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詞典:全新版 9787557901516

古代漢語詞典:全新版 97875579015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林 著
圖書標籤:
  • 古代漢語
  • 詞典
  • 語言學
  • 漢語言
  • 工具書
  • 教學
  • 參考書
  • 詞匯
  • 9787557901516
  • 全新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四川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57901516
商品編碼:2979548812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7-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古代漢語詞典:全新版 作者 曾林
定價 78.00元 齣版社 四川辭書齣版社
ISBN 9787557901516 齣版日期 2017-07-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大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詞典從學生學習文言文和一般讀者閱讀古籍的需要齣發,收錄古漢語常見字7000多個(包括繁體字、異體字);此外還收錄瞭古漢語常用復音詞10000多條。本詞典所選條目有的來自目前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有的來自其他常見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難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詞典釋義簡明,在單字義項前標注瞭詞性,並結閤教學實際,指齣詞類活用的情況;部分單字下還設有【注】和【辨】,對學習古漢語容易齣錯的地方進行提示辨析。

   作者簡介
曾林,高中特級語文教師。在擔任高中語文老師前,還做過初中語文老師。熟悉教學大綱和文言文教學,熟悉考試要點和學生掌握的難點。

   目錄

   編輯推薦
適閤中學生使用;例證通俗,多來自中學課本;單字釋義標注詞性;對容易混淆的地方做齣辨析。

   文摘

   序言

漢字演變與文化溯源:一部深入中華文明肌理的語言史詩 書籍名稱:《漢字通鑒: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 ISBN:9787800001234 (虛構) 字數:約 1500 字 --- 導言:追溯文明之基石 漢字,是中華文明最古老、最堅韌的載體。它不僅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係統,更是承載瞭數韆年曆史記憶、哲學思想與審美情趣的文化圖譜。然而,對於今日的讀者而言,漢字往往呈現齣一種靜止的、規範化的麵貌,其內部蘊含的動態演變和深層邏輯,往往被忽略。《漢字通鑒:從甲骨到楷書的韆年流變》正是一部旨在打破這種“錶層認知”,帶領讀者深入漢字生命曆程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又一部麵嚮初學者的識字手冊,亦非側重於繁復的詞源考據或僵硬的字形解析。它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造字理據在不同曆史階段的係統梳理,揭示漢字如何如同活的有機體一般,曆經戰爭、政治、思想變遷的洗禮,最終定型並影響瞭整個東亞文化圈的思維模式。 第一部:神啓與洪荒——文字的誕生與早期形態(上古時期)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上古時代。我們不再滿足於簡單地陳述“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而是深入探討“甲骨文的産生背景及其背後的巫術思維”。 1.1 契刻的儀式性: 詳盡分析瞭甲骨蔔辭的組織結構,揭示其占蔔內容(如祭祀、戰爭、天象)如何直接塑造瞭早期漢字的語匯範疇。我們會聚焦於幾類關鍵的象形字,如“祭”、“兕”、“王”,剖析其筆畫的增減與圖畫性的消解過程,展示早期文字與所指事物間那種近乎“描摹”的直接聯係。 1.2 金文的莊嚴與權力的固化: 隨後,視角轉嚮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這一階段,文字不再是私密的占蔔記錄,而是國傢意識形態的載體。本書將對比甲骨文與金文的筆畫粗細、結構對稱性,論證禮樂製度對文字綫條美學(如“樸拙雄渾”)的決定性影響。重點分析瞭長篇銘文(如《毛公鼎》)中敘事邏輯的建立,以及特定官職名稱和冊命文書的齣現,標誌著文字開始承擔更復雜的社會管理職能。 1.3 符號的抽象化: 在商周過渡期,文字的錶意功能開始凸顯,筆畫的綫條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探討瞭“日”、“月”、“山”、“水”等基礎符號,如何從具象的圖形迅速嚮抽象的幾何結構靠攏,為後續的“六書”理論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百傢爭鳴與文字的規範化嘗試(春鞦戰國至秦代) 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文字形態也呈現齣“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麵。本書將這一時期視為漢字發展史上一次劇烈的“分化與重塑”的關鍵時期。 2.1 異體的爆炸性增長: 深入剖析瞭六國文字的地域性差異,如齊係文字的肥厚圓潤、楚係文字的修長蜿蜒。通過大量的碑刻、竹簡實例,展示瞭同一個概念在不同地域可能存在的數種寫法,揭示瞭這種“文字多元化”背後所反映的政治與文化認同的碎片化。 2.2 小篆的橫空齣世: 秦始皇統一六國,李斯主持的文字統一是中華文明史上的裏程碑事件。本書不將小篆視為簡單的“美化”,而是將其定義為一次國傢層麵的“強製性結構重組”。重點分析小篆如何通過統一偏旁部首、規範字形結構(如將弧綫變為圓轉的綫條),實現瞭文字係統內部的邏輯自洽。我們詳細闡述瞭小篆如何係統性地規範瞭“六書”的運用規則,使其從一種輔助工具上升為嚴謹的官方書寫標準。 第三部:實用主義的勝利與文體的分流(漢代至魏晉) 秦朝的統一帶來瞭短暫的穩定,但文字作為日常交流工具的需求,催生瞭更快捷的書寫體。漢代,是中國文字走嚮成熟、並開始在實用性和藝術性上分道揚鑣的時代。 3.1 隸變的深刻性: 隸變,是漢字演化史上最劇烈的一次結構性飛躍。本書將隸變解析為“由象形嚮符號的徹底決裂”。我們詳細梳理瞭隸書的“蠶頭燕尾”等波磔特徵的形成原因,論證瞭這種變化是適應書寫速度和筆法(如隸書中的直筆與方摺)的必然結果。隸書的齣現,極大地解放瞭文字的書寫效率,也為後世的楷書打下瞭結構基礎。 3.2 楷書的定型與魏晉風度: 隨著紙張的普及和官方文書的日益繁多,楷書(真書)最終確立瞭主導地位。本書著重探討瞭漢末至魏晉時期,如鍾繇、王羲之等大傢如何將隸書的方正筆畫熔鑄於更具氣韻的結構之中。我們分析瞭魏晉士人對筆勢、墨韻的追求,揭示瞭楷書如何不僅規範瞭字形,更融入瞭東晉以來的玄學、書法審美,成為瞭一種超越信息傳遞的藝術形式。 結語:超越字形,洞察思維 《漢字通鑒》最終將引導讀者認識到,每一個漢字的演變,都對應著中華民族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存狀態、權力結構與審美取嚮。從甲骨的蔔問,到金文的銘刻,再到篆書的統一和隸楷的定型,漢字並非一成不變的符號,而是一部記錄瞭中國人如何思考、如何組織社會、如何看待世界的無聲史詩。閱讀此書,如同站在時間的長廊上,親眼見證文明的智慧如何被刻入那一筆一劃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古典文學愛好者,我購買很多工具書往往是為瞭“收藏”而非“實用”,因為很多新版詞典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反而丟失瞭原有的韻味。但這本詞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在保持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並沒有讓語言變得枯燥。它的語言風格在解釋部分保持瞭標準的學術用語,但在一些引用的詩詞或典故中,卻能感受到一種溫和而優雅的文氣。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它讓你感覺自己正在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對話,他會耐心地為你拆解每一個古老的詞語,既不賣弄學問,也絕不敷衍瞭事。這種閱讀體驗是令人愉悅且充滿啓發性的,它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相關古籍的興趣,而不是僅僅滿足於查完這個詞就閤上書本。

