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城故事丛书--赤坎古镇
定价:38元
作者:张国雄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543453890
字数:
页码:1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四周潭江环绕、榕树婆娑的岭南古镇,
骑楼的多姿开放与碉楼的森严封闭组成它双面的性格,
在独特的家族文化和西洋风习的撞击下,演绎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赤坎是广东开平侨乡的一个古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缘。我常常徜徉在它周边宁静的村庄,坐在古镇临街的凉茶铺,一边慢慢品尝,有岭南风味的凉茶和龟苓膏,一边观察着街道上悠闲过往的行人。街边制作豆腐角,默默等待买主的小贩,还有银发弯腰满脸皱纹的阿婆,充满西洋风情的骑楼,和多姿多彩的山花,述说着古镇昔日商贸的繁华。
内容提要
“一个四周潭江环绕、榕树婆娑的岭南古镇,骑楼的多姿开放与碉楼的森严封闭,组成它双面的性格;在独特的家族文化和西洋风习的撞击下,演绎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这段优美的文字见于张国雄(撰文)、李玉祥(摄影)的《赤坎古镇》(以下简称《赤》书)一书的扉页和封底上,足见作者的情与爱已完全“溶化”在这个古镇里,他们对这个岭南古镇的描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赤坎是开平侨乡的古镇,位处潭江之滨,河涌交错,是开平重要商埠和通往阳江的水路交通枢纽。若从司徒氏家族早在顺治初年在赤坎东头潭江边摆摊交易算起,赤坎古镇距今已有350年历史了。不过,那时的店铺均为砖木结构,长方形、瓦顶,十分简陋,没有造型变化,是中国南方的传统式建筑。民国十五年(1926)以后,拆铺扩街,主街道从上埠(起自今关族图书馆)至下埠(止于今司徒氏图书馆),沿潭江北岸筑长堤,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楼高两三层甚至四五层、造型多样、风格各异的骑楼式店铺,一间接一间,倒影在清澈的江水中,美不胜收。这就是今日被称为“欧陆风情街”的长堤建筑群。这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式的华侨建筑群为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展示了侨乡特有的新风采。在抗战前和抗战胜利后,古镇的繁荣达到鼎盛。2002年,赤坎古镇被广东省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五邑侨乡属,在省内也不多见。这一切又是怎样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呢﹖《赤》书会给您一个相当满意的答案。
《赤》书由缘起、水陆通达兴古镇、两大家族的发迹等11个篇章组成,作者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对古镇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生动的描述。
《赤》书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历史地、客观地、公正地“记述古镇兴起、发展过程中,(司徒与关)两大家族发挥的作用、家族之间相互关系的演变,寻找古镇形象特征形成的机制,进而观察中国传统的血缘家族文化在近现代蜕变的历程和动因”,认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大家族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古镇的兴起和繁荣,也是古镇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发展动力”,它“构成了赤坎古镇历史发展的主线”;至于两大家族之间、家族各内部房派与房派之间,为了某种利益(主要是经济方面)而产生的矛盾、纷争,甚至使亲痛仇快的大规模械斗等“负面”情况,“不是具体哪个家族一族才有的,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带有的共性”。无疑,这些带有规律性的总结都是积极的、正确的,旨在引导人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朝前看,共创未来的辉煌。
总之,《赤》书不失为一部的读物,它是作者献给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暨2004年侨乡旅游节的一份厚礼,对促进开平市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值得一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国雄,江苏宜兴人。1955年出生于重庆,上山下乡三年,“”后恢复高当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站工作。1995年南下广东,现任教于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文化、乡土地理。著有《五邑文化源流》、《明
文摘
序言
读罢这本关于一座古镇的文字集,我深感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舞台剧,各个篇章之间有着巧妙的起承转合。比如,某一章节对古镇庙会的生动刻画,其热闹非凡的气氛与紧随其后的对镇上老者深夜独坐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对比,使得人物的情感层次更加立体饱满。书中对光影的运用也极为考究,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黛瓦白墙,午后阳光穿过竹林的斑驳光影,都为文字增添了视觉的冲击力。这种将人文情怀与自然光景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仿佛自己不仅在阅读,更是在用全身心去感受那个地方的呼吸与脉搏。
评分这本名为《赤坎古镇》的书,着实让人领略到了一番岭南水乡的古韵悠长。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那斑驳的青石板,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小船划过水面的 মৃদু波声。书里描绘的那些老屋檐下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烟火气,让人不禁神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那些老手艺人的段落,他们对传统的坚守和匠心,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全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份宁静与安详,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地方的风貌,更是在追溯一种逝去的、或正在消逝的生活态度。那种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与尊重,透过文字的力量,深深地打动了我,让人读完后,不自觉地想要打包行李,亲自去探访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因为它带着一种近乎于口语化的、略显粗粝的质感,与我习惯的典雅文学作品大相径庭。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并欣赏这种选择。这种朴实的语调,恰恰最贴合古镇居民那种未经雕琢、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作者似乎摒弃了过多的文学修饰,力求用最接近现场的语言去还原生活本身的质地。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反而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仿佛一位熟悉这里的长者,正坐在你身旁,带着特有的乡音,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使得那些人物和场景不再是遥远的幻象,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存在。
评分坦率地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对这种专注于地方风情的作品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局限于风土人情的罗列,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图景描摹。作者显然对历史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在描绘古镇日常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与沉淀。那些古老的建筑不仅仅是砖瓦石块的堆砌,它们承载着家族的兴衰、时代的烙印,乃至是整个地域文化基因的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洪流中,如何维系一份属于特定土地的“在场感”与“记忆的重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反思视角,它让人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寻常的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碎片。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慢”哲学的重新学习。在充斥着碎片化信息和即时反馈的当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它引导我们将注意力聚焦于那些细微末节之处:一块老木门上的铜环锈迹、一盏老茶馆里昏黄的灯光、一桌麻将牌局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默契。作者的叙述节奏舒缓,常常在一个场景上驻足良久,细细描摹,这迫使读者也必须放慢心神去接收信息。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放松且有深度的,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美和意义,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我们日常匆忙略过的地方。合上书卷,留下的不仅是古镇的影像,更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心境,一种对生活本色的重新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