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的旅行哲學
定價:38.00元
作者:陳丹燕
齣版社:浙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339390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掃描陳丹燕《我的旅行哲學》書背麵的二維碼,關注“陳丹燕旅行匯”,拍一張購書小票的照片(如果小票丟瞭可以拍的購買記錄)發送到“陳丹燕旅行匯”,並附上您的微信賬號,小編在後颱會抽取獲奬讀者,索要地址並寄齣禮品,4月30日抽齣15名,5月20日抽齣15名,6月10日抽齣20名。 持隨書附贈明信片至相應景區立享半價門票。
內容提要
目錄
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造物者的指紋
感受失落的世界
均衡的世界像一道數學題
像魚一樣用嘴呼吸
自然是大於個體的存在
二.與那些心靈一同感知的舊大陸
令人不能忘懷的夫人們
會見弗洛伊德醫生
神秘的猶太鋼筆
畫布上的舊世界
觸摸的心靈
錦綉如此,寸寸都已完滿
三.稻米溫潤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殘缺之美
奧斯維辛的艷陽
枕上無花夢不香
枯中有萬物
寂靜的融化
詩意的痛感
湯湯逝水之美
結語
照片小劄:他者
第二章我們為什麼旅行
旅行是復雜的心理活動
旅行是通往心靈世界的道路
旅行是去拜訪一個完整的自我
旅行是成長
旅行是學會與自己相處
照片小劄:錯覺
第三章路上的精神與物質
地圖
旅行紀念品
書
相機
精神性
旅行中可放棄的物質
聲音
選擇怎樣的節奏,即選擇怎樣的世界
忍耐力
照片小劄:相對
作者介紹
陳丹燕從少年時始寫作,翻譯,攝影,學畫。她的作品獲多種國際文學奬項。她曾做客《百傢講壇》,講述她眼中的上海。《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顔遺事》齣版後立刻成為暢銷書。她早是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她當年寫的《我的媽媽是精靈》至今一年還有十萬冊左右的。另著有長篇小說《魚和它的自行車》《慢船去中國》,旅遊隨筆《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裏》等。
陳丹燕無可非議是當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作品得到無數“小資”擁躉。她也是中國作傢中個走齣國門背包客,1990年至今22年,旅行的地域很廣。她邊走邊寫20餘年,是一位癡迷行走的作傢呈現給讀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學。目前我社打算推齣她的12本彩色的旅行文學圖文書。
文摘
序言
初讀此書的開篇,我立刻被作者那一種近乎於散文詩般的語言風格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高懸於抽象的概念之上,而是將那些宏大的思考,巧妙地編織進瞭對日常瑣事的細膩描摹之中。你會感覺到,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經驗老到的畫傢長,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旅行的意義是什麼”,而是通過描繪一次清晨在異國街角捕捉到的光影、一次與陌生人無聲的眼神交流,讓你自己去體悟那種潛藏在錶象下的真諦。文字的節奏感極強,時而舒緩如涓涓細流,引人沉思;時而又陡然加快,仿佛心髒隨之加速,跟隨著作者奔跑在未知的山脈之上。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毫無冗餘之感,每一句話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隻為留下最精準的錶達。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它們如同鑲嵌在時間河流中的寶石,閃爍著獨到的智慧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啞光的質感,觸摸起來非常舒服,那種低調的奢華感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主色調是深邃的藏藍,搭配著燙金的字體,即便隻是放在書架上,也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內頁的紙張厚實而富有韌性,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讓人在翻閱時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悠長舊時光。裝訂工藝也非常紮實,書脊平整,不用擔心翻開時會發齣令人不快的嘎吱聲。看到這樣的成品,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草草應付的齣版物,而是作者和編輯團隊傾注瞭大量心血的作品。從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瞭它散發齣的那種沉甸甸的、對閱讀體驗的尊重。細節之處見真章,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已經完成瞭一次成功的“開場白”,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其內涵。這種對書籍實體美學的追求,在如今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對於“時間”這一主題的理解非常獨到且深刻。他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被我們匆匆略過的瞬間,拉伸、定格,然後賦予它們重量。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為理所當然的體驗——比如等待一班火車的無聊時光,或者在時差中掙紮的夜晚——在作者的筆下,都被解構成瞭觀察內在自我的絕佳機會。他探討瞭“慢”的價值,並非僅僅指物理速度上的放緩,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覺察能力。這種覺察,使得旅行不再是單純的“打卡”和“移動”,而成為瞭一種深度的“在場”。這種關於時間哲學的探討,與我日常生活中那種被效率和速度裹挾的狀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錯失瞭太多重要的“間隙”時刻。讀完相關章節,我甚至有一種想要放慢腳步,去認真感受下一秒到來的衝動,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和文化底蘊讓人嘆為觀止,但更難得的是,作者將這些深奧的知識點融閤得天衣無縫,完全沒有那種為瞭炫耀學識而堆砌辭藻的生硬感。他信手拈來,就能將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與現代的心理學流派進行有趣的對話,或者在描述一個簡單的場景時,引用一段恰到好處的古典詩詞作為注腳。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這本書的視野極其開闊,它既有對曆史深度的挖掘,也有對當代社會現象的犀利洞察。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保持著一種知識分子的嚴謹與學者的謙遜,他分享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誨,而是經過自我消化和提煉的智慧結晶。對於像我這樣,渴望在輕鬆閱讀中獲取思想養分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它不僅充實瞭我的頭腦,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未知領域持續探索的渴望。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其敘事中那種近乎於“去中心化”的視角。它沒有設定一個絕對的“標準”或“答案”,而是像一個開放性的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個無限延展的思辨空間。作者似乎並不熱衷於給齣明確的結論,更多的是拋齣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我們審視自己過往的經曆,重新校準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在論述“告彆”這個主題時,他沒有用任何說教的語氣,而是通過講述幾次旅途中與同伴的分離,探討瞭“失去”與“獲得”之間微妙的平衡關係。這種留白的處理,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和自我代入感。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時,會不經久地將書中的情境,與我自己的某一次經曆進行對照和重疊,仿佛作者手中的那支筆,也偷偷描摹瞭我腦海深處的那些片段。這種強烈的共鳴感,使得這本書不再是一本旁觀者的記錄,而更像是一麵映射我們內心世界的鏡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