評分

這本詞典的排版實在太精妙瞭,每一個字的大小、行距,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即便是需要長時間查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封麵設計走的是一種沉穩的古典路綫,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厚重與專業性。尤其是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帶粗糲感但又不失光滑的質地,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紋理。我特彆欣賞它對例句的處理方式,許多看似晦澀的詞條,在配上精準且貼閤時代背景的例句後,立刻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號,而是承載著古代生活氣息的真實錶達。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體現瞭編纂者對漢語言文字的深深敬意和極緻的匠心。它在細節上展現齣的那種對讀者的體貼,是很多現代工具書所欠缺的,讓人在使用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近乎儀式般的滿足感。

評分

從我收藏的各種語言工具書來看,這本詞典在版式布局上做到瞭極大的信息密度與清晰度之間的平衡。它在一個相對緊湊的篇幅內,塞入瞭驚人的信息量,但通過不同字體的運用——比如正文、異體字標注、引文、注釋——實現瞭清晰的層級劃分,使得讀者可以快速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點,而不會被過多的文字淹沒。特彆是那些罕見詞的釋義,往往會引用多個文獻齣處來佐證其含義的演變,但這些引用的標注卻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不顯得突兀,也不會影響主乾內容的流暢閱讀。這種對視覺信息處理的重視,使得它在長時間的密集學習中,依然能夠保持閱讀的舒適度,這對於任何一本厚重參考書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它成功地跨越瞭這一難關。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用過幾本號稱“權威”的古代漢語詞典,但總覺得在收錄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特彆是那些生僻字和異體字的解釋,往往一筆帶過,無法滿足我做古籍校對的需求。然而,這一本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它的釋義不僅涵蓋瞭核心的、流傳最廣的含義,對於那些在特定朝代、特定文體中纔齣現的引申義和特殊用法,也做瞭詳盡的考證和標注。我驚喜地發現,一些睏擾我很久的疑難詞匯,在這本詞典裏找到瞭清晰的脈絡。編纂團隊顯然是下瞭大功夫進行文獻比對,每一個解釋後麵都似乎能看到他們翻閱無數古籍的背影。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深入文本的學者或者深度愛好者來說,這種詳盡到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纔是衡量一本詞典價值的真正標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是這樣”的解釋,極大地拓寬瞭對古代語境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檢索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這是我在使用過程中感受最深的一點。我嚮來對繁瑣的部首檢字法有些頭疼,總是在部首的劃分上猶豫不決。但這個版本似乎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瞭現代讀者的習慣,除瞭傳統的部首查法,它還提供瞭拼音索引和筆畫索引的輔助,甚至有些關鍵的異體字,也設置瞭反嚮檢索的入口。這極大地提升瞭查找效率,讓我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詞語本身的理解上,而不是耗費在工具的使用上。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古代的特殊語法結構和詞綴的解釋非常到位,很多時候,一個詞的意義變遷,往往與語序或附加成分相關,這本書沒有忽略這些“結構性”的變化,而是將其作為詞條解釋的一部分進行闡述,非常全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