),正确的检测步骤是什么?是先检查传感器信号,还是先判断执行器动作是否到位?我尤其看重其中关于变速箱油(ATF)的选取标准和更换周期的科学论证,因为油液的劣化往往是变速箱故障的始作俑者。如果书中能提供关于变速箱拆解、清洗、零部件更换的步骤图解,并对关键密封件的安装扭矩和操作注意事项进行强调,那么它将成为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汽车传动技术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驾驶体验和人机交互层面似乎有所侧重。我猜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机械原理的阐述上,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变速箱如何“理解”驾驶员的意图,并提供平顺、及时的动力响应上。例如,它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厂商的换挡策略算法有何差异?面对坡道起步、急加速超车、以及低速蠕行等复杂场景,TCU(变速箱控制单元)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模糊逻辑或AI模型来决定换挡时机和接合力度的?这种对“软件定义硬件行为”的探讨,对于提升车辆的整体驾乘品质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图表来支撑其观点,展示不同TCU调校参数对油耗、加速时间和换挡冲击的具体影响。如果它能包含对换挡执行器(如电磁阀或步进电机)响应速度的分析,并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其控制曲线来消除换挡瞬间的动力中断感,那么它对追求极致驾驶感受的读者来说,价值将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范围,很有可能已经延伸到了全球汽车工业的供应链与市场格局。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份行业分析报告。它是否探讨了在当前全球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背景下,自动变速箱制造商是如何调整生产策略以保证供货的?书中是否对比了日本、德国、美国以及中国本土在自动变速箱技术路线上的战略差异?例如,日系厂商对CVT技术的执着与欧美对多挡位AT的持续投入之间的技术哲学差异。更进一步,对于新兴的混合动力系统(PHEV/HEV),变速箱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它不再仅仅是机械传动部件,而是集成电机和离合器的“动力分配器”。如果这本书能深入分析如行星排式混动系统(如丰田THS)或P2/P3架构中的集成式电驱动桥(EDU)的设计复杂性,并预测未来五年内,哪种传动技术会在主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那它就具备了极高的商业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