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的旅行哲学
定价:38.00元
作者:陈丹燕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339390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扫描陈丹燕《我的旅行哲学》书背面的二维码,关注“陈丹燕旅行汇”,拍一张购书小票的照片(如果小票丢了可以拍的购买记录)发送到“陈丹燕旅行汇”,并附上您的微信账号,小编在后台会抽取获奖读者,索要地址并寄出礼品,4月30日抽出15名,5月20日抽出15名,6月10日抽出20名。 持随书附赠明信片至相应景区立享半价门票。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造物者的指纹
感受失落的世界
均衡的世界像一道数学题
像鱼一样用嘴呼吸
自然是大于个体的存在
二.与那些心灵一同感知的旧大陆
令人不能忘怀的夫人们
会见弗洛伊德医生
神秘的犹太钢笔
画布上的旧世界
触摸的心灵
锦绣如此,寸寸都已完满
三.稻米温润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残缺之美
奥斯维辛的艳阳
枕上无花梦不香
枯中有万物
寂静的融化
诗意的痛感
汤汤逝水之美
结语
照片小札:他者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旅行
旅行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旅行是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
旅行是去拜访一个完整的自我
旅行是成长
旅行是学会与自己相处
照片小札:错觉
第三章路上的精神与物质
地图
旅行纪念品
书
相机
精神性
旅行中可放弃的物质
声音
选择怎样的节奏,即选择怎样的世界
忍耐力
照片小札:相对
作者介绍
陈丹燕从少年时始写作,翻译,摄影,学画。她的作品获多种国际文学奖项。她曾做客《百家讲坛》,讲述她眼中的上海。《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她早是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她当年写的《我的妈妈是精灵》至今一年还有十万册左右的。另著有长篇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慢船去中国》,旅游随笔《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等。
陈丹燕无可非议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作品得到无数“小资”拥趸。她也是中国作家中个走出国门背包客,1990年至今22年,旅行的地域很广。她边走边写20余年,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目前我社打算推出她的12本彩色的旅行文学图文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的质感,触摸起来非常舒服,那种低调的奢华感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主色调是深邃的藏蓝,搭配着烫金的字体,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纸张厚实而富有韧性,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让人在翻阅时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悠长旧时光。装订工艺也非常扎实,书脊平整,不用担心翻开时会发出令人不快的嘎吱声。看到这样的成品,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草草应付的出版物,而是作者和编辑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从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细节之处见真章,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开场白”,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其内涵。这种对书籍实体美学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文化底蕴让人叹为观止,但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这些深奥的知识点融合得天衣无缝,完全没有那种为了炫耀学识而堆砌辞藻的生硬感。他信手拈来,就能将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的心理学流派进行有趣的对话,或者在描述一个简单的场景时,引用一段恰到好处的古典诗词作为注脚。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它既有对历史深度的挖掘,也有对当代社会现象的犀利洞察。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保持着一种知识分子的严谨与学者的谦逊,他分享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经过自我消化和提炼的智慧结晶。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轻松阅读中获取思想养分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它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知领域持续探索的渴望。
评分初读此书的开篇,我立刻被作者那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高悬于抽象的概念之上,而是将那些宏大的思考,巧妙地编织进了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摹之中。你会感觉到,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画家长,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描绘一次清晨在异国街角捕捉到的光影、一次与陌生人无声的眼神交流,让你自己去体悟那种潜藏在表象下的真谛。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舒缓如涓涓细流,引人沉思;时而又陡然加快,仿佛心脏随之加速,跟随着作者奔跑在未知的山脉之上。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无冗余之感,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只为留下最精准的表达。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它们如同镶嵌在时间河流中的宝石,闪烁着独到的智慧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叙事中那种近乎于“去中心化”的视角。它没有设定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答案”,而是像一个开放性的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无限延展的思辨空间。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给出明确的结论,更多的是抛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我们审视自己过往的经历,重新校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在论述“告别”这个主题时,他没有用任何说教的语气,而是通过讲述几次旅途中与同伴的分离,探讨了“失去”与“获得”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自我代入感。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经久地将书中的情境,与我自己的某一次经历进行对照和重叠,仿佛作者手中的那支笔,也偷偷描摹了我脑海深处的那些片段。这种强烈的共鸣感,使得这本书不再是一本旁观者的记录,而更像是一面映射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于“时间”这一主题的理解非常独到且深刻。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瞬间,拉伸、定格,然后赋予它们重量。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体验——比如等待一班火车的无聊时光,或者在时差中挣扎的夜晚——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解构成了观察内在自我的绝佳机会。他探讨了“慢”的价值,并非仅仅指物理速度上的放缓,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觉察能力。这种觉察,使得旅行不再是单纯的“打卡”和“移动”,而成为了一种深度的“在场”。这种关于时间哲学的探讨,与我日常生活中那种被效率和速度裹挟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错失了太多重要的“间隙”时刻。读完相关章节,我甚至有一种想要放慢脚步,去认真感受下一秒到来的冲动,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